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并成為莊子思想理論體系之"/>
【摘 要】莊子人生哲學的價值核心是“道”,其人生理想的生命旨歸是“逍遙游”。二者互為表里且始終貫穿于《莊子>全書,并成為莊子思想理論體系之精神內核。
【關鍵詞】莊子 逍遙游 生命情愫 天人合一
一、莊子《逍遙游》中的生命情愫
《逍遙游》篇置于全書之首,絕非偶然也不容忽視。馬敘倫詩云:“勝義無疑第一禪,幾人曾解笑前賢。開宗不了逍遙字,空讀南華三十篇?!薄跺羞b游》的主旨通常都被認為是在闡述莊子的絕對自由思想精神。但也有認為是講無為、無用的處事理念。那么《逍遙游》這所謂逍遙究竟作何解釋?
“逍遙”之詞所包含的自由自在之義,幾乎無人提出異議,然而《離騷》有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相羊?!薄坝h集而無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遙?!鼻瓟懶那橥纯嗖豢?,此“逍遙”仍是彷徨、徘徊的意思。張衡也有《四愁詩》:“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從之梁父艱。側身東望涕沾翰。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路遠莫致倚逍遙,何為懷憂心煩勞!”此文中“逍遙”與下文“路遠莫致倚惆悵”和“路遠莫致倚踟躕”中的“惆悵”、“踟躕”對舉,即是彷徨、徘徊、憂愁的情思。而在《莊子》一書中也有諸多佐證:“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薄懊H会葆搴鯄m垢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yè),是謂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边@顯示“逍遙”就是無為。由以上分析可見,“逍遙游”不是只講精神自由翱翔、無拘無束,而是又講無為、無用以處事?!板羞b”即無為、無用。“游”指處事、生活,“逍遙游”即無為以處事的佳境。
黑格爾說:“現(xiàn)實世界的人們不能得到的東西.只有在彼岸世界里才能成為抽象的現(xiàn)實。在這個抽象的世界里,個人不得不用抽象的方式,在他內心尋找現(xiàn)實中找不到的滿足,他不得不逃避到思想的抽象中去,并把這種抽象當作實有的主體.這就是逃避到主體本身的內心自由中去。”而莊子描摹的“逍遙”境界是人類美好的精神家園。它恰與不幸的社會現(xiàn)實形成鮮明的比照。莊子一生憤世嫉俗,恥與媚世者為伍,羞于屈身抑志迎合統(tǒng)治者.又無法寄身于天外,唯有將理想寄托于心靈,讓思緒在廣闊無垠的至大之域自由漫游,以求得一種通達內心、無牽無掛、無拘無束的自由體態(tài)。因此,莊子的 “逍遙”的主體即思想遨游?!坝斡跓o人之野”,“游心于大道”。而“道”正是莊子“逍遙論”的根基。即唯有謀生在無為、無識的“道”中才能產(chǎn)生、發(fā)展、變化.才可獲求擺脫世間塵垢紛擾的一片心靈凈土,以維護人格尊嚴和自主獨立,從而實現(xiàn)生命的自由逍遙境界。
二、莊子“逍遙游”境界的美感韻昧
說完了“逍遙”二字,再淺談何謂“游”,中國古代美學的“游”可謂是一個重要的哲學命題??鬃尤眨骸爸居诘溃瑩?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陶潛詩云:“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憋翟娫疲骸澳克蜌w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倍f子則大談特侃“逍遙游”,并以《逍遙游》中“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貫穿自己的全部思想??梢娗f子之“游”乃是一種最高的自由精神的審美愉悅。而莊子之“游”又遍及《莊子》全書?!洱R物論》:“游乎四海之外”;《養(yǎng)生主》:“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人間世》:“乘物以游心”等。由此,莊子“游”說可謂文筆色彩斑斕、寓言生動離奇、內涵汪洋恣肆、語言不拘一格、魅力雋永悠遠、想象深刻通達.并體征到后世的文藝創(chuàng)造和審美拓展。
莊子“無用之用”的價值觀深深影響著中國知識分子的生命觀.即不以仕途顯達論英雄,更不以清貧為恥。而儒家重在對個人私欲的超越,莊子則加上了對道德價值的超脫。從而使許多“普渡眾生”的仁人志士能在失意時從中得到解脫和安撫。若濟國救民的社會實踐受挫.在無有功利價值、唯有審美價值的山水詩畫中也一樣可以安頓性靈.以成就藝術人生。雖然“人世”卻不參與“世界的權利斗爭”。也不在“無邊的痛苦經(jīng)驗中掙扎生存”.而是跳脫出來,鴻飛冥冥,把人間百態(tài)、人生憂患點化成詩、像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蘇東坡詩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等。莊子之“游”同樣構建了道家文化的“自然無為”的審美觀。
莊子的人生美學可謂觀照著歷代文人在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嘆息中.唯有從莊子思想中尋求寧靜超脫,從內在精神上保持自由獨立的人格,并在作品中溶入一種心靈的淡泊致遠,從而彰顯著華夏文人獨特的氣質和風格??梢哉f,儒家的孔子主張積極“人世”.所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博施于民而能濟眾”的“圣人”;孟子注重“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而莊子卻倡導“游世”,提出了“安之若命”、“虛己游世”的生存準則。莊子境界曠達高遠、無拘無束.既對現(xiàn)實社會保持清醒認識.又與之保持適當距離。如果說,儒家理想人格追崇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成仁”境界,那么莊子理想人格推崇的則是“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逍遙游”境界。
莊子追求的生命是自由、審美的人生。可以說。莊子是從生命的本原、自然的本性來思考人的本質、人格理想和人生的歸宿,通過“體道”尋覓人生的真諦,即體道是追求理想人生的最佳途徑,從而始終以“道”作為生命的最高理想和審美的最佳境界。
【參考文獻】
[1]唐祖敏.莊子道與逍遙游審視[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8):16-17.
[2]崔大華.莊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68.
[3]方東美.生命理想與文化類型[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504.
[4]馬敘倫莊子義證[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92.
[5]5 沈善增.還吾莊子[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188.
[6]陳鼓應.老莊新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30.
[7]束景南.論莊子哲學體系的骨架[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82.
[8]周錫山.王國維文學美學論著集[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88:367.
[9]敏澤.中國美學思想史[M].濟南:齊魯書社,1987:139.
[10]張玉能.美學要義[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