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已成為教師的共識。但實際情況并非教師想學生參與,學生就會有效地參與了。在眾多課堂上,學生參與意識不濃,缺乏活力、創(chuàng)造力,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教師提供的條件不夠充分。下面我就針對這個問題談幾點淺見。
一、調整教學配比,給足參與時間
呂叔湘先生說過:“語文課既然主要是技能課,上課的時候,就應該以學生的活動為主,教師的活動應該壓縮到最低限度?!痹谡n堂上,教師要把更多的時間給學生讀書、思考、說話、寫作業(yè),而不是只提參與的要求,只閃現(xiàn)參與的環(huán)節(jié)。眾多課堂上采用小組討論的形式,這是一種激活參與的有效方式。但是有效的小組討論,必須建立在學生個體學習的基礎上,首先得保證個體切實的時間,小組討論時,時間也要充分,以使所有學生可以自由地發(fā)表意見,得到訓練。否則,小組學習就會流于形式。
二、給足參與空間
在發(fā)展性教學中,學生認知的渠道不能只局限于課堂和課本,而應是課內、外結合。要走出封閉的課堂,不能滯留于師生單向的信息傳遞上,而要給足學生更大的活動空間,這樣課堂教學才能由封閉式向開放式轉型,由教師獨唱向學生全面活動轉軌。
1、自主活動。愛活動、愛表現(xiàn)是孩子們的天性。教師應善于抓住這些心理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安排時,給足學生自由表現(xiàn)的空間。如上口語交際課時,針對過生日請同學吃飯好不好這個問題,部份學生有異議。我認為,這正是激發(fā)學習興趣,促使探討,進而實現(xiàn)自主學習,共同參與的良好契機,于是導演了一場有趣的“辯論賽”。認為過生日請同學吃飯好的為甲方,反對的為乙方進行辯論賽?學生興趣濃厚,紛紛站到自己觀點立場去思考。接著,兩派的學生開始了唇槍舌戰(zhàn):思維在爭辯中碰撞,語言在交鋒中砥礪。最后學生們達成了共同意識:過生日不請同學吃飯好,因為①浪費錢,耗費精力。②容易造成同學間互相攀比。③把請同學吃飯的錢捐獻給“希望工程”,更有意義。④社會上一些腐敗分子是從吃喝走上犯罪的道路。整節(jié)課,學生積極投入,他們真誠而充滿激情的話語,都源于注意引導學生的積極參與。“書到用時方恨少,辨論常使思路清”教學中,教師應就課文的重點和難點引導學生質疑問難,給學生自主活動的空間,鼓勵學生發(fā)表不同的看法。
2、拓展課堂
如果把學語文比作栽樹,在課堂上學就像把樹苗種在盆子里,它是長不成參天大樹的。而拓展課堂,開放教學,則像把樹苗栽在大地上它能吸取各種養(yǎng)分必能長大成材。學生在更廣闊的空間積累認知經驗,為課堂的參與縮短認知差距。有利于學生展示“埋藏在內心深處最富足的才華”,因為課堂外陌生的領域能將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蘊藏在心底的美好情感等都挖掘出來。例如教學《只有一個地球》,我提前讓學生作以下閱讀準備:⑴、搜集宇宙的圖片或文章資料,認識地球在宇宙中的運轉規(guī)律以及周圍各大行星;⑵、了解地球結構;⑶、搜集有關人類破壞地球的資料。學生積極擇題而行,或翻看圖書;或請教他人;或收看科教片,為學習營造了廣闊的參與空間。
新的知識觀認為:知識是對開放的、復雜的現(xiàn)實的解釋,而不是封閉的穩(wěn)定的意義系統(tǒng)的客觀反映,多強調獲取知識的過程,而不是結果。人類知識觀的重大變革,向教學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學方法要承認和尊重學生的個體經驗,而從強調積累知識走向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知識。尊重個人體驗就必須重視學生參與,沒有參與就無從體驗,新知識的發(fā)現(xiàn)就必須有發(fā)現(xiàn)的空間,因此,我們的學生需要走進絢麗的大自然,感受自然的美,尋求自然的神奇;學生需要走入社會、感受人類的文化;參與人類的進步。學生需要表現(xiàn)自已,展示自我的意義,證實生命的價值。我曾對小學生進行調查,對于寫景或參觀旅游的作文,親臨其境的學生就會比沒經歷過的學生寫得精彩,寫得有興趣,他們興奮的表情,外出感受生活的意愿,讓我深深感到學生不應是“籠中的小鳥”,他們應是自由博擊的雄鷹。他們需要的不僅僅是白云,而是整個藍天。拓展語文課堂,從單純的課堂講授轉向更廣闊的學習空間,從生活中選擇參與活動主題和內容。關注學生的感受和體驗。通過生活實踐參與、社會實踐參與、科學實踐參與為語文學習的參與提供了濃厚的興趣。
三、融洽教學氣氛,給足安全需要
師生相互信任,情感融洽,教學氛圍愉悅,最能消除學生課堂參與的心理障礙。從而啟動心智,激活思維、增強信心,促進發(fā)展,形成教與學和諧的佳境。
1、關愛學生,動之以情
沒有情感的教學,是失敗的教學。試想:一個尖酸刻薄,心胸狹窄,待人冷漠的教師,他怎么博得學生的尊敬和熱愛?相反學生會從心底排斥這樣的老師,從而對他所教學科冷眼相看。作為老師,所面對的對象是有情感的人,只有在教師寬大的愛心下,一個贊賞的眼神,一句熱情的鼓勵,一個支持的暗示,都能使學生平添一份激動。學生感受到老師的強烈關愛和信任,從而真正從內心深處萌發(fā)參與的熱情。
2、體驗成功,樹立信心
蘇霍姆斯基說過,在兒童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已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學習的過程,這種需要就特別強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組織教學過程,把握時機,讓學生“能探風雅無窮意”。對于學習過程中的點滴成功多作激勵評價,要面向全體,讓每個學生“抬起頭來”上課。對待后進生,更需要耐心地給予期待性評價。如“大家給他鼓勵的掌聲”;“老師相信你能行”;“別著急,
現(xiàn)代的素質教育需要教師對現(xiàn)有的教學觀念和教育模式進行根本性的變革。學生的學習已不是被動的接納過程。而是一個以已有知識、經驗、態(tài)度等為基礎的主動建構過程,教師需要努力為學生提供參與的條件,以喚醒,激活他們自主學習的熱情,讓他們在主動參與中活潑地發(fā)展,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