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張家口地區(qū)民俗文化深受山西、內蒙文化的影響,而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張家口民俗文化又別具特色,整理研究和保護地方民俗文化,對于當地的經濟建設和社會文化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本文作者將從學術界對民俗文化概念分類中選取信仰民俗來論述。
關鍵詞:張家口;民俗文化;研究;信仰民俗
[中圖分類號]:C9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4--02
民俗文化,是指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tǒng)稱。也泛指一個國家、民族、地區(qū)中集居的民眾所創(chuàng)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生活習慣。是在普通人民群眾(相對于官方)的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質的、精神的文化現(xiàn)象。
烏丙安在《中國民俗學》中把民俗分為四大類:經濟的民俗,社會的民俗,信仰的民俗,游藝的民俗。
陶立璠在《民俗學概論》中則分為:物質民俗,社會民俗,口承語言民俗,精神民俗。
張紫晨在《中國民俗與民俗學》中采用平列式方法把中國民俗分為十類:(1)巫術民俗;(2)信仰民俗;(3)服飾、飲食、居住之民俗;(4)建筑民俗;(5)制度民俗;(6)生產民俗;(7)歲時節(jié)令民俗;(8)生儀禮民俗;(9)商業(yè)貿易民俗;(10)游藝民俗。
張家口市是河北省下轄地級市,又稱“張垣”“武城”,位于中國河北省西北部。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守備張珍在北城墻開一小門,曰“小北門”,因門小如口,又由張珍開筑,所以稱“張家口”。張家口歷史悠久,民俗文化豐富多樣,筆者依據《中國民俗與民俗學》對民俗的分類,將張家口地區(qū)的民俗分為信仰民俗、服飾飲食民俗、居住建筑民俗、禁忌民俗、歲時節(jié)令民俗、人生儀禮民俗、游藝民俗。本文選取張家口地區(qū)信仰民俗來論述。
民俗學家鐘敬文認為,信仰民俗,又稱民間信仰,是指民眾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產生的一套神靈崇拜觀念、行為習慣和相應的儀式制度。
一、神鬼信仰與祭祀
1、自然神的信仰
在張家口地區(qū)廣大農村,人們對自然界存在的諸神深信不疑。例如,人們認為粗大的樹上有樹神,院子大門有門神,井里有井神,就連馬圈、豬圈這類地方都有都有行使各自職責的神。這些神秘的存在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它可以寄居在自然物上。因此人們?yōu)榱吮硎緦@些神秘的存在的敬畏,在砍樹、拆房、蓋房的時候都要請所謂的風水先生“看一看”,由于砍樹、拆房、蓋房都會對各路神靈有打擾,因此要上香拜謁,奉上貢品,請求神靈的原諒;春節(jié)時要在大樹貼上寫著“樹大根深”的對聯(lián),在井口上貼“井泉大吉”,在大門上貼門神的像,以求這些神靈的保佑。
2、天地諸神的信仰
人們對天地諸神的信仰源于人們對農業(yè)收成的期盼。古代生產力不發(fā)達,農業(yè)生產的成敗,主要取決于季節(jié)和天氣的變化,以及地理環(huán)境。因此天地諸神受到了人們的廣泛祀奉?!蹲髠鳌氛压辏骸吧酱ㄖ?,則水旱、癘疫之災,于是乎禜[yíng](一種祈求神靈消除災禍的祭祀)之;日月星辰之神,則雪、霜、風、雨之不時,于是乎禜之。”《尚書·堯典》:“肆類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p>
在張家口的廣大農村,人們在年歲時節(jié),尤其是春節(jié),家家戶戶都要在院子中央擺設香案,陳設貢品,對天地諸神進行祭祀,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一家平安。
3、列祖列宗祭祀
中國人的三大崇拜:天地、祖先、君師。對祖先的敬仰,是人們認為死去的祖先的靈魂仍然存在,仍然會影響到現(xiàn)世,并且對子孫的生存狀態(tài)有影響的信仰。一般崇拜的目的是相信去世的祖先會繼續(xù)保佑自己。對于天地的信仰,是出于敬畏之情,而祈求好處,但對祖先的崇拜是一種對人倫親情的表達。在張家口的民間,對于祖先的祭拜一般在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正月初一(或初二)以及祖先的生辰忌日。祭祀的方式除了除夕、正月初一或初二要在家里的堂屋擺設香案、陳列供品外,其他的祭拜方式主要是上墳掃墓。
二、其他信仰
1、財神信仰
財神是中國民間普遍供奉的善神之一。在張家口地區(qū)民間,每逢新年,家家戶戶懸掛財神像,希望財神保佑以求大吉大利。人們這種求財的心理與追求,在張家口地區(qū)春節(jié)的民俗活動中有集中的體現(xiàn)。每當農歷新年來臨,家家戶戶都要“請”一張財神像回家,貼在堂屋正中,并奉上貢品,大年初一的早上還要開門迎財神。
除了春節(jié)期間供奉財神外,在張家口的廣大地區(qū),不論是做大生意的還是小商販,都習慣在家里或店里常年供奉財神像,以求財源廣進,生意興隆。
財神的起源頗為難考,常因時因地而有所不同。財神,一般認為有所謂“正財神”趙公明,“文財神”比干、范蠡,“武財神”關羽,“偏財神”五路神、利市仙官,“準財神”劉海蟾等。這些財神,又可分為文財神和武財神兩大類,最為人們熟知的財神,則是“正財神”趙公明。張家口地區(qū)民間人們所供奉的,筆者認為大都是“正財神”趙公明。
2、觀音菩薩信仰
在張家口的民間信仰中,有不少對觀音菩薩的信仰。觀音菩薩,又稱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光世音菩薩等,從字面解釋就是“觀察(世間民眾的)聲音”的菩薩,是四大菩薩之一。他相貌端莊慈祥,經常手持凈瓶楊柳,具有無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間疾苦。當人們遇到災難時,只要念其名號,便前往救度,所以稱觀世音。觀音菩薩是被信仰最為廣泛的菩薩。在佛教中,他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同大勢至菩薩一起,是阿彌陀佛身邊的脅侍菩薩,并稱“西方三圣”。
據筆者的調查,在人們對觀音菩薩的信仰中,大都并不帶有宗教信仰的色彩,也就是說,人們對佛教中的“圣人”的崇拜,并不是對佛教的信仰,而是由于觀音菩薩的大慈大悲,能夠普救人間疾苦。
3、灶神信仰
灶神全銜是“東廚司命九靈元王定福神君”,俗稱“灶君”,或稱“灶君公”、“灶王爺”、是玉皇大帝派遣到人間考察善惡的官。灶神有左右兩隨侍,一個捧善罐、一個捧惡罐,隨時將一家人的行為記錄保存于罐中,年尾再向玉皇大帝報告。臘月二十四是灶神離開的時候,又稱\"辭灶\",所以家家戶戶都要送灶神。舊時民間有“官辭三”、“民辭四”、“鄧家辭五”之說,“官”指官紳權貴,于年二十三送灶。“民”就是指一般平民百姓,會在年廿四送灶,“鄧家”指水上人,會在年二十五舉行。民間百姓大部分會選擇年二十三謝灶,希望沾點貴族的貴氣。
在張家口地區(qū)民間,送灶的食物一般選取麻糖等甜類食物,意為糊上灶神的嘴,希望灶神上天后不要說壞話,多說些好話。在舊時,人們早送灶時還要為灶神做一個坐騎,即紙扎的馬,還要給灶神的坐騎準備草料,在送灶時要把灶神像和紙馬一同燒掉,并且念念有詞:“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平安”之類的話?,F(xiàn)如今,灶神的信仰在張家口的農村地區(qū)仍然比較盛行,但灶神像已不再出現(xiàn),市場上也基本沒有灶神像的蹤影,祭灶儀式也已經大大地被簡化了,人們大都在臘月二十三這天將麻糖放在灶邊供奉,等天黑以后,放一根“二踢腳”將灶神送上天,祭灶的儀式就算完成了。
關于灶神的來源很復雜,有很多種說法,但最為人們所熟知的灶神像是一對老年夫婦,即人們所說得“灶王爺”和“灶王奶奶”,相傳為姜子牙所封的張奎和高蘭英。
4、狐仙信仰
狐仙在中國,有著豐富的傳說和記載,也是長期以來民間信仰的基本構成之一。在張家口民間的一些地方,對狐仙的信仰一度很盛行,筆者小時候生活的農村地區(qū),經常會聽到有人看到狐仙,或者被狐仙上身的奇異事件。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是基于狐貍這種動物生性狡黠,行為詭秘,從而使人們對它產生了一種神秘感和畏懼感,再加上一些民間傳說的附會,就形成了人們對所謂“狐仙”的信仰,而這種信仰并不是建立在人們實現(xiàn)美好愿望、祈求保佑的基礎上的,相反的,恰恰是基于人們對狐仙的敬畏之情。
參考文獻:
[1]中華農歷網:http://www.nongli.com/Doc/0504/07134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