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招魂》是《楚辭》研究中爭議最多的文章之一。關(guān)于《招魂》作者問題的研究,從西漢司馬遷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這兩千多年中,對于《招魂》的作者問題,主要形成了四種說法:屈原所作說、宋玉所作說、屈宋合作說以及非屈非宋說。1
關(guān)鍵詞:屈原所作說;宋玉所作說;屈宋合作說;非屈非宋說
[中圖分類號]:J20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4-0-02
一、屈原所作說
西漢司馬遷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記載:“余讀《離騷》、《天問》、《招魂 》、《哀郢》,悲其志。”這應該是研究者推斷《招魂》為屈原所作的現(xiàn)存最早文獻。繼司馬遷《史記》之后,明代黃文煥《楚辭合論》、清代林云銘《楚辭燈》、方東樹《昭昧詹言》、吳汝綸《古文辭類纂——<招魂>諸家集評》、蔣驥《山帶閣注楚辭》、吳世尚《楚辭疏》、屈復《楚辭新注》、夏大霖《屈騷心印》、陳本禮《屈辭精義》、胡文英《屈騷指掌》、王萌《楚辭評注》、胡濬源《楚辭新注求確》、廖平《離騷釋例》、劉夢鵬《屈子章句》、馬其昶《屈賦微》等文獻中也都認為《招魂》為屈原所作。2
在歷代有關(guān)《楚辭》文獻的基礎(chǔ)之上,近現(xiàn)代也有許多研究者持此觀點。論證《招魂》是屈原作品的研究者主要有:林庚、游國恩、劉大杰、聶石樵、詹安泰、殷光熹、、張興武等。3
其中,筆者個人比較贊同張興武先生的論證。在《<楚辭·招魂>作者考辨》一文中,張興武先生以屈原或宋玉為《招魂》的作者的爭辯為前提,主要分四部分來論證《楚辭·招魂》的作者為屈原這一觀點。首先,《招魂》 與屈子整體思想的比照分析。4張先生將《招魂》與《禮魂》、《離騷》、《九章》、《涉江》、《抽思》、《哀郢》、《遠游》等作品對比,得出《招魂》所表現(xiàn)出的思想特征與屈原作品所表現(xiàn)出的整體思想特征一致:即崇尚巫術(shù)且以“盛德”自夸,堅持清廉高潔的人格。同時,又將《招魂》與《九辯》(目前比較確定的宋玉的作品)作對比,認為二者所表現(xiàn)出的思想感情大不相同。 因此,論證了《招魂》非出自宋玉之手。進一步證明了《招魂》作者是屈原的觀點。其次,從文體文風看,《招魂》為屈賦。5《招魂》篇在文體上的突出特點是前有序文,后有“亂”辭,而鋪敘夸張之主要部分,居序、亂之間,繹其文義, 蓋與 《離騷》、《涉江》等篇開頭一般無二, 當系屈子為文之一貫作法。
再次,從神話傳說及故楚舊俗的運用上分析,《招魂》為屈子作品。6 張先生例舉了許多《招魂》與《天問》、《離騷》共同使用的神話傳說與楚地舊俗,充分說明了“同一作家在不同作品中對同樣的神話傳說和民俗材料在認識和使用上也應該是前后統(tǒng)一的”這一觀點。7 最后,從語言規(guī)律看,《招魂》應為屈子作品。8 張先生認為同一作家在語言的運用上總是保持著一定的習慣和風格。將《招魂》與屈原的其他作品及宋玉的《九辯》對比,可以看出,無論是虛詞“汩”、代詞“朕”“吾”的用法,還是文章用韻的特點,都有力地說明了《招魂》與《九辯》相差甚遠,而與屈原的《離騷》等其他作品卻極為相似。綜述所述,《招魂》篇出自屈原之手的諸多必然性,應是不可否認的。9
二、宋玉所作說
東漢校書郎王逸在《楚辭章句·招魂序》中說“《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招者,召也。以手曰招,以言曰召?;暾?,神之精也。宋玉憐哀屈原,忠而斥棄,愁懣山澤。山澤,魂魄放佚,厥命降落。故作《招魂》”10。由目前所存資料可知,東漢王逸是明確提出宋玉是《招魂》作者的第一人。此后,南朝梁蕭統(tǒng)所編《文選》、宋代洪興祖《楚辭補注》、朱熹《楚辭集注》、明代徐師增《文體明辯·楚辭》、俞初校《楚辭》、陸時雍疏《楚辭》、屠畯《楚騷協(xié)韻》、林兆珂《楚辭述注》、陳第《屈宋古音義》、李陳玉《楚辭箋注》、蔣之翹校評《七十二家評楚辭》、沈云翔《八十四家評楚辭》、賀貽孫《騷筏》、蕭云從繪注《離騷圖》、王夫之《楚辭通釋·招魂》、周拱辰《離騷草木史》、姚培謙《楚辭節(jié)注》、佚名《楚辭宗旨》、王闿運《楚詞釋》、邱仰文《楚辭韻解》、江有浩《楚辭韻讀》、李翹《屈宋方言考》、徐天璋《楚辭葉韻考》、徐英《楚辭札記》、民國徐昂《楚辭音》等都繼承了王逸的這一觀點。11
近現(xiàn)代,堅持宋玉為《招魂》作者的研究者,主要有:謝無量、陸侃如、劉永濟、何其芳、曹道衡、費振剛、方銘、韋若任、力之、潘嘯龍、李慶、金式武等。12
三、屈宋合作說
廖化津先生在《<招魂>芻議——與熊任望先生商榷》一文中提出“屈、宋合作”說。他從文體角度加以論證,認為《招魂》所招的魂主是屈原,并提出了《招魂》是屈原“自招”與宋玉“他招”為一體的文章。13 蔡汝鼎先生在《<招魂>二論》中也認為《招魂》是屈原作。屈原在長期的流放生活中,仍然關(guān)心楚國的命運,精神十分痛苦,創(chuàng)作了《招魂》,用以安慰那千萬苦難的靈魂。宋玉是教傳《招魂》的文學家,在傳唱《招魂》的活動中,他無疑也添進了自己的想法,例如包括保存潁陳一帶四言二拍子加三言帶‘些’字的句調(diào)。所以也可以把《招魂》篇看作是屈原作,宋玉述?!?4
四、非屈非宋說
朱東潤先生在《離騷以外的“屈賦”》一文中認為“所招的是己死的君王之魂,而且從君王故居到云夢,必須經(jīng)過廬江,向右打一個大轉(zhuǎn),方能達到獵場,那么這不是淮南王安之魂是什么?”15據(jù)此,魏澤奇在文章中認為《招魂》是無名氏所作,招淮南王劉安的魂;而馬海波在文章中認為是“淮南王門客所作”。但他們都認為《招魂》既非屈原所作也非宋玉所作。吳賢哲先生在《<招魂>作者與被招者問題再探討》一文中認為“《招魂》可能是民間巫歌,作者只是民間的巫師,與屈原和宋玉并沒有關(guān)系。在巫風頗盛的楚國,巫歌《招魂》在流傳過程中,經(jīng)過了后人的加工,成為我們現(xiàn)今所見的樣子。16“潭介甫先生的《屈賦新編》主張現(xiàn)今《楚辭》中的《招魂》篇是漢人的作品。認為《國殤》和《禮魂》應是屈原的《招魂》。但《國殤》和《禮魂》沒有得到前漢辭賦家的重視,于是擬作了《招魂》。前漢人把屈原的《招魂》改為了《國蕩》和《禮魂》。太史公司馬遷看到的《招魂》應是《國殤》和《禮魂》。”17
結(jié)語
本文主要從屈原所作說、宋玉所作說、屈宋合作說以及非屈非宋說四個方面來闡述《楚辭·招魂》的作者問題。文中論證引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不足之處,還請批評指正。
注釋:
1.馬海波.《招魂》與《大招》研究[J].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05.
2.馬海波.《招魂》與《大招》研究[J].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05.
3.馬海波.《招魂》與《大招》研究[J].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05.
4.張興武.《楚辭·招魂》作者考辨[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1992,04.
5.張興武.《楚辭·招魂》作者考辨[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1992,04.
6.7.8.9張興武.《楚辭·招魂》作者考辨[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1992,04.
10.洪興祖.楚辭補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197.
11.馬海波.《招魂》與《大招》研究[J].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05.
12.馬海波.《招魂》與《大招》研究[J].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05.
13.馬海波.《招魂》與《大招》研究[J].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05.
14.魏澤奇.《楚辭·招魂》研究述論[J].信陽師范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2,04.
15.楚辭研究論文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395.
16.吳賢哲.《招魂》作者與被招者問題再探討[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92,06.
17.魏澤奇.《楚辭·招魂》研究述論[J].信陽師范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2,04.
參考文獻:
[1] 白銘.二十世紀楚辭研究文獻目錄[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
[2] 洪興祖.楚辭補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3] 楚辭研究論文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
[4] 馬海波.《招魂》與《大招》研究[J].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05.
[5] 張興武.《楚辭·招魂》作者考辨[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1992,04
[6] 魏澤奇.《楚辭·招魂》研究述論[J].信陽師范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2,04.
[7] 王峰.《亦屈亦宋論<招魂>》[J].江漢論壇,1998,11.
[8] 吳賢哲.《招魂》作者與被招者問題再探討[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9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