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標中學歷史教材突出了初高中教材緊密的銜接性,初中教材史實表述與高中教材保持一致性,體現了新課標教材的連貫性,適應了高中教學的需要,有助于提高高中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趨勢 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
初中川教版教材共六冊,分別是中國歷史七年級上下冊、中國歷史八年級上下冊、世界歷史九年級上下冊。教材編寫的特點是:采用主題式體例,以時序為線,以單元(學習主題)為一級標題。這種突出時序的編寫體例有利于學生梳理歷史發(fā)展的階段特征,突出學科知識。
高中岳麓版教材分必修本和選修本,其中必修本是學業(yè)水平測試和高考的必考教材,必修本分三冊:必修(Ⅰ)政治文明歷程、必修(Ⅱ)經濟成長歷程、必修(Ⅲ)文化發(fā)展歷程。必修本編寫的特點是:以模塊為基本框架,以專題為基本單元,以中西合編的專題史體例進行編寫。這種突出專題史的編寫體例有利于學生梳理專題史發(fā)展脈絡,突出學科能力。
初中通史知識是高中專題史的基礎,高中專題史是初中通史知識的深化,如果沒有初中通史知識作為基礎,直接會影響到高中專題史學習。但是,如果初中教材與高中教材就同一知識的表述不同,也會影響到高中教材的理解,甚至會使學生出現史實混亂不清的情況。下面就筆者在教學中遇到的后一種類似情況談談。
一、經濟全球化趨勢出現的時間表述不一致
2012年12月第2版的川教版九年級下冊第107頁第18課《經濟全球化的趨向》的第一子目“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形成”中寫到“冷戰(zhàn)結束后,世界經濟出現了新的變化。由于現代高新科技發(fā)展迅猛,信息化、知識化速度加快,使生產力得到迅速提高。市場經濟席卷全球,跨過公司如雨后春筍般發(fā)展起來。資本流動、資源配置、經濟貿易以及經營管理等經濟活動,沖破了國與國之間的界線,出現了經濟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的大趨勢?!?/p>
2013年12月第3版第12次印刷的岳麓版必修(Ⅱ)第115頁第26課《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的第一子目“經濟全球化迅速發(fā)展”中寫到“隨著新航路的開辟,世界各個地區(qū)之間從隔絕走向交流,開始了經濟全球化的過程?!?/p>
關于經濟全球化的起源問題,學術界存在不同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經濟全球化伴隨資本主義的出現發(fā)展而興起發(fā)展,已經存在發(fā)展數百年了。或是認為全球化起源于15世紀哥倫布發(fā)現新大陸,“從1492年哥倫布遠航美洲使東西兩半球會合之時,全球化已經開始了”。另一種觀點認為經濟全球化從20世紀80年代末以后才開始。表現在資本流通和金融工具種類多,被納入世界市場的獨立國家更多,世界經濟范圍更廣闊,交通、通訊、信息、成本銳減,各國在科技、生產、資本、市場的相互依賴日益增強。
筆者認為經濟全球化開始于何時要從經濟全球化定義說起。經濟全球化的定義也存在幾種不同觀點。觀點一:經濟全球化是指貨物和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速度提高的過程。根據觀點一的定義,經濟全球化開始于15、16世紀的新航路開辟。觀點二: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統(tǒng)一大市場的形成和擴大、跨國投資的增加、全球金融市場的一體化、信息交流日趨快捷、生產活動的全球化和生產要素的全配置,形成全球范圍內的市場經濟。根據觀點二的定義,經濟全球化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市場經濟體制在全球范圍的普遍建立。
二、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出現的時間表述不一致
川教版九年級下冊第112頁第19課《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的第一子目“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的出現”中寫到“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美蘇對峙和爭霸的兩極格局崩潰,國際力量的對比發(fā)生了深刻變化。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歐盟、日本、中國和俄羅斯等的力量不斷增強,‘一超多強’的局面初步形成,世界格局出現向多極化(the multipolarization)發(fā)展的趨勢?!?/p>
2013年8月第3版第9次印刷的岳麓版必修(Ⅰ)第110頁第25課《世界多極化趨勢》一課從二戰(zhàn)后歐洲共同體的形成、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不結盟運動興起、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史實得出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世界開始從兩極格局對立走向多極化。
關于多極化趨勢出現時間的爭論,國內外學界政界主要是對60、70年代西歐和日本崛起是否對世界產生重要影響這一問題看法不同。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認為:二戰(zhàn)后初期由于戰(zhàn)爭所遭受的損失與接踵而來的冷戰(zhàn)的壓力一起迫使西歐依靠美國、東歐依賴蘇聯,美蘇兩極格局出現。20世紀50年代時,東歐和西歐各國卻驚人地東山再起。這一復興同中國日益增長的實力和自信一起導致了一種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蘇短暫的首要地位讓位于一種新的多元化社會。1971年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提出世界不再僅僅有兩個超級大國,而是有美國、西歐、蘇聯、中國、日本等“五極”。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郭憲綱認為:世界多極化孕育于冷戰(zhàn)時期的兩極格局。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歐洲和日本已在經濟上開始對美國構成了挑戰(zhàn)。從經濟的角度衡量,世界已開始從兩極轉向多極。但從綜合實力上看,這時美蘇仍是兩大主要力量,中國、西歐和日本雖實力上升,但與美蘇相比,綜合國力相距尚遠,不能成為一極。國際格局仍是兩極框架,世界多極化尚處于萌芽狀態(tài)。冷戰(zhàn)結束后,美國成了唯一的超級大國,世界進入了一極或一超多強的格局。此時,世界多極化雖有發(fā)展,但各力量間仍很不平衡。
川教版九年級下冊第112頁注釋處對“多極化趨勢”解釋是“意味著世界上存在多個對世界政治、經濟具有重要影響的力量中心,表明世界是由多種力量、多種社會制度、多種發(fā)展模式和多種價值觀構成的?!备鶕@一解釋,從對世界經濟影響的角度看,多極化趨勢出現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從對世界政治影響的角度看,多極化趨勢出現于20世紀90年代初冷戰(zhàn)結束后。
關于經濟全球化開始的時間和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出現的時間這兩個問題,學術界的不同觀點與從不同角度看問題有關,沒有正誤之分。但是從新課標中學教材的銜接性和中學生學習的連貫性來看,初高中教材對重要史實的表述應該保持一致性,如果史實表述出現不一致,會給中學生帶來學習上的混淆,尤其對于初中知識掌握得越牢固的同學越容易出錯,也會影響高中教學的可信度。因此,建議初中教材編者們在教材編寫時能結合高中教材的內容,盡量避免出現初高中教材表述不一的觀點,使中學歷史教學保持前后的一致性和連貫性,有利于高中歷史教學的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李慎之《全球化與中國文化》,《太平洋學報》1994年第2期
[2]李琮主編《世界經濟學新編》,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3]《專家稱世界多極化加速演進大趨勢不可逆轉》,中國新聞網(www.china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