撫順女市委書記體驗掃大街
2014年3月25日《南方都市報》報道,先是乘公交了解民情,繼而又體驗環(huán)衛(wèi)工人的工作清掃大街,連續(xù)兩天,遼寧省撫順市委書記王桂芬成了網友熱議的對象。有意思的是,公開報道透露,王桂芬掃大街是被一大撥等信號燈的出租車司機意外發(fā)現的,而坐公交,也是被乘客偶然發(fā)現的。然而,有網友指出,領導干部作為公眾人物上街容易被百姓認出很正常,但是如果其不想被認出也能做到,只要帶上口罩或是采取其他遮蔽措施即可。就算被認出,其也可以要求媒體不要大肆或是干脆就不要宣揚、報道。由此可見,官員走基層并不想真正的低調,還是想通過某種方式展示自己,劇本的潛臺詞里是想告訴百姓“我是一個親民的好官員”。
安徽小伙整形成“雷鋒”
2014年3月3日,經過第一階段整形“雷鋒臉”手術后,安徽小伙張藝冬身穿雷鋒式軍裝、斜跨雷鋒式書包,首次公開“亮相”。張藝冬,是一個“80后”草根公益人士,年幼時家境貧困,父母離異,他帶著弟妹流浪,靠乞討度日。十幾歲時,張藝冬患胯關節(jié)股骨瘤癌癥,生命垂危。后得到大慶油田女工及當地黨員干部的募集善款,手術獲得成功。每當提到童年時的那段往事,恢復了健康的張藝冬都會說,我的命都是黨和“雷鋒”們給的,我這一生都不能忘記黨和“雷鋒”們的恩情,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何況是救命這樣的大恩,共產黨就是我的再生父母,我將用我的一生去回報社會,回報黨,回報“雷鋒”。2010年,張藝冬的前女友被查出患尿毒癥,他賣掉酒吧后四處奔走聯(lián)系愛心救助。2012年,張藝冬背著安徽癱瘓學子進京求醫(yī),為其治病。2013年,張藝冬帶著身患舞蹈病的流浪女趕赴廣州求醫(yī)。張藝冬的一系列舉動,獲得社會廣泛關注,他被中國文明網譽為“為生命奇跡奔走的最美‘80后’”,國內媒體稱其為“活雷鋒”。對于自己的整形,張藝冬說:“當今社會高調就比冷漠強!我寧愿做一個高調的好人,也不做一個低調的看客?!?/p>
八旬老人執(zhí)著歸還1元車費
2013年的最后一天,西安市公交六公司收到了一封特殊的快遞。84歲的老人從閻良快遞寄來1元錢和一封感謝信,只為歸還一年半前乘車時所欠的1元車費。署名為“大河”的老人在信里寫到,他是閻良區(qū)中航西飛的離休老人,已經84歲了。2012年4月26日15∶30分,他從電視塔站乘坐600路去南門,上車后在身上只找到1元零錢,不夠2元投幣。正當他不知該怎么辦時,一名600路司機對他說:“老人家,您把1元錢投進去就行了?!痹谀祥T站下車時,老人特意記下了這輛600路車的車牌號陜X2542。一年半過去了,老人家心里一直惦記著所欠的1元錢。老人說,“雖然錢不多,但這是公家的錢,公私要分明。”老人的真誠感動了公交公司所有的工作人員。
校方婉拒80歲院士退休申請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80歲的工程院院士沈國舫為了能退休,還在不斷奔走。校方婉拒的理由是,你是學校的旗幟,還指著你說話呢。言下之意很明顯。院士對所在單位來說,不是聚寶盆,也是搖錢樹。就在今年,武漢還規(guī)定說,出一位院士,重獎一千萬。也難怪落馬的原鐵道部官員張曙光坦承自己花了2300萬,兩度成功運作,成為院士候選人。一進一出,全都沾金帶銀。除了和資源、資金緊緊掛鉤,院士這個頭銜,也一向和滿頭白發(fā)相連。想要雀屏中選,資歷、年頭,一個都不能少?!凹矣幸焕希缬幸粚?。”如今,“院士”早就成了科研機構爭取經費、爭取項目的 “看家寶”。
“豪華衙門”戴“貧帽子”窮奢通吃
黑龍江省海倫市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和著名的“大豆之鄉(xiāng)”。近幾年,這個市一邊四處“哭窮”申請國家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一邊變相投資近億元興建政府大樓,繼2012年成功戴上“貧困帽子”,2013年又搬進竣工不久的“豪華衙門”。這種“窮”“奢”通吃、自相矛盾的做法,不僅造成不良社會觀感,也引起當地干部群眾質疑。據悉,“十一五”末,海倫市全市農民年人均純收入6695元,年均增長高達19.5%。但為了獲得更多的財政救助和政策傾斜,這個縣級市的領導班子決定,寧要“里子”不要“面子”,開始把眼光瞄準國家級“貧困帽子”。2010年11月,海倫市正式申請上報省定貧困縣。2012年初,黑龍江省政府扶貧開發(fā)領導小組正式公布,海倫市“新晉”國家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行列,一舉戴上了“貧困帽子”。此后,為保住“貧困縣”的帽子,海倫市甚至還對脫貧速度和規(guī)模都做出了“規(guī)劃”。
六旬行者背電飯鍋窮游10國
2013年10月13日《華西都市報》報道,不懂英語,卻敢背著電飯鍋窮游10國;不懂網絡,卻寫出30萬字旅游攻略的網帖……好多年輕人都不敢嘗試的事情,65歲的丁柏青卻做到了。1975年,他懷揣著600元帶著妻子暢游國內10余個城市。他一直期待和妻子的第二次“青春旅行”,而這一天,他足足等了35年。最近3年,丁柏青夫婦靠著一點微薄的退休收入,7次走出國門,窮游了馬來西亞、印度等10個國家。近日,丁柏青又開始籌備帶老伴開始他們的歐洲窮游之旅。對于自己的窮游經歷得到了上萬網友追捧,丁柏青說:“若我們這種窮游很勇敢,那么我們希望一直勇敢下去,也希望更多的退休老人像我們一樣,嘗試新鮮的事物?!?/p>
胡艷萍:收留智障者的“愛心阿姨”
胡艷萍18歲時開始創(chuàng)業(yè),經過10多年在商海的打拼,現已擁有苗圃生態(tài)園、酒店等多處企業(yè)。2001年,她7個月大患有先天智障的兒子離開了人世。受到喪子之痛打擊的胡艷萍,把自己關在房間里整整6個月,幾乎喪失了生存下去的勇氣。從那之后,她開始慢慢加入了關愛智障人群的行列。2002年到現在,她先后收留救助了50多名智障人員,為他們提供免費食宿。他們之中有的已經康復重返社會,有的還生活在她的胡記善滿家園。她給他們取了很好聽的名字——開心、快樂、幸福、吉祥……在這些名字背后,寄托了胡艷萍對生活的期望和對他們的一腔愛心。在照顧智障患者的同時,她還資助多名貧困大學生,其中一位已經順利完成了大學四年的學業(yè),并于2008年以第一名的好成績考上長春理工大學研究生。
扎根草原的王萬青
40多年前,王萬青做出了一個決定:到祖國最艱苦的地方去!他來到了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阿萬倉鄉(xiāng)衛(wèi)生院,從此立下誓言:做一個有價值的人,為黨和人民貢獻一份力量。來到阿萬倉后,有一天,藏族青年塞可沖進衛(wèi)生院找他看病,王萬青抓起藥箱,跟隨藏族青年,直奔病人家里。治好后,為了答謝王萬青的救命之恩,塞可的丈夫非要送他一頭牦牛?!搬t(yī)生就是給人看病的,看個病就收人家東西,那還叫醫(yī)生嗎?”王萬青堅決推辭,塞可一家無奈作罷。這樣的事情數不勝數,40多年來,他扎根草原,救死扶傷,用自己的承諾與信念,譜寫了一曲忠誠與堅守之歌。王萬青用自己的奉獻精神感動著每一個人。
居里夫婦對貧與富的抉擇
1902年,法國的居里夫婦經過一年半的艱苦奮斗,終于提煉出鐳,并發(fā)明了一種制鐳的專門技術。鐳的用途,特別是鐳在醫(yī)療上的效用,使許多國家都計劃興辦制鐳業(yè)。但是,人們都不了解制鐳的秘訣。
1903年,一個星期天的早晨,居住在巴黎的居里夫婦,收到一封從美國紐約州的布發(fā)羅城發(fā)來的信件,美國的技師在信中向他們請教制鐳的方法。面對社會的需要,是立即申請制鐳技術的專利執(zhí)照、獨占發(fā)明權,一舉成為金錢的富有者;還是毫無代價地向世界公布他們的研究成果,做一名清貧的科學家。為此,居里夫婦進行了5分鐘的談話。他們以真正科學家的人格,在貧窮和富有之間作出了歷史的選擇。如果說,居里夫婦在科學上的成就是偉大的,那么,他們這種無私的精神和高尚的職業(yè)道德情操,比他們的科學成就更偉大。
李文波:南海守礁王
在距離祖國大陸1400多公里的中國南海永暑礁上,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下,常年駐扎著一支守備部隊。部隊中有一位48歲的山東漢子。個頭不高,皮膚黝黑,頭發(fā)花白,話也不多,給人的第一印象并不深刻。
可就是這個不起眼的山東漢子,21年來先后29次執(zhí)行守礁任務,累計守礁97個月,往返路程可繞赤道2周半,創(chuàng)造了我國南沙守礁次數最多、時間最長的紀錄;他所在的南沙守備部隊氣象分隊累計向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和軍內外氣象部門提供水文氣象數據140多萬組,無一差錯。他就是被譽為南沙“守礁王”的海軍南沙守備部隊海洋氣象分隊工程師李文波。
星星監(jiān)獄
路易斯·勞斯是星星監(jiān)獄的有功之臣。在他的管理之下,最難管理的星星監(jiān)獄到他退休之時已經是一個提倡人道主義的機構了。這其中,他的亡妻凱瑟琳有不可磨滅的貢獻。1921年,路易斯·勞斯出任星星監(jiān)獄的典獄長,他的妻子不顧自身的危險,一有時間就和這里的犯人進行交流。她曾經教一個盲人殺人犯學習點字閱讀法,教一個聾啞犯人學習手語……后來她在車禍中死亡,當時的犯人被獲準參加她的葬禮,周圍沒有一個警察看守。葬禮后,犯人們一個沒少地回到監(jiān)獄。
陳起賢:傾其所有捐資助學的愛心教師
陳起賢每月養(yǎng)老金有近2000元,但他給自己定下的生活費標準僅每月50元,通常兩根胡蘿卜熬粥就是一天的伙食。而他家中最值錢的還是學校給的一臺老式電視機。老人對自己這樣苛刻,可在2001年時,他拿出了積蓄10萬元給大坡中學建圖書館,圖片館建成后缺少書籍,陳起賢又捐出2000元購買圖書。得知學校要重建校門,他又拿出3000元。2004年開始,他又每年拿出5000多元積蓄,以父親和自己的名義設立“業(yè)賢獎學金”,為學生發(fā)放獎學金。隨后他相繼又拿出20萬元,捐給大坡教育發(fā)展促進會,幫助貧困學子完成學業(yè)。陳起賢說,他百年后愿意捐獻出眼角膜,甚至愿意捐獻出自己的全部身體,為社會作貢獻。
鄧衛(wèi)星:賣豬肉的“慈善家”
鄧衛(wèi)星所在的下石太鎮(zhèn)是廣東省英德市最貧困、最偏遠的鎮(zhèn)之一,貧困家庭多、留守兒童多。他經營豬肉生意,每隔一段時間就要上山下鄉(xiāng)收豬,他看到了很多和他一樣因為貧困和路遠上不了學的山里孩子。為了圓山里孩子們一個讀書夢,他和家里人商量,在自己家里辦起了“學生之家”。這些孩子60%來自困難家庭,絕大部分是留守兒童。鄧衛(wèi)星夫婦看顧這859名山區(qū)的孩子,在這里讀完了小學、中學。最初,在鄧衛(wèi)星家寄宿是全免費的,只需要自己帶些米。但隨著孩子越來越多,為了維持“學生之家”,鄧衛(wèi)星開始收取很少的住宿費。鎮(zhèn)里的學校一度搬遷,鄧衛(wèi)星也跟著搬遷。1992年,鄧衛(wèi)星賣掉了兩塊珍藏的黃蠟石,傾其積蓄在現在的地方蓋起了兩層樓——8房2廳,除了自己一家四口住的3間房,剩下全拿來做了孩子們的宿舍。這些年,再苦再難,鄧衛(wèi)星從沒主動向當地政府、向旁人伸過手。
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品牌的無形資產價值千億元,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富翁”,卻有著青睞便宜貨的“怪癖”。一次,他看到商場有打折到10元一件的襯衫,一下買了10件。他說:“這樣的襯衣好,下田穿起來方便?!彼淼拇┲悠饋恚瑑r格不過400元。一次,在北京領獎,主辦方給他做了一套800元的西裝,算是他一生穿得最“奢侈”的衣服。袁隆平當然是名副其實的“富翁”,只要他愿意,雜交水稻可以成為他取之不竭的搖錢樹,但袁隆平從沒將金錢作為自己的人生追求。他不為金錢所惑,不為名利所累。他將在國際上獲得的所有大獎的獎金幾乎都捐贈給了以他名字命名的農業(yè)科技獎勵基金會以及教育和慈善事業(yè)。國際上多家機構高薪聘請他出國工作,但袁隆平明確表示“我的根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