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劉亮程反思后工業(yè)化時代人的生存處境,在鄉(xiāng)土敘述中以萬物同靈的思維模式尋找生命主體間的聯(lián)系,闡揚生命平等的意識,以揭示物化世界中生命的貶值境況。同時,劉亮程還針對后現(xiàn)代人精神分裂的時間癥狀,提出了守拙存真的人生姿態(tài),旨在激活人的詩意想象。劉亮程從時間、空間兩個維度重振了生命的尊嚴,尋找回湮沒于后工業(yè)社會消費符碼系統(tǒng)中的生命本真價值。
關鍵詞:劉亮程 鄉(xiāng)土 物化 時間 烏托邦
劉亮程的村莊書寫被譽為后工業(yè)時代的鄉(xiāng)村哲學。誠然,在《一個人的村莊》《虛土》《鑿空》等一系列散文、小說中,村莊已經成為劉亮程情感寄托、哲思依附的精神家園。不過,仔細考察劉亮程的鄉(xiāng)村經驗,我們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他的敘述主要集中在鄉(xiāng)村器物、鄉(xiāng)村的時空形態(tài)上,鄉(xiāng)土的風俗景觀、文化運行機制則完全缺席。劉亮程無意重建鄉(xiāng)土中國的原生態(tài)風貌,鄉(xiāng)土更多呈現(xiàn)為一種想象,一個承載個人旨趣的烏托邦,也即萬物同靈、守拙存真的渴望。伊瑟爾曾說:“自從維吉爾以后,田園詩的世界已經被認為指代自身以外的他物,而因為另一世界只能以解釋的方式來建立,田園詩只能被隱喻化地閱讀?!眥1}鄉(xiāng)土想象折射著劉亮程對生命脆弱與傷痛的撫慰及對生命本真價值鍥而不舍的追求,它根源于作家對后工業(yè)時代下人的貶值、生命尊嚴流失所產生的焦慮。
本文旨在描述劉亮程對物化世界人的生存處境的反思,以明晰其鄉(xiāng)土想象的出發(fā)點及其意義所在。劉亮程的鄉(xiāng)土想象,最具藝術特色和思想內涵的是萬物同靈和守拙存真。前者在空間中尋找生命主體間的聯(lián)系,闡揚生命平等的意旨;后者則在時間的洪流中尋找生命棲息的精神家園,注重“?!迸c“變”、“新”與“舊”、“真”與“假”的生命真諦。劉亮程試圖從時空這兩個維度重振生命的尊嚴,尋找湮沒于消費社會符碼化系統(tǒng)中的生命本真價值。
一、萬物同靈,物化世界的一種抗爭方式
在劉亮程的散文集《一個人的村莊》中,“通驢性的人”“人畜共居的村莊”“樹會記住許多事”“一場叫劉二的風”“那些鳥會認人”等一系列人、物交錯并存的題目比比皆是。劉亮程寫道:“我的生命肢解成這許許多多的動物。從每個動物身上我找到一點自己?!眥2}一頭驢、一只老鼠、一只鳥在劉亮程看來價值非凡,即便是為人所奴役、所踐踏,鞭子之下它們依舊活得富有尊嚴,它們睥睨高高在上的主人,超脫于尼采所言的奴隸的怨恨,悠然地享受自然恩賜;一陣風、一片云、一場雨至關重要,它們會亙古地影響你的一生,如寒風吹徹的冬天,風帶來了漫長歲月中如影隨形的陰冷疼痛,讓關愛你的人無計可施,潸然淚下。這種思想既有類似于人類混沌初期的原始思維——人與自然處于尚未分裂的和諧狀態(tài),萬物擁有著同樣神秘的力量和靈性;也有宗教意義上的眾生平等的慈悲之心。萬物在劉亮程的村莊里獲得了主體地位,人不再是笛卡爾式的處于世界的中心,人與物價值平齊,都是大自然生命系統(tǒng)的一個庸常環(huán)節(jié)?!叭魏我恢瓴莸乃劳龆际侨说乃劳觥H魏我豢脴涞呢舱鄱际侨说呢舱?。任何一個蟲的鳴叫也是人的鳴叫?!眥3}劉亮程如是認為。這不禁讓我們聯(lián)想到里爾克的詩歌:“此刻有誰在世上的某處死,/無緣無故地在世上死,/望著我。”{4}生命的關懷意識和悲憫之情充斥在劉亮程的散文空間之中,這既是他“善待生命”的證明——有意識地“貶低”人的生命價值只是為了爭取更有靈性、更有尊嚴的生存方式,也使其鄉(xiāng)土想象帶有濃郁的表達生命意義的焦慮。
劉亮程對生命的隔膜、孤獨懷有深深的體會與刻骨銘心的恐懼:“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我們幫不了誰?!眥5}佛家有言,“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萬物同靈并沒有給劉亮程帶來情感慰藉和精神支持,他的無意識中潛藏著生命脆弱易毀的哀傷情緒和人的價值貶損的恐慌。畢竟他身處在后工業(yè)化的消費社會中,他已經知覺到生命價值的平等不過是一種烏托邦的想象。而他之所以濃妝盛抹地強調萬物平齊,不過是對后工業(yè)時代物化世界的不忿與抗爭。物化,在經典的馬克思主義中指的是物與物的虛幻關系掩蓋了人與人的真實的社會關系?!叭伺c物在‘質’的方面的一切真實關系都趨向于消失,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關系,都在被一種‘中介化’的關系所取代:即一種純粹是‘量’的‘交換價值’的關系所取代?!眥6}物化的世界深刻影響著人的思維模式,所有珍貴事物恍如索緒爾意義上的符號能指,可以隨著人們的物欲、性欲和權欲而更改其所指的價值和內涵。更有甚者,人被當作商品對待,從而喪失了人的本質。
令劉亮程擔憂的是,將人當作物的恰恰是人本身,人屈從于物化的現(xiàn)實,將本真的生命納入日常生活的物化范疇之中。馬克思所強調的人遭到異己的物質力量、精神力量的奴役這一境況在當代中國片面強調急速經濟建設的社會風氣下已經逐漸改變?yōu)槿似炔患按赝度胂M社會、自主地接受異己力量改造的事實。人不僅泯滅了自己的靈性,而且具有“日益增長的把他人,尤其是婦女和‘未開化者’當客體對待的傾向”{7}。后工業(yè)時代的人們沉溺在“工具理性”的利己觀念與臆想中,抹殺了生命固有的意義與尊嚴。劉亮程說:“多少偉大生命被人們當食物吞噬。人們用太多太珍貴的東西喂了肚子。渾厚無比的牛哞在他們的腸胃里翻個滾,變作一個咯或一個屁被排掉。”{8}劉亮程痛心“飽食了現(xiàn)代激素”的人們以都市物欲橫流的貪婪之心對待自然、對待世界、對待生命,他指出,鄉(xiāng)土精神——靈性的、自然的、平等的、非經濟的、無利益之較的——是人類“最本原的底肥”,“沒有這種底肥的人如同無本之木,是結不出碩大果實的”。{9}
劉亮程謹守著查拉圖斯特拉“要保持對大地的真誠”的教誨。在他看來,每一個體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的靈性就是大自然靈性的顯現(xiàn),而人的哀傷與疼痛也應歸因于“土地”的疼痛。以人的性行為為例,消費社會習慣于將人“性物化”,也即是將潛在的性對象視作物體,這是物化最為常見的一種形式。有鑒于此,劉亮程將性與生殖、與土地、與大自然聯(lián)系起來。如《一個人的村莊》中,我們可以看到一系列的互文性符碼:“鐵鍬——男性”“土地——女性”“開荒——性行為”“播種——生育”。性經驗在土地耕耘、莊稼播種、稻谷成熟書寫的映襯下顯得神圣莊嚴,不再是流于表面的感官享受,而是個體的有限與大自然的無限、生命的蓬勃張力與肉體的脆弱本質之間的辯證思考。劉亮程用性行為中人的疼痛與疲憊隱喻了大地的痛苦與耕耘者的勞累。這種以“人”度“物”的思維,從人的切身體驗呼喚著人對大地、對生命的愛。
“人支配著存在物,但是卻忘記了存在,忘記了這個由主體和客體兩者共同支撐著因而不能分開的開放域?!眥10}巴雷特如是認為。劉亮程的鄉(xiāng)土想象創(chuàng)造了與后工業(yè)時代人們注重表面的感官享受背道而馳的思維方式——萬物同靈,消解了人與器物之間的等級秩序,這一陌生化的藝術打亂了消費社會的固有的符號體系,以期復活生命的固有意義??梢哉f,通過藝術的實踐,劉亮程否棄了物化世界,重建起人與自然契合的本真空間。
二、守拙全真,察覺心靈的棲居年代
詹姆遜曾對后現(xiàn)代社會里人們的時間體驗做出深刻的闡發(fā),他認為,“那種從過去通向未來的連續(xù)性的感覺已經崩潰,新時間體驗只集中在現(xiàn)時上。除了現(xiàn)時以外,什么都沒有?!眥11}這是物化世界引發(fā)的精神分裂癥,它帶來身份的喪失和自我的零散化,現(xiàn)時成為了破碎的、無意義的存在,生命的價值也因此被架空。針對后工業(yè)時代人們的精神病癥,劉亮程的鄉(xiāng)土想象在時間的維度上致力于溝通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的聯(lián)系,構建自我歷史感與存在感。劉亮程說:“我們的肉體可以跟隨時間身不由己地進入現(xiàn)代,而精神和心靈卻有它自己的棲居年代。”{12}這就需要我們學會守拙存真,在時間的洪流中察覺心靈的棲居年代。
劉亮程創(chuàng)造了一種主觀的時間,它屬于生態(tài)范疇,以人在村莊中感知到的自然律動和生命氣息,克服了物化世界的商品拜物教傾向,如《剩下的事情》,“風四十年吹舊一扇門上的紅油漆。雨八十年沖掉墻上的一塊泥皮”。現(xiàn)代人分裂式的時間感為“自然節(jié)奏的連續(xù)性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秩序”{13}所療救。它更打破線性的時間觀念,糅合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不再是工業(yè)時代人的無序狀態(tài),而是經過本真生命的砝碼衡量排序而成,如小說《虛土》的敘述者是一個在五歲的時候就已經死去的小孩,他穿梭于時光之中,經驗著馮二奶奶的愛欲與生殖、馮三的財富與名望、張望的出走、劉扁的耕耘等等。每人的生命都凝定在影響其一生的重要時刻之中,那是生命主體的標志,是其存在于世上的痕跡;敘述者感受著他人的時光,也在死亡之域茁壯成長。
時間改變了人,改變了世界的一切。然而,時間賦予生命以意義,因為當時間流過個體的生命的時候,個體“幫了時間的忙,讓該變的一切都有了變遷”{14}。人可以對抗時間的就是人類微弱的選擇權。正如薩特所說“在行動的過程中就形成了自身,人是自己行動的結果”{15},劉亮程沿溯著時間之流,指出療救精神分裂的方式,即人應當自覺地守拙以存真:
我沒騎馬奔跑過,我保持著自己的速度。一些年月人們一窩蜂朝某個地方飛奔,我遠遠地落在后面,像是被遺棄。另一些年月人們回過頭,朝相反的方向奔跑,我仍舊慢慢悠悠,遠遠地走在他們前頭。我就是這樣一個人。我不騎馬。{16}
功利化的、商品化的世俗時間觀攪渾了人的心,蒙蔽了他們對生態(tài)時間的體悟。在物欲橫流的城市中,只有自甘失敗、不懼怕被遺棄的寧靜心態(tài)才能睿智地對待時間之流的常和變;也唯有如此,現(xiàn)代人才能實現(xiàn)對時間的救贖。守拙,在劉亮程的鄉(xiāng)村哲學中,并不僅僅是遠離欲望的誘惑、清貧自守的層次,而是與“萬物同靈”的詩性思維相互契合,勘破物化世界所標榜的“真”與“假”。守拙者,清心而寡欲,其“慢慢悠悠”的姿態(tài)與物欲拉開距離,人也因此獲得了生命體驗與自省的契機。
那么,什么才是生命本真的價值,如何保全人的真性?劉亮程坦承自己也看不透,雖然他確信可以在任何一件微小的事物上找到整個世界,但他還是對生命的真諦三緘其口。在劉亮程看來,生命的價值既在于其自身固有的屬性,又在于生命主體間的曠日持久的相互感悟。人應當放棄是非得失之心,細致、恒久地察看世界萬物與自身的聯(lián)系,因為“領會”這一行為不僅在于窺探世界的奧秘,它本身就構成了世界。劉亮程強調:“村莊是我進入世界的第一站……我用這樣漫長的時間讓一個許多人和牲畜居住的村莊慢慢地進入我的內心,成為我一個人的村莊?!眥17}這種思想其實帶有海德格爾的印記,那就是世界一直在光明之中展開,萬物都處于無遮無蔽的狀態(tài),我們需要足夠的時間去反思,去咀嚼其中的真諦。它是構成“一個人”的前提,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先行條件。對世界的“理解”為人們創(chuàng)造了“詩意地棲居”的可能。這里,劉亮程通過人的靜默與體察整合了后現(xiàn)代人的碎片化時間感官,因為人在省思自身之時,他也就以生命經驗的形式承擔起過去的重負,并走向新的未來。
劉亮程說:“所謂永恒,就是消磨一件事物的時間完了,但這件事物還在?!眥18}留在人的記憶中的事物也是如此,時間過去了,它依然還在,這就是永恒的證明。而竭力去保存這一種記憶,人也就從過去獲得自我身份的證明,不再是浪跡于時間碎片縫隙之中的無根漂泊者。
斯賓格勒曾經在《西方的沒落》中述及人在改變自然的過程中與大地母親的密切關系:“人自己變成了植物——即變成了農民。他生根在他所照料的土地上,人的心靈在鄉(xiāng)村中發(fā)現(xiàn)了一種心靈……土地變成了家鄉(xiāng)。在播種與生育、收獲與死亡、孩子與谷粒間產生了一種深厚的因緣。”{19}劉亮程重視這份緣分,無論是他的散文還是小說,他緊緊圍繞的都是“一個人的村莊”,他力圖療救斯賓格勒所認為的鄉(xiāng)鎮(zhèn)文化對廣闊的鄉(xiāng)村及其村落人類,乃至都市人帶來的創(chuàng)傷?;蛟S在我們驚嘆于劉亮程“萬物同靈”的藝術思維、守拙存真的人生姿態(tài)時,物化的世界就已經呈現(xiàn)出不可避免的漏洞,“詩性地棲居”已然在我們眼前呈現(xiàn)。這就是劉亮程在后工業(yè)時代筑的村莊烏托邦。
{1} 伊瑟爾:《虛構與想象:文學人類學疆界》,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4頁。
{2} 劉亮程:《通驢性的人》,載《一個人的村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頁。
{3} 劉亮程:《最后時光》,載《風中的院門》,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第190頁。
{4} 里爾克:《沉重的時刻》,轉引自《藍色記憶的年代 外國詩歌精選》,中國華僑出版社2008年版,第82頁。
{5} 劉亮程:《寒風吹徹》,載《一個人的村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7頁。
{6} 耿占春:《敘事美學》,鄭州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41頁。
{7} 格里芬:《后現(xiàn)代精神》,中央編譯出版社1997年版,第219頁。
{8}{9} 劉亮程:《城市牛哞》,載《一個人的村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04頁,第305頁。
{10} 巴雷特:《非理性的人》,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307頁。
{11} 詹姆遜:《后現(xiàn)代主義與文化理論》,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27頁。
{12}{17} 劉亮程、北野:《對一個村莊的認識》,載《鄉(xiāng)村哲學的神話》,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10頁,第209頁。
{13} 張檸:《土地的黃昏》,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25頁。
{14} 劉亮程:《我改變的事物》,載《風中的院門》,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第149頁。
{15} 薩特:《保衛(wèi)存在主義》,轉引自柳鳴九《自我選擇至上——柳鳴九談薩特》,東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24頁。
{16} 劉亮程:《逃跑的馬》,載《一個人的村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7頁。
{18} 劉亮程:《剩下的事情》,載《風中的院門》,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第205頁。
{19} 斯賓格勒:《西方的沒落(上)》,商務印書館1963年版,第198頁。
作 者:楊維綿,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專業(yè)2012級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現(xiàn)當代文學與文化研究。
編 輯:張晴 E?鄄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