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探究性既體現在邏輯思維方面,又體現在數學實驗方面,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就會找到解決問題的鑰匙。最好的教學是最適合學生發(fā)展的教學,教師在探究性教學上要注意掌握好難易尺度。就目前來講,方向已經明確,教師既要抓好“雙基”,同時又要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在課程構建上要處理好二者的關系。
【關鍵詞】探究能力 人人發(fā)展 創(chuàng)新思維 合作交流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和新課標的提出,如何才能切實提高初中數學的課堂教學效果?在新課程改革的指引下,初中數學教師要從根本上轉變觀念。擺脫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束縛,在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上動腦筋、下工夫,讓學生熱愛數學、探索數學,進而主動地去鉆研、去理解、去想象,使他們在濃厚的興趣中認識新知,掌握技能。根據這幾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在教學中可從以下幾方面人手,下面是我在教學中的一些體會:
一、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
新課標理念下的數學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流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根據初中學生年齡特點和新課改的要求,整個初中數學教學都是在進行初步的探究性。創(chuàng)造性教學活動。特別是新增“課題學習”這一內容,更是一個實驗、探索、交流的過程,體驗從實際問題抽象出數學問題、建立數學模型,綜合應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由此發(fā)展自己的思維能力。初中階段數學探究式教學模式,還是以教師啟發(f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為好換育之,通過教師的指導,讓學生從自己的實踐活動中發(fā)現。數學教育要著眼于學生,強調學生是發(fā)現者,讓學生感受和理解知識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掌握基本的方法,通過自己的探索與發(fā)現得出結論、找到答案。學生能夠完成的例題盡量要讓學生自己做,使學生不斷提高數學思維能力,從中體驗成功的喜悅。雖然探究式學習的內容比較廣泛,但有規(guī)律可循因為數學從本質上具有初中數學教學反思論文兩重性,它既是系統(tǒng)性的演繹科學,又是一門實驗性的歸納科學。因此,探究性既體現在邏輯思維方面,又體現在數學實驗方面,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就會找到解決問題的鑰匙。最好的教學是最適合學生發(fā)展的教學,教師在探究性教學上要注意掌握好難易尺度。就目前來講,方向已經明確,教師既要抓好“雙基”,同時又要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在課程構建上要處理好二者的關系。
二、關注個體差異。促使人人發(fā)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數學教育要促進每一名學生的發(fā)展,既要為所有學生打好共同基礎,也要注意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由于各種不同的因素,學生在數學知識、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異,教師在教學中要承認這種差異,因材施教:因勢利導。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兼顧學習有困難和學有余力的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發(fā)展他們的數學才能。新教材設計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討論”、“觀察”、“試一試”、“做一做”等問題,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在小組成員的安排上優(yōu)、中、差各級知識水平學生要合理搭配,以優(yōu)等生的思維方式來啟迪差生,以優(yōu)等生的學習熱情來感染差生,在讓學生獨立思考時,要盡量多留一些時間,不能讓優(yōu)等生的回答剝奪差生的思考對于數學成績較好的學生,教師也可另外選擇一些較靈活的問題讓他們思考、探究,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數學成績。
三、利用多媒體拓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如果教師能運用好多媒體對數學知識進行演示,可以使數學知諷變抽象為具體,從而引導學生去探索數學知識的奧妙,拓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如為了使學生對圓的半徑、直徑兩者關系的理解,在屏幕上先畫出一個圓的一條光亮的直徑,再畫一條閃光的半徑,讓半徑以圓心為定點旋轉,使它與直徑在一條直線上,并閃動。這種動感的演示,使學生容易形成“在同圓或等圓中半徑等于直徑的一半”這一概念。并且由于學生看到半徑和直徑的運動變化過程,形象而又直觀,因而對概念的印象非常深刻,使抽象的知識變得容易理解,使靜態(tài)的知識動態(tài)化,而動態(tài)的畫面與學生的思維活動緊密相聯,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發(fā)揮,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力得到發(fā)展。達到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四、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開展數學學習
《新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痹诤献鲗W習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相互間實現信息與資源的整合,不斷地擴展和完善自我認知,而且可以學會交往,學會參與,學會傾聽,學會尊重他人。這些都是21世紀公民所應該具有的素質。為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我一方面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對學生的學習方式進行指導,讓學生體會到新課程下應采用的學習方式、合作學習的必要性及合作學習的方法步驟,另一方面,在課堂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讓學生適時開展合作學習,并及時進行總結。如在教學八年級數學“條形圖與扇形圖”,統(tǒng)計空氣質量為各級別的城市個數時,讓學生四人一組開展合作學習,一人從地圖中按順序讀出數據,一人判斷該數據應分組別,一人畫記,一人監(jiān)督劃記是否正確。通過四人合作,大大提高了統(tǒng)計正確率,節(jié)約了教學時間,大大地提高了教學效果。
總之,課程改革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只有教師真正改變多年來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工作方式,才能穩(wěn)健地推進課程改革。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摸索新的教學方法,以適應素質教育的較高要求,是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本文僅是教學中的幾點體會,就教予廣大教師,以便在教學工作中進一步改進、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