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蔡儀先生是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美學家、文藝理論家。原名蔡南冠。1925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文學部。早年曾是沉鐘社的一員。蔡儀從青年時起,就喜歡追求真理,熱愛真理。他刻苦學習馬克思主義等著作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修養(yǎng),并以此來指導自己的文藝方向和學術研究。
關鍵詞:蔡儀;美學;思想評述
[中圖分類號]:B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4--02
一、蔡儀的美學觀點
蔡儀觀點的科學之處在于他承認了美的客觀性,是唯物主義無疑。但他認為“美是不依存于人的客觀存在”,否定美的主觀性,卻是完全錯誤的,否則你就無法解釋美在階級、民族、時代以及個體等的差異性。說美的本質(zhì)就是事物的典型性,更是錯誤的,根據(jù)經(jīng)驗,美的事物通常都是創(chuàng)新的產(chǎn)物,而新的怎么能是一般的?又怎么能是典型的?悉尼歌劇院能是世界上最一般、最典型的歌劇院嗎?此種觀點的產(chǎn)生,我想可能是受到了藝術“典型化”理論的影響。蔡儀美學是前現(xiàn)代的,獨斷有客觀存在的美的事物,藝術只是對它的反映。卡爾松的后現(xiàn)代美學則認為沒有獨立于范疇或概念之外的客觀存在事物,有的只是在范疇中顯現(xiàn)的事物,不在范疇中顯現(xiàn)的事物,我們根本不知道它的存在與否。事物之美取決于我們用正確的范疇觀看它,它符合范疇就是美的,不符合范疇就是丑的,但后一種情況是不會出現(xiàn)的,因為根本沒有離開范疇而能顯現(xiàn)的事物,對于這樣的事物我們根本不知道它的存在。但問題是,要是沒有客觀存在的事物,我們怎么知道它符合我們的范疇呢?蔡儀的困難在于,客觀存在的事物的美從何而來呢?換句話說,我們怎么知道它美的呢?“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既然藝術就是準確反映客觀事物之美,那么有了客觀事物的美,為何還要有藝術,藝術與美的客觀事物有本體論的不同,藝術之美并等于客觀事物之美呵。蔡儀與卡爾松是前現(xiàn)代與后現(xiàn)代之不同??査墒堑湫偷暮蟋F(xiàn)代,因為他只承認有范疇的事物,不承認有事物本身。其實,無論蔡儀和卡爾松,只要承認我們在以概念或范疇觀看事物之前,就已經(jīng)有與事物打交道的預先或在先領會,事物可以向我們呈現(xiàn)其“野性”本身,作無范疇的自然地顯示,不僅蔡儀的所謂“客觀事物的美”就可以得以解釋,卡爾松的“范疇觀看”之前不可能出現(xiàn)美,就也可以出現(xiàn)。美,出現(xiàn)在范疇觀看之前,而非范疇之后??档略缇瓦@樣說了。這種無范疇的觀看,恰恰是后現(xiàn)代不予承認的
二、蔡儀美學應以唯物論為基本
蔡儀主意美學應以唯物論為基本,從與人無關的事情自身的屬性中去摸索尋求美的溯源。典型說與當代西方客觀論的觀點基礎上完整一樣。這派觀點實在依然形而上學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觀點,不器重了人的主體效用在懂得藝術品的美與藝術中的抒發(fā),匱缺辨證觀點,特殊與以社會狀態(tài)歷歷史事實際為基礎的歷史唯物論相距甚遠。所以有人回駁道:如果說能表白品類特色標志的事件就是美的,那末顏始纜小易有代表性的感蛤螟是否就是美的呢又如蛇、竭、臭蟲等,顯然他們并不美,并不是全體的物種都美,這是為何?額定,照典范說的看客美好的物品大都是相仿的,亦即只有一個尺度,典型集中了同類各種羌的特點標記。它們曾舉出宋玉《登錠子好色賦》為例,賦中有一段寫道:“天下之才子莫如楚國,楚國之麗者莫如臣里,臣里之美者莫如臣東家之于。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亦,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索,齒如含貝。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獲。”此派感到這地方描繪的既然美貌女子的典型,人的總稱美的色調(diào)都集此一身。不外事情的實在情形并非這么,美貌女子有各種不一樣的類型:漢成帝的王后開端飛翔燕,能骸善舞,體輕如飛燕
三、 蔡儀的美學觀點
蔡儀是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學者,早在40年代,他便試圖用唯物主義反映論來闡釋他的美學思想。他認為,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在于這事物本身,美是客觀的。而且“美的東西就是典型的東西,就是個別之中顯現(xiàn)一般的東西,就是個別之中顯現(xiàn)種類的一般。美的本質(zhì)就是事物的典型性。社會美是蔡儀美學的獨創(chuàng),自然美則更有研究的現(xiàn)實價值。蔡儀觀點的科學之處在于他承認了美的客觀性,是唯物主義無疑。但他認為“美是不依存于人的客觀存在”,否定美的主觀性,卻是完全錯誤的,否則你就無法解釋美在階級、民族、時代以及個體等的差異性。說美的本質(zhì)就是事物的典型性,更是錯誤的,根據(jù)經(jīng)驗,美的事物通常都是創(chuàng)新的產(chǎn)物,而新的怎么能是一般的?又怎么能是典型的?悉尼歌劇院能是世界上最一般、最典型的歌劇院嗎?此種觀點的產(chǎn)生,我想可能是受到了藝術“典型化”理論的影響。
“美的東西就是典型的東西,就是個別之中顯現(xiàn)一般的東西;美的本質(zhì)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個別之中顯現(xiàn)種類的一般?!保ㄟ@里的“一般”可以理解為本質(zhì))
1、 形式美的典型
黃金分割的比例由于是茫茫星海、一草一木中最常見的比例,所以是美的形式。此外,蛇形線、調(diào)和、均衡、比例等形式規(guī)則之所以美,也因為它們是宇宙間最普遍的東西。
2、 具體感性形式的典型
某一事物,如果在外在形式上最接近該類事物的平均值就是美的。某個人的眼睛美是因為大多數(shù)人的眼睛都是這副模樣。一個美的人,在體形和膚色上體現(xiàn)了所屬種族的平均值,所以“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這點很值得質(zhì)疑哦)
3、 體現(xiàn)了事物內(nèi)在精神和本質(zhì)的典型。
這種意義上的“典型”才是馬克思、恩格斯文學批評中所理解的“典型”,即體現(xiàn)著事物內(nèi)在本質(zhì)而有鮮明個性的具體形象,人物典型等等。
自然事物在中表現(xiàn)其種屬本質(zhì)上具有優(yōu)勢的對象就是美的?!帮@現(xiàn)”著樹木的一般性的那棵樹,“顯現(xiàn)”著山峰的一般性的那座山峰,都是自然美。
總之,蔡儀認為,能夠體現(xiàn)事物本質(zhì)真理的對象才是美的,美是形象的真理。
四、蔡儀美學思想當代的意義
我們知道美可以是一種生活,但這種美要使我們身心愉悅。讓我們更加容易的去感悟生活,體味生活之美。人求善求美的目的在于樂,不可致樂者不為善,感之而不樂者不為美。樂是純主觀的感受,而美則是主體體驗客體獲得身心快感從而上升為美的意識的全過程。蔡儀作為中國美學的四大流派“領袖”來說,無論如何是值得研究的。很可惜,我們很多文字是研究其學術觀點的,而這些觀點難道與他本人的個性、經(jīng)歷無關?我想,結(jié)合人物的生平來研究其學術價值取向也不失為一種方法,這樣我們才可更深層次的挖掘出其思想涵韻,才能真正地明白偉大的思想是可以帶給我們時代恩惠的。
結(jié)語:今天我們追憶蔡儀追求真理的一生,特別是他為捍衛(wèi)真理的客觀性以及美的客觀性,生命不息戰(zhàn)斗不止唯物主義精神,在建構(gòu)一個和諧社會的當前具有特別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的學術價值。蔡儀根據(jù)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原則,在研究美學時,首先提出的問題是美的根源,至于關于美的存在,他的答復是,美的根源在于客觀現(xiàn)實。其次是美是什么,即美的素質(zhì)問題。而什么是美,他的回答是,美在于現(xiàn)實事物屬性條件的統(tǒng)一關系上。我們都知道一個社會,一個民族和社會,不選擇真理作為最高價值,就失去了與腐敗以及種種假惡丑作斗爭的思想武器。一個不是以真理而是以金錢和權力為動力的國家民族和社會是沒有希望的,是不可能建構(gòu)起一個真正的和諧社會的。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四卷。
[2]《蔡儀美學論文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蔡儀:《新美學》改寫本第2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