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尋找無雙》中失蹤的無雙是一個充滿多種可能性的解讀對象,雖然她沒有在文中真正地現(xiàn)身,但借助其他人物的間接描述,我們可以勾勒出她大致的輪廓,又通過王仙客的尋找過程,將無雙的形象逐漸豐滿完善。尋找無雙過程中出現(xiàn)了迷惘、失憶、混亂,但每一個波折都是一種自我反觀。無雙最后究竟有沒有找到,不是最為重要的,重要的是她一直存在于某個地方,成為了一種象征。
關鍵詞: 王小波 無雙 文本功能 象征意義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因心臟病突發(fā)而溘然辭世。生前這位并不為人所關注的作家,在去世后的兩年時間里卻聲名遠播,他的作品被大量解禁、出版。作為一位長期以來被排斥在“體制”外的當代作家,他以一種獨特的自省精神和追求現(xiàn)實的人生態(tài)度審視與解讀著這個世界。對王小波的研究在他辭世之后就從未間斷過,大量的研究者偏向于從他與卡爾維諾、卡夫卡、米蘭·昆德拉等作家的相似性入手,來研究他小說中的存在意義、敘事特征、詩意性等,對歷史性題材小說《尋找無雙》的研究也只停留在智慧遭遇、夢境與現(xiàn)實關系的層面,并未對真正的主角無雙進行一個完整而細致的解讀,而筆者認為從作家創(chuàng)作的最原始動機開始,或許還可以拓展出更為廣闊的想象空間,來幫助我們完成對“無雙”這一人物的深層次分析與人物的再塑造,從而進一步了解作家的本來意愿與寫作目的。
一、“無雙”形象的重塑
《尋找無雙》是以唐傳奇《無雙傳》作為故事藍本的,但小說只是沿用了原有的人物名字,在故事情節(jié)上與原作相去甚遠。唐傳奇中的無雙是一位典型的淑女,而在王小波的《尋找無雙》中,“無雙”并未真正出場,我們對她的第一印象停留在小說開始時王仙客對記憶中的“無雙”的描述:“矮矮的個子,圓圓的臉,穿著半截袖子的小褂子和半截褲管的短褲,手腳都被太陽曬得黝黑,眉毛稀稀拉拉的。頭上梳了兩把小刷子,腳下蹬了一雙趿拉板,走到哪里都是嘩啦啦地響。就這個樣子而言,可以說是莫辨男女。”{1}從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無雙”其人并不是什么絕世美女,甚至連一般的姿色也稱不上,不然怎么會連男女都分辨不出來?可以說從進入文本的那一剎那開始,作者就徹底顛覆了讀者對于“無雙”其人的詩意性想象,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完全是另一個讓人大跌眼鏡的女子,她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大家閨秀反差極大。小說中一系列對于“無雙”行為荒誕、滑稽的描寫也具有某種突破常規(guī)的創(chuàng)作意味,“她的彈丸是用銅做的,打到人頭上,足可以把皮肉都打破?!?“而且她總是大岔著腿騎在馬上,這對于女孩子來說是大大的要不得?!眥2}個性化、自由化的抒寫與表達,已成為王小波的一種信念,他想要得到的是人奔放而安然的生存狀態(tài),這種生存狀態(tài)無關對與錯,無關富貴與貧窮,無關優(yōu)雅與粗俗,甚至無關男女,唯一確定的就是“人”。
二、“無雙”:知識分子精神困境的一面鏡子
話語權力是話語與權力的結合,簡單來說就是說話權。權力是話語的保障,即擁有了權力才能進行自由表達。王小波認為,??滤f的話語即權力應當?shù)惯^來講,就是權力即話語。{3}從小說的描述中我們可以找到這樣的話語:“其實政治學習是學習什么?就是學習認罪伏法那幾句話?!眥4}一方面,作者想要表達的是在“文革”時期的生存環(huán)境中,知識分子所受到的摧殘與苦悶是不能夠直言的,這個群體的遭遇就根源于政治的壓迫。“文革”對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剝奪了知識分子的話語權,而小說中王仙客在尋找“無雙”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記憶的模糊、混亂,以及夢境與現(xiàn)實的交織,這一切都是知識分子在政治高壓環(huán)境之中所顯現(xiàn)的歧路彷徨。我們不難理解王小波自己對這本書所作出的解讀:“本書就是一本關于智慧,更確切地說,是關于智慧的遭遇的書?!眥5}那么“智慧”就是知識分子群體,“智慧的遭遇”就是知識分子群體遭遇到的精神困境。這種困境在小說中就表現(xiàn)為一種失語?!笆дZ的原因多種多樣,有些人沒能力、或者沒機會說話;還有些人有隱情不便說話;還有一些人,因為種種原因,對于話語的世界有某種厭惡之情?!眥6}
從文本中來看,諸君子出于對自身利益的保護而對王仙客“說了謊”,稱并沒有“無雙”其人,就屬于第二種情況。“無雙”的父親因在叛軍來臨之前沒有隨軍及時出城而被認定為有罪,那么“無雙”的身份就是一個犯官之女,稱從來沒有見過“無雙”其人,這是一種以官方意志為需要的有意識地過濾掉不利記憶的行為,因為在中國傳統(tǒng)的話語權利體系中,官方意志一直作為一種強大的不可挑戰(zhàn)的存在,知識分子的各種表達,無疑逃脫不過它的鉗制,這種對話語權的鉗制,就表現(xiàn)為對某段歷史 “必須這樣說”,只有“這樣說”才會得到所謂的認可,這是以扭曲自己的本意為代價的認可。對“無雙”的忘卻隱喻的是一種知識分子話語權力的喪失所造成的有選擇性的集體失憶。集體忘卻一段神秘不可觸碰的歷史本身就是受到官方意志壓迫的一種表現(xiàn)。小說中“無雙”的質疑來自于兩個方面,“此非關單純的身份認定的問題,而是圍繞科學主體的合法性以及追求智慧的權利所展開的斗智斗勇的較量”{7}。如果說宣陽坊代表的是官方所統(tǒng)轄的范圍的話,那么“無雙的失蹤”就是一次與官方意志抗衡之后失敗的結果,王仙客一門心思地要找到“無雙”,就是知識分子在話語權喪失之后,內心潛在的對于自由表達意愿的向往。
三、“無雙”:理想自我的找尋
王小波是一個生性浪漫的人,崇尚自由,“他一生都在追求那種自由翱翔的翅膀”{8},《尋找無雙》可以看作是他的一部尋找自我的作品,是王小波對于現(xiàn)實生活的壓抑的傾瀉與抒發(fā)。
“王仙客”象征現(xiàn)實中的自我,“王仙客”代表的是一個知識分子的形象,在故事的一開始,作者就把他作為了“智慧”的象征。其實他更多地充當了現(xiàn)實中的自我,他是我們每一個人在現(xiàn)實生存空間中的縮影,而他“尋找無雙”的遭遇也是我們在個人成長道路中所要面臨的種種。小說中講道:“王仙客到長安城去尋找無雙那一年,正好是二十五歲。人在二十五歲時,什么事情都想干,但往往一事無成。人在二十五歲時,腦子聰明,長得也漂亮,但是有時候會胡思亂想,缺乏邏輯,并且會相信一些鬼話?!眥9}王仙客一開始在宣陽坊中的尋人之路并不順暢,他首先是被眾人告知不存在“無雙”其人,而后又被認為是奸黨,在錢財散盡之后落魄地被趕了出去。可以說這是王仙客人生的第一種境遇,象征著人在青年時期所經(jīng)歷的挫折與坎坷。他認為自己的智慧可以解決一切,卻不知道這種智慧卻是錯誤的。由此下去,時間一長他連自己要找的人是誰都忘記了,而一系列的記憶與現(xiàn)實、夢境與存在的沖突都表明了,在尋找理想自我的道路上面臨著眾多挑戰(zhàn)。
“無雙”與“魚玄機”分別象征理想中的自我與理想中的自我在現(xiàn)實情況下發(fā)生的偏離。無雙是一個充滿多種可能性的解讀對象,她代表了作家王小波對于自我生存狀態(tài)的一種思考。像一面看似隱秘不能言說的理想的旗幟,卻彰顯出我們每個人對于現(xiàn)實狀況的不安與疑慮,或許我們可以做這樣的一種猜測,“無雙”正是王小波要找尋的理想中的自己,那個可以不畏現(xiàn)實、自由言說、不再沉默的自己,也正因為他始終不滿足于現(xiàn)實世界的生存狀況,他才不斷地在向未來找尋理想中的自己,企圖構建一個屬于自己的理想世界。從這點來說,“無雙”在小說中象征的就是理想中的自我。只不過這種自我找尋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這一路的尋找,正是通往理想中的自我必須經(jīng)歷的過程,迷惘、失憶、混亂,每一個波折都是一種自我反觀?!盁o雙”最后究竟有沒有找到,不是最為重要的,重要的是她一直存在于某個地方,成為了一種象征。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個“無雙”,她折射出的是我們心里的自己。
“魚玄機”的出場完全可以解釋為一個意外事件,王仙客到宣陽坊的本來目的是尋找“無雙”,但卻意外地和“魚玄機”扯上了關系,“魚玄機”開始不斷地出現(xiàn)在他的夢境中,逐步替代了“無雙”在他心目中的位置,以至于他在“千里鏡”中只看到了“魚玄機”被處死的過程,卻沒有看到無雙究竟去了哪里。他甚至為“魚玄機”的遭遇感到痛心,并且欲罷不能。他開始分不清什么是現(xiàn)實,什么是夢。“在他看來苦苦地思索無雙去了哪里,就像是現(xiàn)實,因為現(xiàn)實總是具有一種苦澀味?!彼呀?jīng)完全忘記了自己的初衷是來找“無雙”的,而陷入了迷茫的深潭。作者在這里想要表達的更深層次上的寓意是,“魚玄機”象征了在尋找理想中的自我的路途上產(chǎn)生的偏離,是迷途中的自我?!皩ふ覠o雙的過程,就像螞蟻通過迷宮。開頭時,仿佛有很多的岔路,每一條路都是艱巨的選擇。”{10}
最后我們只知道“無雙”去了掖庭宮,但王仙客是否找到了“無雙”,作者并沒有給出一個確定的答案。故事以一句很有深意的話做了結尾,雖然王仙客智商很高,但是“塵世囂囂,我們不管干什么都是困難重重。所以我估計王仙客找不到無雙”{11}。一面是現(xiàn)實,一面是理想,一面是存在,一面是未來。這種關系始終存在一個重合的部分,但卻永遠都不能完全重疊,這就是智慧遭遇了一個輪回之后得到的答案。
綜上所述,“無雙”確是一個具有豐富含義的人物形象,雖然她沒有在文中真正現(xiàn)身,但借助其他人物的 間接描述,我們可以勾勒出她大致的輪廓,又通過王仙客的尋找過程,將“無雙”的形象逐漸豐滿完善,她帶給我們的想象空間也不斷延伸擴展開來??梢哉f,“無雙”是小說真正的中心,她存在于王仙客的記憶之中,存在于尋找之中,也存在于理想的自我之中。
{1}{2}{4}{5}{9}{10}{11} 王小波:《王小波全集第五卷·尋找無雙》,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5頁,第5頁,第68頁,第3頁,第23頁,第90頁,第140頁。
{3}{6}{8} 韓袁紅:《小波研究資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第70頁,第79頁,第124頁。
{7} 張川平:《求知者和智慧遭遇困境的寓言——解析王小波長篇小說〈尋找無雙〉》,《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第2期。
作 者:張穎,西南大學文學院碩士,主要從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
編 輯:杜碧媛 E?鄄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