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闡述了小學生過錯行為產(chǎn)生的客觀原因主要是小學生處于成長時期,是非觀念尚未形成,思考分析能力尚淺,自控能力低。提出小學生過錯行為處置的具體案例,分析小結(jié)得出形象引導、懲戒警醒、重復糾錯、示范引領(lǐng)、典型推廣等處置方法,進而論述小學生過錯行為的處置需遵循運用及時警醒、必要懲戒、懲戒適度得法、及既往不咎四大原則。
【關(guān)鍵詞】小學生 是非觀念 警醒 懲戒 適度得法 既往不咎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小學生正處于心智發(fā)展階段,他們的是非觀念、自控能力俱在形成之時,他們出現(xiàn)過錯行為是最為常見的。然古語有云:小時拿針長大偷金。任何過錯行為如不加以處置,任其發(fā)展下去都將鑄成大錯。因此。面對小學生出現(xiàn)的過錯行為,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認真對待,及時加以處置,確保他們健康茁壯成長。應如何處置小學生的過錯行為呢?
要談及小學生過錯行為的處置,就必須解決三個方面的問題:即小學生過錯行為產(chǎn)生的客觀原因是什么;小學生過錯行為處置的具體方法有哪些;小學生過錯行為處置的基本原則是什么。
那么小學生過錯行為產(chǎn)生的客觀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們不妨從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發(fā)展來研究分析:大家知道小學生多處于6—12周歲的兒童時期,他們的是非觀念尚未形成。他們的行為大多憑其主觀喜好決定,好奇、好動、隨意性強是基本表現(xiàn)。他們的行為可塑性最大,作為教育工作者應根據(jù)這個規(guī)律去正確引導他們,通過及時糾錯培養(yǎng)小學生形成基本的正確是非觀念,用以指導他們的行為,避免過錯行為的產(chǎn)生。同時,我們應該了解小學生的心智尚未成熟,自控能力低,他們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尚淺,其行為往往表現(xiàn)為天真、幼稚、率性。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注重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能力,強化他們正確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以確保小學生少出現(xiàn)過錯行為。
小學生過錯行為種類很多,有思想上的、有行為上的、還有日常習慣方面的。其處置方法不盡相同,我們應根據(jù)具體的過錯行為區(qū)別對待。
記得小學三年級時,我有一回默寫古詩“故人西辭黃鶴樓”錯把“故”寫作“敵”,教語文的邱昌生老師是這樣處置的:他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擰著我的耳朵,厲聲地說:“你就這樣對待故人?當頭一棒打去?他還會是你的故人嗎?”這事至今還留存在我腦中。不光是我,全班同學也從我的事例中受到了教育,再也沒有人把“故”寫成“敵”了。
還記得我6歲那年冬天。天氣特冷,我拎著火籠與幾個小伙伴爬到牛欄上方的稻草垛中,享受著稻草給我們帶來的溫暖。正覺得美滋滋時,忽聽到“你們給我下來!”的大聲疾呼,原來是大哥看到了我們。我乖乖地拎著火籠下來,大哥一把揪住我的耳朵,疾聲地說“你瘋了、傻了?!——拎著火籠上去,要是把稻草燒著了,你還有命嗎?”我踮起腳說:“我以后再也不會了!”打那以后,我們再也沒有拎著火籠,鉆稻草垛、茅柴垛了。
我們學校的班主任面對小學生亂扔垃圾是這樣處置的:當他發(fā)現(xiàn)哪位同學亂扔垃圾后,找到該同學,面對全體學生鄭重宣布罰他打掃衛(wèi)生三天,如沒打掃干凈則重掃。同時宣布他可以監(jiān)督其他同學,只要發(fā)現(xiàn)有誰亂扔垃圾,則余下的打掃任務由他發(fā)現(xiàn)的同學接替完成。
以上三例均為正確處置小學生過錯行為的成功案例。在小學生過錯行為的處置方法中,除了上述案例中的形象引導法、懲戒警醒法、重復糾錯法外,還有示范引領(lǐng)法、典型推廣法等。例如為了糾正小學生上課不良習慣之過錯行為,教師要反復的給他們進行示范,指出正確的做法,如舉手發(fā)言、聽從指揮等。又如糾正小學生的違紀情況,教師應有針對性的表揚守紀之學生,樹立典型,用以引導小學生向身邊的榜樣和典型看齊,養(yǎng)成正確行為習慣。
要正確處置小學生的過錯行為,促進小學生健康成長,我們就必須遵循以下四條基本原則。
其一及時警醒的原則。如案例一的邱老師形象生動地指出我練習中的錯誤,將“故”和“敵”的區(qū)別一針見血的道明白,讓我和全班同學終生難忘。還有案例二中的大哥,在發(fā)現(xiàn)我等的過錯時,及時向我等指出錯誤并加以懲戒,告訴我等這種行為會帶來什么危害,正確引導了我等的行為,使我明白今后應該如何去做。這就是我們要遵循的第一個原則——及時警醒原則,通過及時的警醒讓小學生明白事理,糾正過錯行為。
其二必要的懲戒原則。雖然小學生心智尚不成熟,但出現(xiàn)了過錯行為,就必須承擔應有的責任,接受適度的懲戒,這樣才有利于加深對錯誤行為的認識。從內(nèi)心深處接受教訓,改正錯誤行為。如案例三中的罰打掃衛(wèi)生三天,其目的在于讓小學生知道亂扔垃圾是要受罰的,從而養(yǎng)成不亂扔垃圾、講究衛(wèi)生的好習慣。
其三懲戒適度得法的原則。在對小學生過錯行為的懲戒中,必須要適度,這個“度”要以不傷害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為原則;要以有利于小學生品德、毅力、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為原則。就像魏巍老師的教鞭那樣高高舉起、輕輕落下,讓學生產(chǎn)生敬畏、接受教訓即可。這里的“法”必須確保不誤導小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比如讓遲到的學生罰掃地的做法,就極易誘導學生產(chǎn)生勞動可恥的觀念,是極不科學的做法。
其四既往不咎的原則。古語云:知錯就改善莫大焉。作為新時期的教育工作者,更應該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不因?qū)W生犯了一次錯,就將類似的錯誤都往其身上套,應該相信學生,改了就好,做到既往不咎,從而讓學生樂于改正錯誤,得以健康發(fā)展。
總之面對小學生的過錯行為,我們既不能聽之任之,也不能揪住不放,一棒子打死。在進行警醒引導的同時,加以必要的適度的懲戒,從而正確引導他們健康快樂成長。這就是對小學生過錯行為的正確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