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魏王曹操去世后,他的長子曹丕即位。
曹丕的弟弟曹植很有才華,精通天文地理,對朝中政事處理有方,因此在朝中很有威信。曹丕看在眼里,心中的妒火油然而生,再加上有些大臣在他面前說曹植威信這么高,如果有朝一日奪權(quán)篡位該如何是好。時間久了,曹丕就有了除掉曹植的念頭。
一日,正巧發(fā)生了一樁造反事件,曹丕認(rèn)定曹植就是主謀。正午時分,曹丕傳曹植到池邊相見,曹植一到,就被早已埋伏好的衛(wèi)兵揮刀拿下。曹植疑惑不解。很多大臣都說造反事件和曹植脫不了干系。曹植聲淚俱下,表明自己不會謀奪兄長的帝位。曹丕無奈,只得說:“好,看在你我兄弟的情分上,我命令你在七步之內(nèi)作出一首詩,不然……”
曹植只得答應(yīng),剛邁出了第一步,突然,他聞到了從遠(yuǎn)處飄來的陣陣煮豆的香味,靈感一來,在剛走到第六步時就作出了一首膾炙人口的詩:“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作完詩,曹植對曹丕說:“我們雖有君臣之分,但畢竟是骨肉相連,何必手足相殘?我無意與你權(quán)力相爭,無論誰是君主,我都會忠貞不貳地跟隨,毫無怨言!你若要殺我,輕而易舉,何必大費周章!”曹丕聽了,無言以對,只得放了曹植。
故事教會我
若曹植的詩沒有引起曹丕的共鳴,估計他的命早就沒了。由此可見,只有打動人心的文章才是佳作。而要打動人心,就要求我們寫作時所選取的材料要真實,要反映自己內(nèi)心真實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