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電影對文學的改編應是對其文化的思想內(nèi)涵的繼承和發(fā)展,但由于國際和民族的不同改編策略和市場效益、觀眾的接受能力的不同,使電影改編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本文以法、美兩國對文學巨著《巴黎圣母院》的電影改編為例,剖析其改編過程中的思想內(nèi)涵的傳承或遺失。
關鍵詞:電影改編;巴黎圣母院;傳承;遺失
[中圖分類號]:I2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4--01
L·西格爾認為:“改編是影視業(yè)的命根子”,“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影片有百分之八十五是改編的”,“在任何一年里,最受注意的電影都是改編的”。
我們普遍都會認為根據(jù)經(jīng)典名著改編成電影是一個投機取巧的途徑,而實際上其難度系數(shù)極高??梢哉f,經(jīng)典改編不僅僅是對于名著本身的改造,更是對于當時人們關于經(jīng)典名著的想象和回憶。
法國浪漫主義的代表作,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的小說《巴黎圣母院》,以其卓越的寫作手法和細膩的筆觸,再現(xiàn)了法國中世紀的社會生活原貌,文學作品本身呈現(xiàn)出強烈的戲劇張力和震撼的視覺效果,被多國導演看中,并不斷地把它改編到熒屏上。本文著重對1956年的法國版和1996年的美國迪士尼版作對比分析,闡述不同國家的文學改編電影的不同策略。
1956年法國和意大利合拍的彩色版的《巴黎圣母院》,導演是讓·德蘭諾瓦,主要演員為安托尼·奎恩、吉娜·羅洛碧吉達,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公映以來,獲得廣大觀眾的喜愛和推崇,成為電影改編的經(jīng)典之一。這部影片遵循了雨果倡導的積極浪漫主義和對照的創(chuàng)作原則,“讓觀眾從美的極至與丑的極至的強烈對比中,平民百姓的愚昧無知與反動宗教勢力的邪惡虛偽構成的社會悲劇中,完成弘揚真善美、揭露和反對封建主義的主題?!?/p>
與歐洲人偏于保守的性格習慣一樣,法國電影改編把是否忠實原著作為衡量改編成敗的重要依據(jù)。比如對于莎士比亞的作品,歷來主張神圣不可侵犯,甚至連臺詞都不能變換。所以1956年版的《巴黎圣母院》,故事情節(jié)都基本遵照小說的原文,具有輕盈舞姿的熱情美麗的吉普賽女郎愛斯梅拉達,把巴黎圣母院的副教主克羅德·孚羅洛深深地吸引住,當孚羅洛求愛遭到拒絕后,便由愛生恨,殺人還嫁禍給愛斯梅拉達,最后是丑陋的敲鐘人卡西莫多將其救出,卻最終被國王的軍隊射殺而死,影片選擇保留原著的悲劇結局,引發(fā)人們的深思。
電影繼承了原著中的美丑對照原則,在片中大量使用視聽手段,來突出人物性格。比如丑陋殘疾的卡西莫多內(nèi)心卻純潔善良,而儀表堂堂的孚洛羅卻陰險殘忍,這樣的雙重對比,更顯諷刺。作者想要告訴觀眾,不要被事物的表面蒙蔽了雙眼,最真的東西是需要用心去感受的。電影還用燈光的布景來進行對照,在愛斯梅拉達和卡西莫多出現(xiàn)的場景,多用暖色調(diào)的燈光,而孚洛羅出現(xiàn)的場景,大多選用冷色調(diào)的暗光,通過場景布光的對照,使觀眾在視覺上收到了揚善抑惡的美學效果,彰顯出導演對于劇中人物的褒貶。
電影在遵循原著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很多獨具匠心的細節(jié)。如愛斯梅拉達的美麗,原著中多數(shù)是通過別人的贊美來側(cè)面表達,而電影則利用自己直觀性的特點,讓卡西莫多親口說出了女郎的美麗。他多次含糊不清的喊著“美!”直接加強了電影真善美的主題。影片在增加細節(jié),表現(xiàn)主題的同時,也適當?shù)倪M行了一些刪減,如瘋女人拼命就女兒的情節(jié),都省去了,這些旁枝末節(jié)的東西刪除掉后,更能完整的突出主題。
好萊塢電影大多都是類型電影,其解決方式多數(shù)與當時社會的主流文化相一致。因此代表著典型好萊塢敘述模式的迪斯尼動畫一直以來都延續(xù)著這種創(chuàng)作思路,公主與王子的大團圓模式是經(jīng)久不衰的。
1996年美國版的《鐘樓怪人》,就充分體現(xiàn)了好萊塢制作人的一貫改編理念:唯美愛情和大團圓的結局,在簡單的故事情節(jié)中給觀眾以皆大歡喜的慰藉,票房永遠是第一目標。動畫片版《鐘樓怪人》分為兩部。改編后極大地簡化了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卡西莫多成為主要人物,孚比斯隊長也搖身一變成為了見義勇為的英雄,只有孚羅洛繼續(xù)充當壞人,最終正義戰(zhàn)勝了邪惡,有情人終成眷屬。原著中的很多精神內(nèi)核都被有意無意地舍棄了,所以,當?shù)纤鼓徇x擇了《巴黎圣母院》時,《巴黎圣母院》就注定不再是雨果的那個《巴黎圣母院》,而雨果所要表現(xiàn)的美丑對照沖突在迪斯尼創(chuàng)作者的筆下也變成了迎合美國中產(chǎn)階級價值觀念的大團圓結局。
好萊塢模式中的人物,性格是明確的,善惡是分明的,情節(jié)是簡單的,這樣的改編最終使原著的主題也有了變化。第一部中沒有了原著中恢弘的氣勢和廣闊的社會背景,也沒有了最主要的美丑對照原則,只是簡化成了才子佳人勇斗壞人的一貫模式上,讓觀眾去相信正義必將戰(zhàn)勝邪惡,愛情會降落在每一個善良人的身上。原著中厚重的悲劇變成了輕松的戲劇,在插科打諢中呈現(xiàn)一些搞笑的片段。不由得讓人有一股經(jīng)典被踐踏的憤怒之火。這兩部影片的改編實踐證明:“如果改編者的主觀性的發(fā)揮是以犧牲原著豐富的內(nèi)涵為代價的,那么,適度地收斂改編者的主觀臆造,盡量貼近原著就是十分必要的?!?/p>
電影作為一門年輕的藝術,它在吮吸著其他所有藝術形式的乳汁的過程中不斷成長,而電影與文學的聯(lián)系最為密切,電影離不開文學,二者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互利互惠的,電影傳承文化,普及經(jīng)典,彌合時間的斷裂感,而文學不僅為電影提供了堅實的題材資源,也以其巨大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為影片創(chuàng)收。
參考文獻:
[1][美]L·西格爾.影視藝術改編教程[J].蘇汶譯.世界文學,1996,(1).(P199)
[2]張宗偉.中外文學名著的影視改編[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