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婚事》是徐仁河創(chuàng)作的短篇小說,以“婚事”這一人生中的重大事項為切入點,刻畫了在戀愛、婚姻這一過程中鄉(xiāng)村中的農民或有鄉(xiāng)村背景的人遭遇的不幸。小說先后列舉了大姨家的表哥、二舅、三姨以及小舅的“婚事”,嚴格來說,大姨家的表哥、二舅都是打光棍并未結婚,而小舅的婚姻狀況在小說中并未表明,只有三姨確實走進了婚姻的殿堂,她嫁給了一個離過一次婚的屠夫并經(jīng)常挨打。可以看出,四個人在面對“婚事”時雖各有各的情況,卻走向了同樣悲情的結局。小說中的“婚事”不僅包括婚姻,也包括愛情。因此,小說中的“婚事”悲劇也就是婚姻和愛情的悲劇。值得一提的是,徐仁河并沒有因為故事內容的灰色性而使整篇小說沉浸在悲情的色彩中。小說運用幽默的語言,將一出出悲劇娓娓道來。輕松的語調背后隱藏著對這種悲劇的見慣不怪,更加凸顯了悲劇的普遍性。本文探析小說中的悲劇“婚事”,并分析造成悲劇的原因。
一、悲劇的主題與幽默的語言
小說中涉及的“婚事”悲劇當事人大體上可分成兩類:一類是二舅、三姨,他們以農村為生活天地,并且沒有文化背景。第二類是大姨家的表哥和小舅,兩人都接受過教育,而畢業(yè)之后前者成為鎮(zhèn)上的中學老師,后者在杭州打拼,成為大型會計事務所老總。首先來看第一類人。二舅雖說是農村人,但他不靠力氣吃飯,他是個木匠,有手藝。出眾的手藝使二舅總是活不斷找上門來,如此受歡迎的小木匠照理說找個好女子應該不成問題的,但他面臨的卻是家里住著草棚的窘境。于是他耗時兩年,終于蓋起了“寬敞明亮的大瓦房”。但光有空房子還不行,還要有家具,于是他又耗時費力做家具,但始終都無法擺脫被時代淘汰的命運。這樣,他也只能面對娶不到妻子的局面。三姨的情況有所不同,她是地道的農村婦女。她看中的高中肄業(yè)生因外婆無法接受其蹲過監(jiān)獄的過往,外婆將這樁婚事強行拆散。而三姨經(jīng)此事后一蹶不振,加之外婆癱瘓在床,照顧老人的重擔落在她的肩上,使她更加不像一個未出閣的閨女,“言語粗魯?shù)靡?,顯然,此時她已經(jīng)不在乎自己的形象了。就這樣,她糊里糊涂地嫁給了鄰村的屠戶,開始了漫長而黑暗的婚姻生活。
其次,大姨家的表哥和小舅接受過教育,不同于二舅和三姨,是另一類人。表哥是鎮(zhèn)上中學的老師,他沒有著急自己的婚事,一切等待順其自然。而他的老娘非常著急,大姨以農村人的傳統(tǒng)眼光來審視已經(jīng)工作三四年的表哥,心里頭盤算著給他找個“吃公家飯的”,也就是類似公務員這種職業(yè)的。但天不遂人愿,“吃公家飯的”姑娘惦記著攀更高的枝,表哥一個窮教書匠根本入不了人家的眼。同時表哥自己的地下感情正在蓬勃地生長,他與梅偷情的事被緊盯表哥不放的大姨發(fā)現(xiàn),而且大姨還不依不饒,到梅的家里羞辱他們全家。這一來直接導致了梅的死亡和表哥得了“桃花癲”。表哥終究落了個回家務農而打光棍的結局。小舅是外婆家受教育最高的人,他是大學生。因家中的貧困,他在學校沒少受苦。他在學校迎來了自己的愛情,他受到一個高干子弟家的女孩兒、學生會女生部長的垂青,但木訥的小舅當時并不知道那是愛情。在女生畢業(yè)后,他在女孩兒的要求下背著她的行李送她回杭州的家,而迎接他的則是父女之間的激烈爭吵,這使他在悲憤下選擇了逃離。但這段失敗的戀情無疑在他的心中埋下了深深的陰影。
雖然小說的內容是悲劇,但徐仁河卻用輕松詼諧的語言完成了小說的書寫。小說中的幽默有的讓人會心一笑,有的則是反諷,讓人笑過之后心里一顫。如大姨給表哥相中的蘭姑在食品站上班,她被作者形容為“女鄭屠”,接著以“一雙船形大腳,身高馬大的,說話聲音能將屋頂?shù)耐咂品眮砻枥L這樣一個“女鎮(zhèn)關西”,讀者看了不免哈哈大笑,也為沒品位的大姨捏著一把汗。在講關于三姨的故事時,三姨心中的白馬王子被作者說成是“一身鎧甲,身披五彩祥云”,這高大帥氣的白馬王子變成了孫悟空,實在是有些無厘頭。再來看調侃小舅的幽默,小舅因家里沒錢,學費勉強湊齊了,但吃飯成了問題。在受到食堂的年輕廚師斥責后,小舅在那個漫漫秋夜,饑腸轆轆地“看著宿舍外樹杈上胖大的月亮”,他淚流滿面。圓圓的月亮在小舅的眼中也變成胖大的樣子,仿佛很好吃似的。從這一調侃中,我們看到了沒錢的小舅的辛酸。類似的,小舅在凜冽的朔風中,穿著單薄的衣服在操場上跑動,他口中呼出的白氣就像“不遠處的食堂鐵煙囪上冒出的炊煙”。小舅穿著得獎來的球衣褲,擠在身著毛線衣、棉絨裳的學生流中,就像“外婆養(yǎng)的雞群中的那只裸毛雞”。這輕松的語言背后是讀者的會心一笑,而后是無盡的酸楚和良久的沉思。幽默的語言增加了文本的深度,也提升了小說的藝術性。
二、悲劇的環(huán)境與失敗的選擇
雖然小說中的幾樁“婚事”悲劇成因各有不同,但綜合起來分析,無外乎社會因素、家庭因素和個人因素。各種不同的因素組合起來,構成了“婚事”悲劇的群像。依照小說中的順序,我們來分析一下造成悲劇的原因。
首先,表哥的悲劇主要由家庭和社會因素造成。造成表哥悲劇的核心是大姨,她是一個愚昧的農村婦女的典型。根據(jù)小說的背景,大致可以判斷出是20世紀80年代的農村,雖然農民的思想有了一定的開化,但封建思想如同鬼魅一樣藏在人們心底。我國封建制度延續(xù)了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特別是作為封建國家政權的象征,即封建家長制的流毒和影響還是根深蒂固的。[1]大姨是個典型的封建家長,她想要全權包辦表哥的婚姻,雖是替表哥著想,但她的決策未免武斷。她一心想給表哥找個吃公家飯的人,卻找了一個和表哥完全不般配的“女鄭屠”。大姨不僅撞破表哥的“好事”,更為過火的是,她竟押著梅姐去其家門謾罵,這直接導致了梅姐的投河自盡與表哥的“桃花癲”。表哥的悲劇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封建思想害死人。
其次,三姨的悲劇中,個人和家庭因素占主要地位。家庭因素中,外婆充當了與大姨相同的角色——棒打鴛鴦的守舊派婦女。當三姨與高中肄業(yè)生戀愛后,外婆不知從哪得知了那人的底細。于是外婆強勢地阻止這門親事,甚至以死相逼,她不想女兒嫁給一個“勞改犯”。這種想法雖情有可原,卻過于主觀,她沒有認真考察小伙子的人品,只是簡單將“勞改犯”與壞人等同。再來看個人因素。三姨是個農村婦女,自身又有著先天的劣勢——臉上的紅色胎痣,卻一心想找一個當時農村里很少見的文化人,這未免有些定位失準。當有人給她做媒時,三姨強調“我要找就找識字的,那只會打呼嚕,只會犁田耙地的我不要”。這直接就將農村中眾多踏實肯干的務農子弟排除在外。從三姨的擇偶標準中,我們可以看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清高氣質,但這與當時的農村社會無疑是格格不入的。而三姨在嫁給屠夫后仍保持自己的清高,對不識字的屠夫瞧不起,則直接導致家庭暴力的產生和婚姻的失敗。
最后,二舅和小舅的“婚事”悲劇更多歸因于家庭和社會因素。根據(jù)曹成海的調查,80年代我國農村結婚大操大辦已成為一種風氣,給越來越多的準備結婚的青年和他們的家庭帶來沉重的經(jīng)濟壓力和精神負擔。[2]二舅一貧如洗的家境對他的婚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二舅自己有手藝,到了結婚年紀,他看上的女子卻嫌棄他家住在草棚。于是二舅開始拼命地掙扎,但他的腳步與時代步伐相比總是慢了一拍。二舅是一步慢,步步慢,始終與社會大環(huán)境前進的腳步保持著一步的距離,也使他的婚姻總是沒著落。小舅的悲劇直接源于他是農村貧苦家庭的孩子,他在正確的時間地點碰到了對的人,但卻因為二人分屬于不同的社會階層,人為的鴻溝將二人無情地割斷。女孩兒對小舅是真情,她發(fā)自內心的喜歡小舅,所以才在畢業(yè)的時候和他攤牌。二人分開的原因是女方的家長,既然女孩在小說中被稱為“高干子弟”,顯然她父親就是那位高干。高干擇婿的標準非富即貴,一個農村出來的窮孩子怎能入他的法眼。雖然不同時期我國社會成員的擇偶標準在發(fā)生“絕對”變化,但其背后隱藏著“相對”的不變律——階層內婚姻,也就是門當戶對。[3]半夜父女二人的爭吵使小舅的自尊心受到巨大的侮辱,他的戀情被門當戶對的傳統(tǒng)觀念徹底扼殺。
徐仁河以細膩的筆觸刻畫了一個農村貧苦家庭兩代人的“婚事”悲劇。從其幽默語言背后,讀者感悟到的是一種辛酸?;橐龃笫伦怨乓詠砭褪悄信簧械闹匾录珡膩硪膊缓喓唵螁尉褪悄信斒氯俗约旱氖?,而是涉及了個人、家庭、社會等眾多因素?!段壹业幕槭隆凡粌H有人生百態(tài),也投射出時代的變遷。
[參考文獻]
[1] 丘少偉.試論封建家長制[J].蘭州學刊,1980(03).
[2] 曹成海.農村青年大辦婚事何以只盛不衰[J].青年研究,1988(04).
[3] 王英俠.擇偶標準變遷與階層間的封閉性——以1949年以來擇偶標準變遷為例[J].青年探索,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