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詩的國度,祖先為后代留下了燦若星漢的華麗詩章,千百年來傳誦不息,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這些美麗的絕響,歷經(jīng)幾千年一直在華夏大地上縈繞。
如何讓學生在品味這些膾炙人口、悲壯激揚的佳句時,得到最真切的美的感受、情的熏陶呢?最好的方法還是誦讀。誦讀,是投入生命激情用自己的生命激情來“感受”書面言語中的生命氣息和生命靈魂。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在教學中,通過指導學生誦讀,可以激發(fā)他們的興趣,讓學生用他們的生命激情,去感受詩歌的靈魂,去感悟詩歌的魅力。
一、多措并舉促誦讀,激發(fā)興趣入佳境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古代詩文的閱讀必須要求學生精讀一定數(shù)量的優(yōu)秀古代散文和詩詞曲作品,教師應激發(fā)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誦讀的習慣。唐詩選讀要加強誦讀涵詠,在誦讀涵詠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
現(xiàn)在的學生大多不喜歡誦讀,最主要的原因是體會不到吟詩的樂趣。目前高中語文教學還是應考而教,所以為記而讀、有聲無情、為讀而讀、聲情游離、肢解意境、賞讀分離的情況普遍存在。學生在學習中體會不到讀詩的樂趣,自然不喜歡誦讀。
首先,在教學中,要激發(fā)學生對詩歌誦讀的興趣,教師的范讀不可或缺。作為學生學習的引領者,如果教師自己都無法投入到詩歌的懷抱中,如何去激發(fā)出學生對詩歌的熱愛呢?教師通過范讀,可以引領學生初步感受詩歌的韻味。教師通過富有感染力的聲音,穿透學生的心靈,到達他們的靈魂深處,激起他們的感情漣漪。讓他們忘卻自我,融入作品,進入“物我同一情融融”的意境,從而產(chǎn)生誦讀的渴望。當然,教師的范讀只要達到引領的目的即可,切不可越俎代庖,忽視了學生的誦讀實踐。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以后,就要放手給學生,讓學生通過進一步的自讀、互評、推薦讀等,釋放他們的表現(xiàn)欲,鼓勵他們發(fā)揮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
其次,給詩歌配上恰當?shù)谋尘耙魳?,會讓學生很快融入到詩歌的情感中來。借助音樂的感染力,啟發(fā)學生對詩歌情感的感知,會達到“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妙境。譬如,岳飛的《滿江紅》配以屠洪剛的《精忠報國》,激昂的樂曲讓人熱血沸騰,再讀《滿江紅》,一曲血性男兒的慷慨悲歌已然噴涌而出。
再次,在詩歌誦讀之前,讓學生結合自己對詩人和背景的了解,寫一段詩歌推薦語,同樣也會起到激發(fā)誦讀興趣的目的。如,用余光中的《戲李白》導入《將進酒》的誦讀:“你曾是黃河之水天上來,陰山動,龍門開。而今反從你的句中來,驚濤與豪笑,萬里濤濤入海。那轟動匡盧的大瀑布,無中生有,不止不休。黃河西來,大江東去,此外五千年都已沉寂。讓我們今天一起歌一曲《將進酒》,借滔滔黃河之水,與李白同銷萬古之愁?!币婚牽∏物h逸的《戲李白》,引出豪邁狂放的《將進酒》,學生心有戚戚,自會進入誦讀的意境。
另外,經(jīng)常舉行班級賽詩會、朗誦比賽等,也會激發(fā)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讓他們自覺誦讀涵詠,感受詩魂。
二、抑揚頓挫品詩情,齒頰留香品音韻
有了誦讀的熱情并不一定能讀好詩,要讀出詩的韻味,還要學會把握詩的用韻、節(jié)拍、停頓。把握聲調的輕重緩急、字音的響沉強弱、語流的疾徐曲折,才能體味到詩歌的音韻美,從而進入“美讀”的境界。
教學中,可選擇不同風格的詩作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以體味不同詩作各具風格的韻味。如,讀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宜昂揚,才能讀出其中的豪放不羈,讀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豁達樂觀;讀“抬望眼,仰天長嘯”宜慷慨,才能讀出詩人熱血報國的壯烈情懷;讀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則宜深沉,才能體味杜詩的沉郁,感悟詩人的悲天憫人;讀“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易頓挫,才能讀出歷經(jīng)亂世劫后余生的滄桑,才能讀出民生哀苦的家國情懷。
此外,在誦讀時還要引導學生注意對詩眼的揣摩。古人在遣詞造句時,為了使詩歌更富于表現(xiàn)力,往往為了一個字推敲不已,“吟安一個字,拈斷數(shù)莖須”。王維《過香積寺》中的“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用“咽”“冷”二字展示了一種心理感受,把這寺院的清寂渲染、烘托到了極點。讀到這里,就要注意對詩眼的吟哦,以“推敲”的手法讀,反復吟誦,細加揣摩,試著換用不同的詞,品味二者的不同,方能體味詩韻之美。
讓學生時時誦讀前人的佳句名篇,細細咀嚼字韻之美,誦讀之后齒頰留香,如飲瓊瑤玉露,來體會到詩歌的音韻美。
以誦讀作為引導學生熱愛詩歌的突破口,讓學生愛上詩歌,讓學生在誦讀中感悟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誦讀中傳承中華民族愛國精神的一腔熱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