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n Zhou learned erhu from an early age. Although he learned painting later, he still loves music and has collected more than 400 pieces CD. Due to his music experience, he combined the music and paintings perfectly and created the curve interweave drawing method. Fan Zhou lived in Zhong Nanshan which reserved much privacy for him and `provided him a good opportunity to touch with nature. The artistic life-style is very rare among the modern painters and his artworks have received high praise from many famous masters.
樊老師您與古琴結緣有多長時間了?古琴對您的繪畫藝術有什么幫助?
我從小學習二胡演奏,在中學時任校樂隊隊長,我的保留節(jié)目是板胡獨奏。后來雖然以繪畫為主業(yè),但從未放棄音樂欣賞,我收集了中外音樂光盤400余張,這些美妙的旋律伴隨我渡過了幾十年的時光。10年前我有幸結識了古琴家李明忠先生,先生在琴學、操琴、斫琴方面均造詣超群。先生一曲《瀟湘水云》牽走了我的靈魂,我被古琴的音聲品質深深打動,從此與古琴結下了不解之緣。因為操弄古琴,玩味音聲,我才體驗到中國畫藝術的高境界具有音樂的屬性,是表達事物的內(nèi)在律動,也就是在此刻發(fā)現(xiàn)了曲線交織畫法,使山水畫創(chuàng)作超越了事物表象的描述,從此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
您過去的作品基本是以傳統(tǒng)的國畫風格為主,那時候的努力方向是不是主要在繼承傳統(tǒng)?您是從什么時候開始進行繪畫藝術創(chuàng)新的?
我13歲拜師,學習傳統(tǒng)用了30年的歲月,對中國繪畫史上重要的人物及作品都做了研究學習,在中西繪畫的反復研究比較下,深感中國繪畫的高明,同時對近百年“西學東漸”勢態(tài)下學院派對中國繪畫的研究缺失與漠視,以及十年動亂“破四舊”對中國文化的摧殘,感到痛心。1992年發(fā)心為復興中國畫盡力時,我已經(jīng)作為體制內(nèi)國家畫院的專業(yè)畫家6年了,當時我強烈感悟到追求虛譽如過眼煙云,在學術上成長才是藝術家應走的正道,決心離開城市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常年駐山實修山水畫。
以秦嶺終南山為創(chuàng)作基地是因為中國山水畫南宗、北宗的兩位開宗者王維與范寬都是在終南山成就的。這里山脈雄渾,文脈深厚,中國歷史上最鼎盛的周秦漢唐等13個朝代都是在終南山下的西安建都。個體生命在這座大山里與山水云霧朝夕相處,不斷深化對大自然的理解,不斷融入大自然的造化,藝術生命也會成長壯大。
我是1996年懷著開創(chuàng)山水畫新路的夢想開始了彩墨山水畫的試驗,這個時期的創(chuàng)作雖然有明顯的視覺新意,但在文化內(nèi)涵上還不是很豐厚,太洋氣,中國精神氣質不足。直到2009年我才發(fā)現(xiàn)了能夠代表中國繪畫精神的曲線交織畫法,實證了中國哲學所特有的天人合一、虛靜忘我的精神意境,進而提出了“物我相忘,因緣生發(fā)”的創(chuàng)作理念。這要歸功于常年融身山水之間與大自然朝夕相處的生存狀態(tài)。
根據(jù)我的了解,您對西方繪畫、音樂也有著很深的喜愛和了解,西方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似乎在您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也產(chǎn)生過不小的影響。
巴赫的音樂我最喜歡,表達了無法言傳的寧靜與和諧,最接近宇宙本體,與中國山水畫的最高境界相同,與抽象繪畫及莫奈的繪畫相通。我在這些作品中吸收營養(yǎng)獲益良多。
您不同階段創(chuàng)新的幾種繪畫是否都是成功的,他們各自有什么特點?眼下您主攻的以線條為主的繪畫形式是怎么摸索出來的,它的藝術前景如何?
在山水畫創(chuàng)作方面有《彩墨山水》、《金墨交響》、《韻律山水》三個系列。
《彩墨山水》是1996年至2002年之間的探索試驗作品,試圖從傳統(tǒng)模式走出來,探索彩墨交融的視覺新象,顏料用了英國炳烯、日本礦物顏料等多種材質,在用色上如同用墨一樣追求濃淡干濕,輕重緩急及書寫性,保留了中國繪畫宣紙與毛筆的使用,因為毛筆與宣紙接觸的時刻,才情與學養(yǎng)才能無遺地傳遞給畫面,記錄下大量的人文信息,這點與張大千先生的潑彩全然不同。
《金墨交響》是2008年至2009年間的作品,這些畫已完全脫離了事物外在形象的描述,強調(diào)了純音樂的表達,懸掛墻壁之上仍然能感受到山水畫的意象。迄今為止還未見到有他人步入這個領域。今年4月10日由文化部在中國美術館主辦《樊洲山水畫藝術展》,將會展出這個系列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華彩終南圖》。
相對前述兩個系列,《韻律山水》系列更充分地傳達了中國繪畫精神。這些作品是吸納西方抽象藝術的理念及古琴音樂的品質,包括太極拳陰陽轉換連綿不斷的意態(tài),回歸中國繪畫傳統(tǒng),這種回歸是從哲學和美學的高度審視下的回歸。我認為真正的繪畫是表現(xiàn)內(nèi)在世界,是表現(xiàn)事物的活力、運動以及韻律,繪畫的高境界是和大自然的創(chuàng)造力融匯。創(chuàng)作時那酣暢淋漓的線條所蘊含的意韻令人沉醉,筆端也自然流露出了20余年與終南山相處對話的感悟,以及對社會人生的透徹理解,表現(xiàn)出了大自然的和諧。
新的藝術形式出現(xiàn),其中經(jīng)過了許多的思考與實踐,時機到來自然瓜熟蒂落,但它的學術含量是需要歷史檢驗的。中國繪畫體系很完整,中國仍有許多具備鑒賞力且有誠敬心的智者,有價值的創(chuàng)造必然會隨著時光的推移放出光彩。
您和西方藝術家有過許多交流,他們怎么看待中國的繪畫藝術,中國的藝術家又怎樣看待您經(jīng)過創(chuàng)新后的繪畫作品?
西方藝術家充滿著對中國的神奇想象,然而大多數(shù)只是對表象的理解,因為兩個繪畫體系的差異使他們理解中國繪畫的高深有一定的難度。我們現(xiàn)在需要做的正是把最能代表中國繪畫世紀高度的作品推介到西方。趙無極把自己和作品融入東方的藝術哲學中,他的繪畫滿足了西方人對東方遐想的心理期待,是當代最為成功的藝術家。前年我在巴黎舉辦畫展曾計劃去拜訪趙先生,可惜他已病重無法接待客人了。法蘭西藝術院有十余位院士來參觀畫展并有多次交流活動。伊夫?米勒岡院士說,樊洲畫的線條很優(yōu)雅,能感覺到畫家內(nèi)心的純凈,作品洋溢著與大自然的和諧,有巴赫的靜謐,也有喜多郎的空靈。當然,我們中國的批評家最了解中國繪畫,不妨引用他們的評述來結束這次采訪。
朱青生:終南山既是一個真實的地方,又是一個文化的想象。中國繪畫之所以可以通過一脈相承的方式來完成最高境界,得自于兩種途徑,皆與終南山相接。樊洲與終南日夜面對,正是沿著從此景的終南再造圖式的境界,樊洲近作的得意處,意圖已是自由的間架結構。
彭德:樊洲的韻律山水,用波浪狀的行云流水描構成畫面,單純,流暢,舒展,大氣,視覺與通感具有穿透力。隱于山野的樊洲,相對于市井畫家,處世比較自我和獨立。這種生存狀態(tài)容易成全藝術家的夢想,尤其能成全別出心裁的畫家之夢。樊洲不留戀城市,不熱衷名利,面對樊洲,你會感受到一派世外桃源的氣息。
賈方舟:樊洲將自己的人生融入山水之中,和山水朝夕相伴,在山水間體悟山水,在山水間畫山畫水。以這樣一種藝術的方式生存于自然之中,在現(xiàn)代畫家中實不多見。樊洲真正做到了“招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他的作品完全擺脫了傳統(tǒng)山水畫的定式和符號,真正做到了大氣盤旋,直呈自然生命的至高境界。
李小山:樊洲以音律入畫,發(fā)現(xiàn)了曲線交織的畫法,體驗到了大自然的內(nèi)在律動,非常鮮明地表達出多年來他對山水畫圖式的出色的理解。他在肯定中否定,在否定中肯定,一切皆出于他精神上的自由。一個自由的人才能避免淪為名聲和物質的奴隸,真正地享受藝術帶來的快樂。
魯虹:樊洲在創(chuàng)作中十分強調(diào)想象作用。正是借助于無盡的想象,他才能根據(jù)對現(xiàn)實的感受,進而抒發(fā)他的情感,寄托他的懷抱。沒有對傳統(tǒng)山水畫程式的熟練掌握,沒有對自然的切身感受與提煉,沒有對人生的大徹大悟,他絕然達不到如此高超的藝術境界。
陳孝信:在整體面貌上,樊洲與古人,與石魯、李可染等前輩巨匠拉開了距離,更加具有一種強烈的現(xiàn)代美感;在創(chuàng)作方法上,樊洲與賈又福等當代大家相比大異其趣,為當今山水畫壇增添了異彩?!奥涔P無古人,興酣欺造化”,如今的樊洲深悟此言的真諦。
Fan Zhou, also named Fan Longren, was born in 1953. He is the pathfinder of curve interweave drawing method, a professional painter of Xi’an Academy of Art, a national first-level painter, etc. He has lived in Zhong Nanshan since 1992 and made a deep study on Buddhist classics and applied in his creation, forming his unique artistic style. He has participated in various exhibition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won many grand prizes. Some of his artworks have been collected by famous museums and organizations. What’s more, he has also published several albums.
樊洲,字龍人,生于1953年,曲線交織畫法的開創(chuàng)者。西安中國畫院畫家、一級美術師。1996年開創(chuàng)彩墨山水畫風。1992年隱居秦嶺終南山,溯源尋道,深研佛道及歷代文論經(jīng)典,實修“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天人合一”中國文化理念,提出“物我相忘,因緣生發(fā)”的創(chuàng)作理念。以音律、書法入畫,創(chuàng)出音畫理念合一的藝術風格。
2001年在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修建樊洲中國畫館,于2002、2006、2010及2011年在畫館承辦“全國美術批評模式研討會” 、“圖像時代藝術批評研討會” 、“當代藝術批評家終南雅集”等活動。
曾在美國、法國、加拿大、德國等國家和地區(qū)舉辦畫展。多幅作品被國內(nèi)外博物館收藏。作品編入《中國畫新百家》、《中國畫代表作家作品集》、《當代山水畫領軍人物》等多部畫集。出版有《榮寶齋畫譜樊洲》、《畫為大象》、《視覺世界?心境遺跡》等多部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