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CLS Shooting Brake出現(xiàn)之前,歷史上是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一部四門版Shooting Brake的。但仔細想想,當年奔馳也是同樣制造出CLS這樣世界上第一輛四門Coupe車型,這也就是所謂的奔馳重新發(fā)明汽車。無論如何,它不是旅行車,請把它稱呼為獵裝車。
“Shooting Brake”和“旅行車”到底有什么不同?
何連山
在中國,開旅行車的人通常會被認為是“文藝青年”,不是因為它的實用性,而是因為旅行車與眾不同,顯得很時尚。但是在歐洲,開旅行車的卻是那些家庭主婦或者是顧家一族的男人。旅行車在歐洲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車型了,與國內相反,顯得很不時尚。所以,奔馳在設計CLS Shooting Brake當初就必須先讓它跟普通旅行車劃清界線。首先將它定義為獵裝車,那就顯得足夠時尚,也與眾不同。回顧ShootingBrake的起源和發(fā)展,可以說都和“平民化”的旅行車沒有半毛錢關系,Shooting Brake代表著上流社會、奢華、高級。
謝翔
Shooting Brake與旅行車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種車型,一個是走精致路線的芝士蛋糕,一個是滿足最基本果腹需要的漢堡,只有思維還停留在果腹階段的人才會把Shooting Brake和旅行車混為一談。以前的Shooting Brake,貴為貴族打獵出征時的交通工具,為容納狩獵槍支以及獵物之用,尾廂被設計成廂式樣式,但基本原則是美觀高于實用之上,因而尾廂的造型會跟整車融為一體,并時刻帶有濃郁的跑味,而不是類似旅行車為求最大化行李艙容積而直白地加行李廂了事。明著說,Shooting Brake也不是誰也能駕馭的車款,旅行車則不然,平民化的定位讓它的能見度要比Shooting Brake高出不少。
論駕駛感,CLS SB與師出同門的CLS乍看相差無幾,細品之下仍有些微差別,CLS Sooting Brake比CLS更為放松舒展,沒有了轎車版的緊繃中略帶陰柔的特性,而是被調校成更為柔軟的風格,隨之而來的是比轎車版多了幾分晃動,有著乘船的錯覺,長途駕駛乘坐時舒適性比轎車版來得舒服,似乎是車廠為了讓其對得起Shooting Brake名字而特意如此設定。
設計師眼中的Shooting Brake
楊洋
在馬車年代,“ShootingBrake”這個稱呼是指貴族們“Shooting”時使用的“Brake”,就是打獵時裝載工具與獵物的運貨馬車。到了汽車時代,這個稱呼又被翻出來,看上去很酷,也讓很多人不知所指。
梅賽德斯一奔馳CLS Shooting Brake是CLS的旅行款。CLS是四門轎跑車的開山鼻祖,就是將三廂轎車跑車化了,這種車有著跑車的形象,但具備跑車所沒有的實用性,能夠乘坐4-5人,同時提供不算小的行李廂。從設計的角度來看,四門轎跑車與常規(guī)三廂轎車相比,有以下特征:車高較矮,通常在1 4米出頭;A柱與C柱傾斜度較大;車頂弧度較大;側窗較窄。這些皆是跑車的設計手法,被移植到了轎車上,于是造就了四門轎跑車的獨特形象。
在CLS推出之后,四門轎跑車市場被開發(fā)出來,于是各個廠商紛紛跟進,現(xiàn)已形成規(guī)模。在此背景下,奔馳又領先一步,推出Shooting Brake,將這個原本細分的市場再次細分。旅行款的設計自有規(guī)律,簡單講就是把三廂轎車后輪之后的部分“封上涼臺”,將行李廂蓋以上的“空閑區(qū)域”納入車內,所以既然CLS已經(jīng)上市,其Shooting Brake的設計也是按規(guī)律辦事就好。側窗下沿線順著原來的方向向后延伸,因為變長了,所以感覺下沉幅度更大些。側窗上沿線承擔了強調跑車基因的重要任務,B柱之后下降明顯,“動感”由此而來。實際上,車頂并未照此方式下沉,向后延伸的路線相對緩和,由此保證乘客的頭部不受擠壓。所以,注意觀察的話,會發(fā)現(xiàn)B柱之后車頂線條與側窗上沿線是一種分道揚鑣的關系,到C柱那里時,就已經(jīng)相距甚遠了,這算得上是一種“障眼法”,通過側窗線來表達運動訴求,又通過車頂來保證空間。這樣的側窗,不可避免地很窄,C柱之后幾乎可以忽略,而B柱與C柱之間其實也無法將頭探出,安裝兒童座椅、上下車時也會造成麻煩,特別是對于大個子來說。但CLS Shooting Brake可以提供590-1550升的行李廂空間,這算是一種補償吧?從視覺感受來說,三廂款更精干一些,Shooting Brake雖然已經(jīng)對車身后部進行了切削,但還是擺脫不了類似廂型車的厚重感,這種感覺在常規(guī)三廂轎車的旅行款上不算明顯,在四門轎跑上卻突出起來,就像一個渾身上下都是修身服裝的人,褲袋里只是揣了一些隨身物品,卻夸張地鼓起來,當穿著較為寬松時,便沒事。從設計來說這也沒什么法子,只有寄望于“看著看著就習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