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切支丹物”,即與基督教有關的文學作品,是日本文學與西方文化相碰撞的產物,也是日本近代文學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日本近代鬼才作家芥川龍之介(1892—1927)在其短短的一生中,創(chuàng)作了很多篇“切支丹物”。 芥川166篇以上的作品中,“切支丹物”就占了十分之一,那么通過這個看起來很紛繁復雜的作品群,芥川龍之介到底在追求什么?芥川的“切支丹物”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文學?這個龐大的作品群在其創(chuàng)作生涯中都有什么意義?
關鍵詞:芥川龍之介;小說;切支丹物;二元矛盾;美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4-0-02
一、三好行雄的“衣裳說”
根據遺作《西方人》,從“芥川與其心中的基督教情結”為出發(fā)視點來探究兩者關系的研究學者通常將芥川的切支丹物分為四個時期,從不同時期的作品來考察芥川與基督教的關系。在此研究基礎上,對于切支丹物出典的研究也有了質的飛越。吉田精一在《芥川龍之介》一書中用“才學”、“基督教情趣”、“一種異國情調”、“奇異”等詞語對芥川進行了客觀的評價。佐古純一郎在《芥川龍之介的藝術命運》一書中從基督教徒的立場深入芥川的內心世界,認為“芥川龍之介精神世界中對于基督教的情結”可以分為“一種異國情趣,殉教的美學,基督教的深入”三個階段。佐古的“三個階段”說對于之后的研究學者起了非常大的指導作用。切支丹物的“宗教性”是歷來研究芥川切支丹物學者的一個主流方向,然而徹底拋開“宗教性”對芥川切支丹物進行細膩分析的卻是三好行雄,他在其作品論中,對于芥川《西方人》一文的開頭內容“在藝術上對于基督教,特別是對于天主教的愛”提出了自己獨特的看法,“芥川深愛的不是天主教,而是天主教以及天主教徒這一衣裳而已” 。以三好氏的“衣裳說”為出發(fā)點,從整體上梳理和把握,以及從藝術性上研究芥川的切支丹物,是本文的重點內容。
二、“切支丹物”世界的主題
從第一作《煙草與惡魔》到遺作《西方人》,芥川幾乎是以每年一篇的速度來完成自己的切支丹作品群,其中光小說就有18篇,作品題材非常豐富。其中以“惡與惡魔”為題材的:《煙草與惡魔》、《魯西埃爾》、《惡魔》、《流浪的猶太人》。以“殉教與舍命”為題材的:《基督教徒之死》、《圣·克利斯朵夫傳》、《被判刑的吉助》、《邪教》。以“宗教奇跡”為題材的:《南京的基督》、《黑衣圣母》。以“日本本土精神和基督教”為題材的:《諸神的微笑》、《尾形了齋備忘錄》、《阿銀》、《阿筱》、《報恩記》、《侍女日記》。以“芥川理解的福音書”為題材的:《西方人》、《續(xù)西方人》。
每種題材的切支丹小說,都反映了一個共同的主題?!皭号c惡魔”題材的作品同時都體現(xiàn)了一個“矛盾同時存在”的大主題?!耙驗槟Ч肀M管未能把牛販子的肉體和靈魂弄到手,卻得以使煙草遍布日本。這么說來,正如牛販子之獲救伴隨著墮落的一面,魔鬼的失敗也伴隨成功的一面吧。 ”(《煙草與惡魔》)的“失敗和成功”,“誘惑和救贖”?!遏斘靼枴分小拔覀儛耗щm然性本惡,但是也沒有忘記善良,我們的右眼直視著地獄中無盡的黑暗,同時,我們的左眼也不忘記仰望天國無盡的美麗?!?/p>
以“殉教與舍命”為題材的小說則反映了一個大的主題,即“圣愛”?!痘浇掏街馈分辛_連卓以德報怨,救出了曾經陷害自己的傘鋪女郎的孩子,卻以殉教之軀葬身于火海,“胸衣焦破處,赫然露出如玉般的雙乳。容貌雖已燒得面目全非,卻仍不減其溫婉。喲,羅連卓竟是個女子!羅連卓竟是個女子! ”這段被佐藤太正評論為“剎那感動”的文字,正是芥川想表達的“圣愛”大主題。《圣·克里斯托弗傳》里的萊普羅保斯接受了老者的洗禮、在流沙河旁邊當了三年辛勤的渡守之后,終于把“集全世界痛苦于一身”的耶穌基督給背過了河。“據說,他所留下的只有一根插在對岸沙地中的異常結實的柳木粗拐杖,以及那枯朽了的樹干周圍長出的不可思議的艷麗的玫瑰花。”其中的“艷麗的玫瑰花”無疑也是萊普羅保斯“圣愛”的結晶。
以“宗教奇跡”為題材的《南京的基督》,《黑衣圣母》則與之前所表達的主題完全不同,這兩篇小說都反映了“宗教信仰的虛無性”?!赌暇┑幕健分小敖鸹ù丝贪l(fā)覺自己身上出現(xiàn)了奇跡,極具毒性的楊梅瘡,一夜之間,竟消失得干干凈凈了。”金花覺得那個男人是降臨來解救自己的天神基督,但實際上金花的楊梅瘡真的治愈了嗎?關于這個問題,從之后芥川與南部修太郎的書信來往中有這樣一段描述,“金花的病在現(xiàn)代的社會是可以治愈的,但不是根治,從外部特征來觀察的話,病情可能是從第一期到第二期,第二期到第三期,甚至是一種間歇性的治愈狀態(tài)。 ”芥川自身都給與“不可能根治”這樣的評論,無疑反映了一個沉重的主題,“金花的幸福是暫時性的,信仰產生的奇跡也是虛無的”?!逗谝率ツ浮分?,祖母向黑衣圣母祈求“在我閉眼之前別讓死神利劍觸及茂作”,黑衣圣母實現(xiàn)了祖母的愿望,茂作病情似乎有了好轉,但是在祖母離開人世之后,茂作在此后不到十分鐘時停止了呼吸?,旣悂営^音遵守約定,在祖母咽氣之前未曾索取茂作的性命。這個看似很詭異的黑衣圣母實際上也是芥川借用來表達“信仰的虛無性”這一大主題。
以“日本本土精神和基督教”為題材的六篇小說則反映了“精神反抗”的大主題?!吨T神的微笑》和《尾形聊齋備忘錄》中以不同的方式出現(xiàn)了“是天主,還是天照大神勝利呢?”的疑問,體現(xiàn)了“西洋的諸神”與“日本的諸神”的對立關系?!栋y》、《阿筱》、《報恩記》、《侍女日記》則都以不同的方式描述了日本風土精神和基督教之間對立的面:日本風土精神與基督教對立所導致的殉教與棄教,日本人固有的武士道精神與基督教的對立,日本封建倫理道德與基督教的對立。
以“永欲固守和永欲超越“為題材的作品主要有《西方人》和《續(xù)西方人》。兩篇都是以《圣經》為基礎的帶有芥川自傳色彩很重的作品。但是不同于《圣經》,要真正理解正續(xù)《西方人》中芥川所理解的“我心中的基督”,就不得不去考察芥川筆下的“永欲固守”的瑪利亞和“永欲超越”的精靈。
三、二元矛盾所構成的美的世界
芥川龍之介的切支丹世界,從題材上可以分為大致五類,芥川通過不同題材反映了不同的主題思想。但是,綜合芥川龍之介18篇切支丹物小說,不僅在主題思想上體現(xiàn)了二元矛盾的原理,內容上也將二元矛盾的思想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從內容上來看,幾乎每部作品都反映出了二元矛盾的思想。其中,《惡與惡魔》題材的四部作品是典型。芥川筆下的惡魔自然是沒有脫離惡魔的范疇,他們與神對立爭斗,并且犯了“十戒”中的第一大戒。然而,“天堂”與“地獄”、 “惡的誘惑”與“對圣潔的執(zhí)著”的分裂,并不是單純的相反和對立,而是一種互相關聯(lián)的“相關”,就像牛販子戰(zhàn)勝了誘惑的同時其實也伴隨著墮落的一面。駒尺喜美氏評價此為矛盾的同時存在。在此意義上,惡魔與人類實際上是具有比較相近的屬性,人類的存在由于各種內在原因被分裂成為善于惡,人類一方面掙扎于人性中的矛盾,另一方面也發(fā)出渴望獲得救贖的悲鳴,而這點也恰恰將芥川“二元矛盾”人生觀淋漓盡致地反映到了其作品當中。
其次,在主題的構成上芥川的切支丹物也非常明顯地表現(xiàn)了二元矛盾的原理。“殉教、舍命”為題材的4篇切支丹小說,芥川揭示了“圣愛”的共同主題。芥川將自己的目光放在了殉教者,以及為了他人而舍命的“神圣的愚人”身上,如《奉教人之死》中羅連卓因救曾經陷害過自己的女人的嬰兒而喪生火海的“剎那的感動”,吉助死后那朵盛開的百合花,這種無私的愛也被叫做圣愛。芥川曾經在寫給井川恭的信中感嘆道“世上真有無私的愛嗎”,可以說對于這種執(zhí)著的信仰,以及對圣愛的追求,芥川一直是帶著羨慕的心情,用贊美的筆鋒去描寫的。然而,芥川與此同時也描寫了與“圣愛”主題相悖的《南京的基督》和《黑衣圣母》。為了養(yǎng)活父親而做身體買賣的金花,虔誠地認為“天堂里的基督一定會體諒我的心情的。如果不是那樣,基督就跟姚家巷警察署的官員一樣了?!?然而之后發(fā)生的奇跡——極具毒性的楊梅瘡,一夜之間,竟消失得干干凈凈了, 從芥川的書簡當中也可以發(fā)現(xiàn),這只不過是潛伏期的假象罷了。 “茂作在此后不到十分鐘時停止了呼吸。瑪麗亞觀音遵守約定,在祖母咽氣之前未曾索取茂作的性命” 。芥川一方面以羨慕的眼神凝視著“圣愛者”,另一方面卻用冷眼犀利地表現(xiàn)出了“信仰背后所隱藏的虛無性”。除此之外,芥川在之后的作品中,以半信半疑的態(tài)度在“日本風土精神與基督教的精神抵抗”一大題材上也表現(xiàn)出了這種二元矛盾。“到底是日本的天照大神勝利呢?還是天主呢?”,芥川自身也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回答,在《尾形了齋備忘錄》和《阿筱》兩部作品中,芥川同時用諷刺的筆鋒對二者表示了懷疑。之后,芥川自殺同年完成的《西方人》和《續(xù)西方人》兩部作品當中,以更明確清晰的態(tài)度勾勒了“永欲超越”與“永欲保守”的二律背反,一生一直追求超越的基督耶穌身上,歸根到底還是無法舍棄“永欲保守”的根性??梢哉f這兩部作品真正地將“芥川獨特的色彩”貫穿到了自己生命的最后,“芥川是通過這兩部作品,在基督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正續(xù)《西方人》是芥川在生命的最后,將二元矛盾的大主題集中地體現(xiàn)到了作品當中。
對于宗教以及虔誠的信仰,芥川一方面是憧憬和贊揚的態(tài)度,另一方面卻以冷靜尖銳的態(tài)度去揭露信仰與真實之間的虛無關系,篇幅巨大的切支丹作品中,歸根到底流淌著芥川“二元矛盾”的人生觀和宗教觀。這看起來紛繁復雜,題材多樣的切支丹作品群,從本質上來講,是二元矛盾文學的綜合體,在展現(xiàn)芥川詩性的美學上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
注釋:
[1]三好行雄 《芥川龍之介論》卷頭<假構的人生--圍繞“大川的水”>(筑摩書房)
[2]文潔若譯 《芥川龍之介小說集》 (上海三聯(lián)書店)
[3]高慧琴譯 《芥川龍之介短篇小說選》(漓江出版社)
[4]芥川龍之介與南部修太郎的書信,1920年7月17日
[5]關口安儀 《芥川龍之介 虛像與實像》 洋洋社 1988年
參考文獻:
[1]吉田精一 『芥川龍之介Ⅰ』 桜風社 昭和五十四年
[2]曺紗玉 『芥川龍之介とキリスト教』 翰林書房 一九九五年
[3]三好行雄 『芥川龍之介論』 筑摩書房、昭和五十一年九月
[4]川上光教 『芥川龍之介とキリスト教』 白地社 二〇〇五年
[5]佐藤泰正 『芥川龍之介論』 翰林書房 二〇〇〇年
[6]駒尺喜美『芥川龍之介の世界』 法政大學出版局 一九八二年
[7]馮新華 《芥川龍之介創(chuàng)作中的基督教文化情結透視》(通化師范學院學報 2008年7月)
[8]王鵬《芥川龍之介“切支丹物”探究》(院生論文 2005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