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國女作家多麗絲·萊辛的短篇小說《老婦與貓》講述了一個吉普賽老婦赫蒂和她的貓蒂貝的流浪生活。反映了作者對當時社會邊緣人的關懷和對當時社會的諷刺批判。
關鍵詞:萊辛;《老婦與貓》;邊緣人
作者簡介:鄧菁菁(1986-), 女,河南鄭州人,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外語系,助教,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 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4-0-02
2007年榮膺諾貝爾文學獎的多麗絲·萊辛是英國現(xiàn)當代文壇繼弗吉尼亞·伍爾夫之后的上最著名的女性作家之一,她被世人稱為“文壇祖母”生于伊朗,成長于南非農(nóng)場,萊辛一生高產(chǎn),佳作不斷,她撰有27部長篇小說,15部短片小說集,2部自傳,還有詩歌、戲劇、散文、文學評論等。在萊辛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她擅長借助心理學、病理學手段描寫女性心理,發(fā)掘主人公的內(nèi)心世界和心路歷程。她的作品可以大致分為四個時期。第一時期指20世紀50年代早期,文章多以非洲殖民地生活為主題,主要題材為反對殖民主義,爭取民族獨立,自由平等。代表作有早期長篇小說《野草在唱歌》,短篇小說《這是老酋長的國度》等,主要描寫在英國殖民統(tǒng)治下的非洲殖民地白人統(tǒng)治者和黑人的生活。第二時期作品處于60年代內(nèi)容關于婦女生存現(xiàn)狀和婦女解放,該主題包括萊辛最負盛名的《金色筆記》,該作品被公認為萊辛的代表作,描寫了主人公的女性危機,該小說在商業(yè)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另外還有五部曲《暴力的兒女們》、《黑暗前的夏天》,本文要分析的短篇小說《老婦與貓》也屬于該階段。萊辛的第三類作品屬于預言科幻的形式,對于她來講是一次全新的探索,代表作有《簡述墮入地獄經(jīng)歷》、系列小說《南船星系中的老人星座:檔案》,反映了作者對人類將來前途的思考。第四時期的小說(20世紀80年代)萊辛回歸起初的寫作風格針對社會現(xiàn)實問題,如《第五個孩子》描寫青少年暴力的故事,《又來了,愛情》關于老年人情感世界和精神需求,《好恐怖分子》等。
短篇小說《老婦與貓》選自萊辛的短篇故事集《另外那個女人》(The Other Woman 1967),小說以寫實的手法描寫了一個卑微貧困的吉普賽老婦人的晚年生活。這位名叫赫蒂老婦人具有吉普賽血統(tǒng),年輕時她離開自己的家族放棄吉普賽人游蕩的生活,嫁給了一個住在房子里的男人移居到倫敦,他們一共撫養(yǎng)了四個子女,赫蒂的丈夫不幸中年去世,兒女婚后,從此她過上了獨居的生活。為謀生計赫蒂推著童車穿梭于倫敦大街小巷收買或乞討舊衣服來賣。這樣不體面的工作讓她的孩子們對母親漠不關心,敬而遠之,完全忽視母親的存在。最終, 在赫蒂七十歲那年冬天,她在一幢危樓中死于營養(yǎng)不良和饑寒交迫,陪伴她的只有那只叫做蒂貝的貓。該短篇小說沿襲了萊辛關注弱勢群體生存狀況的主題,她60,70年代的現(xiàn)實主義小說多以中老年人為中心,展示了他們被社會所忽視,內(nèi)心孤苦無助的社會邊緣人的形象。
一、被邊緣化的原因
邊緣人指的是相對于主流社會之外而言的一個群體概念。造成邊緣人這一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的原因有許多,主要是經(jīng)濟、政治、宗教文化、風俗習慣等因素。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邊緣人”是從社會學衍生出的一個概念。而萊辛由于自身復雜的生活經(jīng)歷,接觸的多元文化,使得她視野廣闊,兼容并受,能夠了解感受不同領域、不同世界的人們和生活。萊辛曾說:“一個作家就應該代表他所歸屬的、所負責任的、本人又無法傾訴的人們?nèi)フf話?!比R辛的創(chuàng)作始終關注著下層的人民。在小說《老婦與貓》中,主人公赫蒂邊緣人形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民族文化差異,且不被主流社會所認同所接受。作為吉普賽人的后裔,她沒有選擇過居無定所的生活,相反的,她選擇嫁給了一個建筑工人過上了定居的生活。我們知道吉普賽人是一個天生流浪的民族,他們熱情奔放,無拘無束,天性完全解放,這些特性都符合“邊緣人”的特性。赫蒂作為吉普賽女子,“皮膚一曬就黑,黑色的眼睛烈性十足。她愛穿色彩鮮艷的衣服,脾氣火爆,來得快也去得快?!奔词故蔷幼≡诹朔孔永?,只要一有時間赫蒂還會專門跑到火車站的月臺去待個個把小時,因為她喜歡熱鬧喜歡熙熙攘攘的感覺,在那里她觀察著周圍的每個人。作者對這一行為的設置看似不起眼,實有深意。選擇設計一個吉普賽人住進房子,暗示著她從一個流浪的邊緣狀態(tài)轉變成主流的固定居住的城市人口,成為全倫敦普通大眾的一分子。但婚后,赫蒂時不時跑去車站去看人流和喧囂也暗暗的傳達著這樣一個信息:房子雖然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講是家、溫暖和穩(wěn)定的象征,然而對于流淌著吉卜賽人血統(tǒng)的赫蒂來講還是無法全然接受,貫穿全文我們可以看到房子是她所渴望但又是她心靈的枷鎖。
進入老年的婦女本該表現(xiàn)的形象是樸實無華、簡單低調(diào),但赫蒂卻喜歡各種顏色鮮艷的舊衣服、花邊、舊皮毛、刺繡品和飾帶等,并且把它們都堆在屋里。這都體現(xiàn)了吉普賽人血脈中灑脫自由和不受束縛的穿衣風格。赫蒂雖然生活在英國社會,接受了英國人的生活模式和文化,但骨子里的吉普賽本性是根深蒂固的。這使得赫蒂走上一條不為人所理解的道路,就連她自己的兒女都覺得母親不是一個體面的人,每當提起她孩子們都說她有幾分古怪。赫蒂的孩子們有房子有車有體面的工作,他們是典型的主流社會的代表。但是他們當中除了一個女兒會給赫蒂寄圣誕卡,其他人都視她為無物。因此,我們可以看出赫蒂被邊緣化完全是由于她內(nèi)在的民族特性使得她無法被所在的主流社會認同和接受,甚至連孩子都無法接受自己的母親,赫蒂為了追尋自己渴望的生活,為了聆聽內(nèi)心的呼喚,這是對主流社會的挑戰(zhàn)和對自我的追求,但也不得不因被邊緣化付出了沉痛的代價。
二、邊緣人形象的塑造
通常意義下,邊緣人給公眾的印象是孤僻、沉默和形單影只的形象。但萊辛寫作的獨特之處就在于她并未按照傳統(tǒng)思維將赫蒂定位成一個孤獨寂寞的老婦形象。相反,她極具創(chuàng)意的把主人公赫蒂的生活和一只流浪貓蒂貝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在整個故事中,這一人一貓緊密連接,互為知己同伴也互相映射。
小說的背景是后工業(yè)社會,在這一時期老年人成為社會大眾的負擔,而年輕的價值和勞動的資本得了整個社會的推崇和重視。老年人體弱衰敗的形象被社會所厭棄。赫蒂恰恰就是這樣一個不體面的面貌,她穿著怪異且喜歡五彩繽紛的東西。當市當局的人來說服赫蒂搬去養(yǎng)老院時,赫蒂穿著“一套大紅毛料服,頭戴一個黑色毛織茶壺保暖套,”腳上穿著過大的靴子:破舊且凌亂。當分配住房的年輕公務員赫蒂這兒做最后搬家安排時,她穿著“一件印著大紅和粉紅色玫瑰花的提花窗簾”圍成的裙子,這樣的打扮突兀且驚人。與之呼應的流浪貓蒂貝,也是這樣一種凌亂的模樣:“它是只雜色貓,黃色的眼睛很小,比起那些毛色柔和、體態(tài)優(yōu)美的良種貓來,蒂貝可以說是等而下之了?!边@只小公貓毛總是亂蓬蓬且傷痕累累。赫蒂也是如此,沒有端莊合宜的服裝,也沒有純真高貴的血統(tǒng),被子女所厭棄,她有的只是吉普賽人的血統(tǒng),被歐洲人看作無業(yè)游民、潑皮無賴的族群。即便如此小貓蒂貝很有自立精神,它經(jīng)常自己去捉鴿子吃甚至還在赫蒂窘迫的時候常常和她分享鴿子肉。赫蒂也是如此,給她同病相憐的伙伴經(jīng)常帶來牛奶和肉汁。雖然沒有子女照看沒有政府幫助,赫蒂依然可以找到維持生計的手段。人和貓相扶相伴,彼此從對方身上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赫蒂在搬出公寓住進貧民窟,又從貧民窟住進危房的幾次搬家,都沒有選擇求助子女或依賴當?shù)卣?。她住在臟臭的貧民窟,卻還能享受這樣的生活,甚至覺得自己過了五年的幸福生活。實際上這地方擁擠不堪且臭氣熏天,整幢樓都臭烘烘油膩膩。蒂貝在廢棄的花園中葉自力更生,稱霸稱雄,“她的貓是個無本萬利的東西,它自己找食吃,還不斷叼來鴿子給她煮著吃,”到了最后,當赫蒂搬進到處漏風的危樓里,只能躺在她的一堆破衣服中睡覺,她的貓還不離不棄地跟她睡在一起。萊辛看似在描寫主人公“幸?!钡纳睿瑢崉t通過人和貓的生活反映邊緣人現(xiàn)實生活的無奈和人情淡薄且勢利的社會現(xiàn)實。在文章的尾聲部分,赫蒂最終在一個飄雪的冬天孤寂的死去,沒有親人也沒有同伴,當尸體兩周后背發(fā)現(xiàn)時,已經(jīng)剩的不多了。而蒂貝從此成為了真正的流浪貓,但因著赫蒂它對人還是充滿的好感和友善。它把最后遇見的人類當做朋友以為又找到了一個家,但等待它的結局卻是安樂死。雖然它想討好人,但是它太老了也太臭了。赫蒂和蒂貝的在生命的終結也是如此相似,被遺棄的老人被厭棄的流浪貓,都孤寂的結束了一生,都死于人世對他們的不寬容不接納。
三、邊緣人形象的意義
邊緣人形象的產(chǎn)生是社會發(fā)展的產(chǎn)物和時代發(fā)展的必然現(xiàn)象。而萊辛一直關注著社會的弱勢群體,不管是黑人,還是女性。作者都以悲天憫人的態(tài)度和視角,通過筆觸向世人傳達她的關愛。從這些并非占據(jù)社會主流的人群,沒有生活保障,沒有精神關懷的人身上,我們看到了作者對現(xiàn)實人生的緊密關注,對社會問題的思考和洞察。同時,也反映了現(xiàn)行的社會結構模式的不合理,指出了現(xiàn)行社會的矛盾與危機。通過《老婦與貓》中萊辛對主人公老婦—赫蒂的描寫,我們看到了一個社會邊緣人的生存處境,一個卑微生命的掙扎吶喊,一個不卑不亢敢于與社會主流抗戰(zhàn)追求自我的形象。在當時的社會,人們對老年人當做垃圾無用之物的處理,讓他們在養(yǎng)老院被當做傻子一樣度過殘年,赫蒂的流浪也反映了當時福利制度的不完善和人們的漠視。萊辛對女性尤其是中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物質生活缺失的描寫,引導人們走入一個不為人知的孤寂老年人的世界,引起了社會和公眾更多的思考。而文學作品將邊緣人的形象塑造且公之于眾,能夠引起更多更廣泛的關注,從而推進整個社會精神和物質上的健全發(fā)展。
結語
多麗絲·萊辛作為一個現(xiàn)實主義作家,在作品中,她總能敏銳地抓住社會尖銳問題,投以視線到社會的弱勢群體,并為社會弱勢群體書寫吶喊,從而引起社會關注。萊辛可貴之處在于,在喧囂浮躁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下,她始終對人們尤其是邊緣人充滿了深深的人文關懷。在《老婦與貓》中,萊辛通過人與貓的邊緣形象的描寫,用精彩的話語犀利的筆觸帶給我們走進一個不曾被光照的老年婦人的世界,并對現(xiàn)行社會的冷漠和人們錯誤的價值觀進行評判和譴責,引起社會大眾的關注和對老年人深深的同情。同時促使我們?nèi)ニ伎既绾瓮晟粕鐣贫?,關注老年人精神世界需求,引起社會對這一特殊群體關注改變老年人無用論的錯誤思想,從而進一步改進現(xiàn)狀,共建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 多麗絲·萊辛. 老婦與貓[A].另外那個女人[M]. 黃梅選編,傅惟慈等,譯 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 2003:135-151
[2] 符貞. 萊辛《老婦與貓》的生態(tài)女性主義解讀[J]. 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11(5)
[3] 沈潔. 多麗絲·萊辛的《老婦與貓》中赫蒂的形象分析 [J]. 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10(2)
[4] 溫華. 為邊緣人畫像—多麗絲·萊辛的《老婦和她的貓》賞讀[J]. 名作欣賞,201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