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歲的小孩子常常會因為一點(diǎn)小事情而大哭起來,有時候可能是因為他沒有得到那件心儀的玩具,也可能是因為他想再看某樣?xùn)|西幾眼,甚至可能是因為他很想吃一時半會根本沒地方去買的食物,總之,任何一種在大人們看來是完全沒必要哭的事情,在孩子們身上都會成為哭的理由。
于是,我們就經(jīng)常能看見一些家長用一種嚴(yán)肅甚至是兇巴巴的表情對孩子威嚇說:“不準(zhǔn)哭!”當(dāng)然也會有一些比較耐心的家長會去告訴孩子別提那些沒道理的要求,但是說了幾次后沒效果也往往會掛下臉來怒氣沖沖地說:“不準(zhǔn)哭!再哭我就……”
這樣做有沒有效果呢?說實話,有時候有效果,有時候也沒效果。但是即便是有效果,那種效果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效果”,孩子不是不想哭了,而是被父母嚴(yán)肅的表情嚇住了,在孩子的心中,對于父母那表情的恐懼已經(jīng)超出了他對于想用哭來實現(xiàn)某種愿望的渴望。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孩子被嚇的表現(xiàn)都是“??蕖?,更多的孩子則會哭得更厲害,于是大人又用更加嚴(yán)肅甚至是兇巴巴的神情來嚇?biāo)?,從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huán)——孩子越哭大人越兇,大人越兇孩子越哭!
有一次在公交車上我曾親眼目睹一位年輕的媽媽帶著她的孩子一起坐車,孩子想要吃車窗外一個烤餅攤上的烤餅,媽媽說車子不能停下,下車以后再買,孩子不聽,就哇哇哭了起來,在勸慰開導(dǎo)的過程中,媽媽的口氣逐漸加重,后來只得提起巴掌說:“再哭我打你了!”可是那孩子不但沒有因此而停下,反而哭得更厲害了,最后那位年輕媽媽火冒三丈地打起了孩子的屁股,孩子也就哭得更加“轟轟烈烈”了!于是一路下來,母子倆誰都沒有一個好心情。
從這件事情上想一下,那位年輕媽媽一開始并不想打孩子,是在對孩子說道理沒用的情況下才發(fā)起脾氣來,直至最后打起了孩子的屁股。如果說起初年輕媽媽的表現(xiàn)是為了勸慰孩子,讓孩子停哭,那到了最后很顯然她已經(jīng)完全忘記了她的最初目的,她后來的做法并不是想讓孩子停哭,而是開始發(fā)泄她心中的不滿和怒氣。原因很簡單,那位年輕媽媽不可能不知道:一個原本沒哭的孩子被打了之后都會哭起來,更何況一個本來就心存委屈哭鬧不停的孩子。
不可否認(rèn)的是在許多時候,許多孩子是不能理解大人們口中那些所謂的“道理”的,對于那個想吃烤餅的孩子來說,他并不會去考慮這是公交車,而不是媽媽的自行車,公交車不是誰想停就能停下來的,孩子所在意的只是窗外那個漸漸遠(yuǎn)去的烤餅。而實際上對于尚未開始懂得“講道理”的孩子,耐心地教他講道理雖然是必要的,但是在很多時候并不是特別奏效,而這個時候大人絕對不能對著孩子發(fā)脾氣,否則就會導(dǎo)致“事態(tài)”惡化!
正確的做法是:當(dāng)孩子不能理解大人們所講的道理時,做父母的應(yīng)該想辦法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設(shè)想一下,當(dāng)時那位年輕的母親在講道理沒用之后,如果可以哄孩子說窗外有個大熊貓在走或是旁邊的房頂上有個孫悟空,那孩子保管會伸長脖子邊往窗外看邊問媽媽:“在哪兒呢?在哪兒呢?”然后做母親的就可以抓住時機(jī)把孩子的注意力從烤餅上引開,講起其它話題來,這時孩子就會破涕為笑了。
相對而言,對孩子又嚇又罵又打與對孩子說一個無傷大雅的小謊、講點(diǎn)孩子真正感興趣的事把孩子的注意力引開,兩種做法所產(chǎn)生的結(jié)果將會完全不同,更何況在孩子的心中,相對一個烤餅來說,其實他更需要的是媽媽能和他一起講他感興趣的話題!
小孩子哭鬧是不可避免的,首先我們做家長的要認(rèn)識到這一點(diǎn)。孩子發(fā)脾氣又哭又鬧,做家長的絕對不能對著孩子發(fā)脾氣,對孩子又嚇又罵甚至是打,因為你的脾氣不但不能使孩子做到真正意義上“停止哭鬧”,在更多的時候甚至是起到了反作用——讓孩子越哭越厲害!
所以做家長的千萬要記?。航^對不能跟著孩子去發(fā)脾氣,而是應(yīng)該想辦法把孩子的注意力引開,俗話說“知子莫若父母”,自己的孩子對什么最感興趣,做父母的心中應(yīng)該十分清楚,這一點(diǎn)就不用多說了!
(編輯 林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