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高考的壓力,高中語文教學弱化、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道德培養(yǎng),在日常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被高考指揮棒牽著走,致使語文課堂出現(xiàn)了靈魂喪失的現(xiàn)象。對此,語文老師應提高思想認識,重視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本文就此對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現(xiàn)狀展開探究,并提出正確認識語文教學、教師情感體驗要到位、教師要學會駕馭課堂和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狀況進行思想教育,四個應對策略。
【關鍵詞】新課標 高中語文教學 德育教育 情感體驗
新課標指出:“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fā)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yǎng)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審美感知和審美創(chuàng)造的能力?!边@就是說,我們不僅要重視鑄造語文教學的軀體和血肉,更要注重賦予語文教學以靈魂。
然而,從教學現(xiàn)狀來看,大多數(shù)教師都只認真實踐了知識能力的培養(yǎng),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個語文教學靈魂的目標早已拋諸腦后。
魯迅的《祝福》。這講述的是一個生活在最底層勞動婦女的悲慘一生,讀來讓人不禁落淚。學生們卻不以為然。當讀到對祥林嫂的刻畫“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一句時,學生非但沒有同情,反而大呼“太恐怖了”;當讀到祥林嫂因為失去阿毛追悔莫及、遍遍傾訴時,學生們沒有為她的悲慘境遇感到痛心,反而笑道“這是個復讀機啊”……
面對這堪憂的現(xiàn)狀,我們還能只針對高考題,講講練練,盲目追求高考成績,任由學生的心靈沙漠化嗎?
當然不能!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除教授必要的知識外,更要肩負起拯救學生靈魂的重擔。怎樣讓德育更易為學生所接受,更好地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呢?這需要我們在實際的過程中不斷進行摸索。
一、正確認識語文教學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guī)定:“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因此,在實施語文教學目標時,既要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培養(yǎng),又應引導學生體驗情感,樹立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形成科學的價值觀。不能借口教學時間緊、任務重而省去情感價值觀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更不能因為高考而忽視了人的培養(yǎng)。
二、教師情感體驗要到位
“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如果教師對文本的理解存在問題,無法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共鳴,那就很難想象如何讓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更別說使學生感動了。因此,教師情感體驗首先要到位。
在講新課標人教版必修二的《氓》一課時,我就深刻地感受到這一點。
備課之初,我把《氓》解讀為一個古代女子遭遇拋棄時的控訴,使學生們體會到的竟然是“這是她咎由自取”;甚至在分析造成女主人公悲慘生活的原因及出走后如何生活的問題時,學生們竟然都十分歡快,絲毫沒有悲傷之感。
課后,我?guī)е鴿M心的疑惑自我反思,聽經(jīng)驗豐富的優(yōu)秀老師點評。這才發(fā)現(xiàn),問題的癥結不是學生沒有同情心,而是因為教師沒有真正理解文本內(nèi)涵。明白了這一點,我開始反復研讀詩文,同情女子辛酸的婚戀,理解她深刻的反思,感慨她決絕時的無奈,最后明白女主人的悲慘遭遇是個人的悲哀、人性的悲哀,更是男尊女卑社會的悲哀!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師表現(xiàn)出來的鮮明的愛憎情緒,會深深地影響學生。教師一旦情感投入了,有了共鳴,講課的神情就會變化,說話的語氣腔調也會變化,學生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
三、教師要學會駕馭課堂
教師是課堂的引領者,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需要教師做不同的引導,營造不同的課堂氣氛,調節(jié)學生們的情緒,而不是被動地跟著學生走。
除了分析文本引導外,教師還可以利用誦讀來引導。例如,柳永的《雨霖鈴》,讀“留戀處、蘭舟催發(fā)”兩句時,要讀出一邊是難舍難分,一邊是不斷催促,語調要悲傷纏綿。
多媒體在課堂上的使用,可以讓學生有更好的情感體驗。例如,在白居易《琵琶行》的教學中,我采用多媒體動畫配樂朗讀的方式向學生展示。通過音樂的熏陶、聲情并茂的朗讀、形象逼真的畫面感染,把學生帶人白居易《琵琶行》的氛圍之中,讓學生體會到詩文沉郁悲涼的感情基調。這就為學生鑒賞詩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能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作者“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傷。
新時代的學生們思想活躍,喜歡搞怪、戲謔、賣萌、穿越、無厘頭等。如果一旦課堂出現(xiàn)了不合時宜的狀況,老師不要一味地批評指責,要能心平氣和地正確引導,要有意識培養(yǎng)自己課堂控制力。
四、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狀況進行思想教育
九零后的學生個性張揚,求新求怪。這就要求語文教學在進行德育教育時,善于抓住契機,聯(lián)系實際進行拓展,讓學生真正領會意蘊,體驗情感,轉化為學生自身的內(nèi)在需求。
一次作文課,我設計了這樣的作文題:討論“小悅悅事件”。對此我提出了以下三個問題讓學生討論:小悅悅被撞倒了,該不該救?這十八個路人該不該受到譴責?如果你在場,會扶嗎?學生小組內(nèi)議論紛紛,各抒己見。有人贊成要救,有人不贊成。贊成的同學們認為幫助他人是應該的;不贊成的則擔心,幫助了別人反被訛詐。但對十八個路人的冷漠,大家卻異口同聲地表示“不贊同,他們要接受道德的審判”。而面對最后一個問題時,同學們安靜了,因為捫心自問,遇到這樣的情況,人人都有私心。抓住契機,我對學生們進行了一番思想上的點撥:無論如何,面對一個倒下的生命,每個人都應義無反顧地伸出援助之手,不能因為負面事件就讓我們失去了應有的善良之心,這樣只會縱容罪惡,導致人心的冷漠。最后我要求學生把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形成文字交上來。這樣的作文課學生喜歡上,也喜歡寫,因為他們能夠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生活,有話要說、有事可寫、有情可抒、有議可發(fā)。這不僅是一節(jié)有意義的作文課,更是對學生是一次很好的思想教育,無形中引導他們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正確處理人與人的關系。
以上是我關于新課標下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幾點粗淺認識。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人格,塑造靈魂。語文教學更應以此為最終目的,千萬不能急功近利,忘記了靈魂的使命。同時,語文教學也應與時俱進,進一步地積累、探索和創(chuàng)新。
【參考文獻】
[1]朱永新 著《新教育之夢》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7月版
[2]《陶行知文集》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3][蘇]蘇霍姆林斯基著.周蕖譯.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4]郭宏飛、趙斌.淺談課堂教學心理氣氛[J].河北工業(yè)大學成人教育,2006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