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潮汕方言中保留了大量古漢語詞語,研究潮汕方言保留的古語詞對古漢語研究是非常有利的?!冻敝莞鑳浴肥浅敝莞璧恼f唱底本,由潮汕方言寫成,《潮州歌冊》作為一種典型民間坊間刻本,保留較多地道潮汕方言口語詞,是研究潮汕方言不可多得較為可靠的文獻。文章研究對象主要為《潮州歌冊》中《雙狀元英臺仔》的雙音古語詞。
關鍵詞:潮州歌冊;雙狀元英臺仔;古語詞;潮汕方言
作者簡介:林彥喬(1990-),女,漢,廣東汕頭人,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字學專業(yè)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古漢語詞匯學。
[中圖分類號]:H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4--02
根據(jù)李新魁先生的研究①,潮汕方言語音系統(tǒng)較接近于漢魏六朝時期,個別語音特點還保留了漢前乃至先秦的上古音特點。與語音相適應,潮汕方言中保留了大量漢魏六朝詞語,對一些先秦古語詞也有保留??梢?,研究潮汕方言保留的古語詞非常有利于古漢語的研究。《潮州歌冊》是潮州歌的說唱底本,作為一種典型民間坊間刻本,保留較多地道潮汕方言口語詞,是研究潮汕方言不可多得文獻。文章研究對象主要為在《潮州歌冊》中《雙狀元英臺仔》的一些雙音古語詞,即在古代文獻中有用例而在現(xiàn)代漢語(北方方言)中已經(jīng)不用或者只在個別書面語中保留的雙音節(jié)詞語。
一、名詞
《雙狀元英臺仔》保留的雙音名詞古語詞種類較單音古語詞多。
安人:猶夫人,對婦人的尊稱。(《雙狀元英臺仔》中多用于指員外夫人)
安人平生行善心,救人一命值千金。(《卷七》)
從此無人敢相欺,安人知我個(的)恩誼。(《卷七》)
“安人”是封建時代命婦的一種封號。宋代自朝奉郎以上,其妻封安人。明 清時,六品官之妻封安人。如系封與其母或祖母,則稱太安人。如:“欽宗詔竄王黼永州,籍其家,得金寶以萬計。其侍妾甚多,有封號者:為令人者八,為安人者十?!保ā缎瓦z事·后集》)后引申為對婦人一種尊稱,如:《琵琶記·蔡公逼試》:“且看老員外和老安人出來如何說?!?明《四游記·吉芝陀圣母在蕭家莊》:“有一蕭長者名喚永富 ,其妻范氏太婆……卻說范氏安人,一夜在后園擺下香案。
“安人”在現(xiàn)代漢語中已不使用,在《潮州歌冊》中使用頻率較高,在潮汕方言中現(xiàn)已基本不使用。
親家/親姆:妻子的父母
今蒙親家共親姆,收俺母子在此間。(《卷九》)
就叫:“親姆有一言,感蒙搭救功勞大?!保ā毒砥摺罚?/p>
“親家”也可泛指妻子的父母,“親姆”則一般只指妻子的母親。最初這一稱呼只流行于皇親國戚的聯(lián)姻上,后可用于一般家庭中,在古文的用例如:《新唐書·蕭嵩傳》:“子衡,尚新昌公主,嵩妻入謁,帝(玄宗)呼為親家?!?《全元南戲·柯丹邱·荊釵記》:“請親姆到來,與我孩兒同住。未知尊意如何?”
在現(xiàn)代漢語中,“親家”一詞尚有保留,但不僅用于指妻子父母,也用于指丈夫的父母,且一般是雙方父母互稱,與古義不同,“親姆”一詞則已消失,而《潮州歌冊》則較完整保留這對詞及它們的古義。
小郎:小叔子
放丟男女二幼子,又無大伯共小郎。(《卷一》)
“小郎”用于指小叔子在魏晉時期開始興盛,如:《資治通鑒·唐宣宗大中二年》:“豈有小郎病,不往省視,乃觀戲乎!”胡三省注:“自晉以來,嫂謂叔曰小郎。” 《聊齋志異·閻王》:“嫂恕曰:‘小郎若個好男兒,到不得代哥子降伏老媼!’
“小郎”一詞在現(xiàn)代漢語中已不見蹤影,但在《潮州歌冊》中卻保留下來。
目汁:眼淚
可憐梁家遭慘死,暗流目汁淚汪汪。(《卷一》)
一路不敢高聲哭,暗流目汁淚如絲。(《卷六》)
“目汁”在很多工具書中也沒有收錄,其實“目汁”也是一個古語詞,《玉篇》“涕”字下注“目汁出曰涕?!笔恰澳恐陛^早用例,另如:漢劉向《列子集釋·湯問第五》:“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對?!贬屛淖ⅲ骸疤橐趔w,目汁也?!?/p>
“目汁”即從眼睛里流出來的液體(汁),是一個非常形象的古語詞。
陰司:陰間,陰曹地府。
有德之人中金榜,無德場內(nèi)喪陰司。(《卷一》)
娘子為的何事故?致來投江喪陰司?(《卷七》)
“陰司”在現(xiàn)代漢語中已被“陰間”“陰曹地府”等詞取代,但在古文中,還是比較多見的,如:唐呂巖《七言·二七》:“仙府記名丹已熟,陰司除籍命應遠?!?《古今小說·鬧陰司司馬貌斷獄》:“一齊喚到,挨次聽審。那時振動了地府,鬧遍了陰司?!?/p>
在《雙狀元英臺仔》中,也有用“陰間”表示陰曹地府的用例,如“太虧你父喪陰間,共伯又如親手足?!保ā毒硪弧罚┑褂妙l率不及“陰司”高。
門閭:家門
不覺家丁入門閭,慌忙走入報知機。(《卷一》)
五更明起(第二天早上)天光時,尼僧走起開門閭。(《卷七》)
“門閭”是一個并列復合詞,兩個語素都為“門”義,其中“閭”為里巷的門?!墩f文》:“閭,里門也?!薄伴T閭”可表家門、門庭,如:《呂氏春秋·孟冬紀》:“祠于公社及門閭,饗先祖五祀,勞農(nóng)夫以休息之?!?《北齊書·楊愔傳》:“愔兒童時,口若不能言,而風度深敏,出入門閭,未嘗戲弄。”
“門閭”一詞在現(xiàn)代漢語中已消失,但在《潮州歌冊》中則較完整保留,現(xiàn)潮汕方言中也極少使用這一詞,一般僅說“門”。
日時:泛指日子、時間
母女逃難來在此,未是結親個(的)日時。(《卷五》)
我爹有命這路移,專來迎親赴日時。(《卷十》)
“日時”也是一個并列復音詞,“日”和“時”均表時間義,古文獻中也寫為“時日”,《雙狀元英臺仔》僅出現(xiàn)“日時”一詞,在古代漢語中,“日時”表時間用例如:《抱樸子·登涉》:“若事久不得徐徐須此月者,但可選日時耳。” 南朝宋鮑照 《代貧賤愁苦行》:“貧年忘日時,黯顏就人惜?!?/p>
“日時”一詞在現(xiàn)代漢語中已消失,“時日”也很少出現(xiàn),僅出現(xiàn)于一些文言成分較多的書面語中。
日頭:太陽、陽光
從前苦無恁功勞,焉能報仇見日頭?(指報仇之后看到陽光,看到希望)(《卷十》)
“日頭”指太陽、陽光在古文獻中也有用例,“日”為象形字,象太陽之形,《說文》:“日,實也。太陽之精不虧。從囗一。象形。” 本義即太陽?!叭疹^”應是“日”受復音化的影響,加上名詞詞綴“頭”構成復音詞。在古文獻中的用例如:《朝野僉載·卷四》:“暗去也沒雨,明來也沒云。日頭赫赤赤,地上絲氳氳。” 宋楊萬里《山村之二》:“歇處何妨更歇些,宿頭未到日頭斜?!?/p>
現(xiàn)代漢語中“日頭”已不見用例,也很少使用“日”,但在潮汕方言中,“日”和“日頭”較為常見,較少使用“太陽”。
二、動詞
《雙狀元英臺仔》中保留古語雙音動詞相對較少,我們僅找到2個。
寸進:有進步、有成就。
為人亦得望寸進(有進取心),說來解媽個(的)心頭。(《卷五》)
自你一身去求名,望你寸進報仇恨。(《卷七》)
“寸進”起初為偏正短語,表略微的進步,如“蹇步慚寸進,飾裝隨轉蓬。”(唐顧況《從江西至彭蠡道中寄齊相公》)后凝固為詞,泛指有進步、有成就,如:《琵琶記·乞丐尋夫》:“他道是若有寸進,即便回來。” 《初刻拍案驚奇·韓秀才乘亂聘嬌妻》:“吾輩若有寸進,怕沒有名門舊族來結絲蘿?”
在現(xiàn)代漢語中“寸進”一詞已消失,而在潮汕方言中該詞仍活躍于口語中。
結契:結拜、結交深厚
我主不知此委曲,結契番王做親誼。(《卷一》)
“契”本義為約,《正韻》:“去計切,音栔,約也?!薄敖Y契”起初為訂立契約,后發(fā)展為表結拜或結交深厚之義,在古文獻中這種用法并不少見,如:唐劉知幾《思慎賦》:“余推誠而裨耳,蕭結契而連朱。《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謝知音》:“下官碌碌風塵,得與高賢結契,實乃生平之萬幸。”《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謝知音》
在潮汕方言中,由“結契”這一行為造出的詞有“契弟”(結拜弟弟)“契兄”(結拜哥哥)“契媽”(結拜媽媽)“契爸”(結拜爸爸)等,且這些詞都活躍于潮汕方言的口語中,而在現(xiàn)代漢語中“結契”一詞已由“結拜”所替代。
三、形容詞
《雙狀元英臺仔》中保留古漢語雙音形容詞也較少,我們僅找到2個。
(不)知人:(沒)有知覺,恢復意識/不省人事。
夫人聽見魂魄散,跌落地下不知人。(《卷一》)
一家搭救一時間,狀元漸漸正(才)知人。(《卷七》)
“不知人”在古文獻中,特別是醫(yī)學典籍中是不少見的,表不省人事、失去知覺,如:《全上古三代文·董安于》:“趙簡子疾,五日不知人,大夫皆懼?!?《兒女英雄傳·第六回·雷轟電掣彈斃兇僧》:“那安公子此時已是魂飛魄散,背了過去,昏不知人?!?/p>
其反面“知人”在古文獻中未發(fā)現(xiàn)有表恢復知覺義,很多工具書中也沒有記載,可能為潮汕方言方言詞,由“不知人”發(fā)展而來。
自專:自作主張、獨斷專行
非是奴婢敢自專,忽然得配狀元婿,安人還不心喜歡。(《卷四》)
“自專”表自作主張,獨斷專行義在先秦時期的古文獻中已出現(xiàn),在后代古文獻中也不乏用例,如:《禮記·中庸》:“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荀子·成相篇第二十五》:“請布基,慎圣人,愚而自專事不治?!?/p>
“自專”在現(xiàn)代漢語中已不使用,在現(xiàn)在的潮汕方言中也較為少用。
結語:
綜上所述,《雙狀元英臺仔》中保留雙音古語詞多為名詞,且較多為形象的古語詞,可見語言形象性在語言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從中可看出潮汕方言的文化底蘊及語言的形象性。潮汕方言中保留豐富古語詞,它們對研究古漢語詞匯、漢語詞匯史和辭書編撰都具有重要價值,而《潮州歌冊》作為研究潮汕方言重要文獻,對其進行研究十分有利于促進古漢語詞匯、漢語詞匯史的研究,使我們更進一步了解古漢語詞匯面貌。
注釋:
①林倫倫. 潮汕方言的古語詞及其訓詁學意義[J].語文研究,1997:41.
②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Z].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24-31.
③李宗江.常用詞演變研究[Z].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9:151-163.
參考文獻:
[1] 江藍生.魏晉南北朝小說詞語匯解釋[J].語文出版社,1988.
[2] 李新魁,林倫倫. 潮汕話本字考[J].中山大學學報,1987(2).
[3] 李宗江.常用詞演變研究[Z].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9.
[4] 林倫倫. 潮汕方言的古語詞及其訓詁學意義[J].語文研究,1997.
[5] 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Z].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6] 仲崇山.潮州歌冊俗字選釋[J]. 漢字文化 ,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