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馬——大地上的流浪者
每年三千公里的大遷徙是它的宿命。
角馬,也叫牛羚,是一種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大型羚羊。這句話很奇怪,到底是馬,還是牛,抑或是羊?嚴格來說,在生物分類學上,它屬于??频尼鐏喛频慕邱R屬。
它原本生活在蒼茫的坦桑尼亞塞倫蓋蒂草原,但隨著5月旱季的到來,水量減少,草原逐漸呈現(xiàn)衰敗的黃色,它不得不踏上宿命的旅程,開始一年一度的大遷徙。
好像為遷徙而生,角馬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奔跑中度過,追隨著季節(jié)性降雨的腳步,流浪在東非無盡的稀樹大草原上。
遷徙開始,它們由原來幾十只的小團體大量聚集,組成幾十萬上百萬的大軍,沿著水草的方向,一路向北。
140萬只角馬,是最令人矚目的遷徙主力軍。另外,還有20萬只斑馬,是軍團的先鋒;50萬只蹬羚,是軍團的壓陣官。角馬離開后,草地上露出剛剛長出的嫩草,正是后面蹬羚的美食。數(shù)百萬的大軍向著北方,去尋找它們夢中的家園。
這或許是大自然譜寫的奇景中最波瀾壯闊的一幕,也是一則關(guān)于饑餓與渴望、生存與死亡的故事。數(shù)百萬年來,它們就是這樣生存,沒有開始,沒有結(jié)束。
一只小角馬剛剛降生,一年一度的大遷徙成為它的成人禮。當秋天它從北方回來,就會成為一個真正意義的“男人”。
它跟著大部隊,在饑餓與干渴中艱難前行。它們遷徙的旅途,也正是獅子、獵豹和豺狗們的狂歡。敵人無處不在,它們不得不聚集成一團。圍獵構(gòu)成了一種千年上演的游戲,被現(xiàn)代人廣泛討論:角馬體重很大,不比獅子差,數(shù)量也遠大于獅子??沙扇f的角馬看見幾只獅子沖過來,慌慌張張各自逃命。最弱的角馬被獅子咬住,它的同伴渾然不覺。角馬一旦暫時安全,就忘了天敵和外界變化,只知道內(nèi)部對打爭奪配偶和食物。
逃過了獅子和獵豹的圍捕,角馬們終于來到了馬拉河,對岸便是肯尼亞的馬賽馬拉,鮮美的野草無時無刻不在誘惑著它們敏感的神經(jīng)??墒牵詈蟮奶靿q才是命運的閻羅殿。
在河里,無數(shù)只饑餓的尼羅鱷和河馬正在等待著食物的到來。
角馬群越聚越多,后來者簇擁著向河岸聚集,先到者不知何故,踟躕不前。終于,一只角馬下水了,開辟出一條死亡航線,緊接著,成千上萬只角馬大軍跟隨其后,向著命運的彼岸游過去。
鱷魚撲上來了,它們學會了獅子的戰(zhàn)術(shù),集中圍捕一只膽戰(zhàn)心驚的角馬,它們成功了,這只可憐的角馬,在伊甸園的入口,被命運吞噬。
小角馬已經(jīng)疲憊不堪了,但它幸運地躲過了鱷魚的侵襲,成功踏足對岸。一切平靜下來,馬賽馬拉是如此安詳,在這里,是藍天白云,豐沛的水草。它將在這里完成休養(yǎng)生息,準備下一次的長途之旅。
不過,新的抗爭依舊在上演,新的獅子和獵豹正在馬賽馬拉的草場深處,向它們發(fā)出新的死亡威脅……
短短兩三個月后,北方進入旱季,角馬們完成了休養(yǎng)生息,再次不辭辛苦,追尋青草返回故鄉(xiāng)塞倫蓋蒂。
饑餓、干渴、體力不支、被天敵獵食……只有30%的幸運者能回到出發(fā)地。跟它們一起回來的,還有40萬旅途中“制造”出的新生命。新的周而復(fù)始再次上演,角馬群依舊還是那140萬的龐大群體,其內(nèi)部卻早已完成了生命的輪替。
博物館里還原動物大遷徙
有一天,角馬和它的伙伴,以及敵人們,改變了既定的遷徙路線,出走數(shù)萬里路,跨越重洋,來到了中國山東。
這些動物,全部來自南非克魯格國家公園,因偶然溺水而亡,被運到動物標本制作公司。經(jīng)過剝皮、去脂、皮張修整、假體塑形、面部修飾、底座安裝,然后經(jīng)過漫長的運輸,最終出現(xiàn)在山東博物館。
此次展覽,共展出包括非洲象、犀牛、尼羅鱷、非洲獅在內(nèi)的珍貴非洲野生動物百余種,350余件。展覽共分為“非洲野生動物大遷徙”、“多彩非洲”、“和諧共生”、“貝林小屋”和“貝林號非洲科考車”五大部分,以真實的非洲野生動物標本和還原場景,再現(xiàn)非洲的地理地貌,讓觀眾在親身感受大遷徙這一生物界奇跡的同時,重新審視人類在生物界的地位,重拾對自然的敬畏之心,樹立保護自然生態(tài)的意識。
最大的亮點是“非洲野生動物大遷徙”部分,斑馬群的狂奔、獅子和鬣狗捕食落后的羚羊、角馬飛躍馬拉河……“天國之渡”的角馬群跨越馬拉河,展覽巧妙的利用墻壁設(shè)計,再現(xiàn)馬拉河陡峭的河岸,角馬群一躍而下,跳入河水之中,虎視眈眈的鱷魚和河馬慢慢開始行動。逼真的立體模型,加上超真實的3D投影動畫和現(xiàn)場還原音效,讓觀眾猶如置身于馬拉河畔,親眼目睹這一壯觀的景象。
本刊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作為山東博物館品牌活動之一的“自然教室”,推出“探索實驗室”系列活動,第一期推出“動物的領(lǐng)導(dǎo)力”專題,以展出的典型動物為原型,凸顯動物在生存中獨有的領(lǐng)導(dǎo)能力。
在“貝林號非洲科考車”上,很多小朋友在玩“大遷徙”跳棋游戲,以角馬遷徙大軍的路線圖為背景,根據(jù)遷徙途中的故事設(shè)置關(guān)卡,孩子們在游戲的過程中了解動物大遷徙的艱辛歷程,寓教于樂。孩子們還可以自己動手,繪制他們心目中的非洲野生動物彩繪墻。
展覽出口處,獵人折斷獵槍的雕塑,警示我們,愛護動物,其實就是在愛護我們共同擁有的陽光和空氣。
肯尼斯·貝林:
為中國建造一個“動物世界”
將非洲動物帶到山東的,是美國人肯尼斯·貝林。
11月16日,貝林正式將捐贈清單交到省委副書記、省長郭樹清手中,同時,郭省長向貝林頒發(fā)“山東省榮譽公民”證書。
貝林,曾3次登上《福布斯》世界前400富豪排行榜,他還是著名慈善家,2000年創(chuàng)辦世界輪椅基金會以來,他已經(jīng)向世界多個國家送出了超過97萬輛輪椅,其中向中國捐贈的輪椅超過了35萬輛。
他在自傳《為富之道》中寫道:“我出生貧寒,不過會很富有地死去。對于財富的需求曾讓我無法看清我可能失去的一切。我意識到,找到生活的目標要高于賺錢本身。”
他做慈善的身影出現(xiàn)在中國很多城市,并已經(jīng)被上海、天津、重慶等20多個省市授予“榮譽公民”、“榮譽市民”稱號。
他在世界各地收集、制作動物標本,并尋找一流的博物館收藏和展示它們。除了此次在山東亮相的“非洲野生動物大遷徙展”,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哺乳動物展,上海科技館的“蜘蛛展”、“動物世界”,天津自然博物館“環(huán)球動物之旅”,揚州“世界動物之窗”……都是在貝林的捐贈下得以呈現(xiàn)。從2004年以來,貝林先生已經(jīng)向國內(nèi)十多家博物館捐贈了價值逾十億元的珍稀動物標本。
離開濟南后,11月18日,貝林來到西安,準備向陜西自然博物館捐贈大象、長頸鹿、美洲獅等136件非洲及北美洲動物標本。這位可愛的美國老頭,正在為中國建造一個“動物世界”。
數(shù)字化——
沒有圍墻的博物館
11月16日,在山東博物館同時舉行了山東數(shù)字化博物館開通儀式。
山東是文物資源大省,全省各級各類博物館達216家,館藏文物182萬件,其中一級品1.26萬件,文物總量和一級文物數(shù)量均居全國前列。但受展示場館等條件限制,能夠在博物館展示的僅是很少一部分,大量的文物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數(shù)字化博物館是“沒有圍墻的博物館”,就是運用信息、互聯(lián)網(wǎng)、多媒體、新媒體等技術(shù)手段,整合全省文物資源,使觀眾可以在網(wǎng)上了解、欣賞到因博物館展陳條件限制無法展出、得不到充分利用的文物,可以隨時隨地、不受限制地訪問博物館。
從2012年起,省文物局完成了山東數(shù)字化博物館管理和展示共享的軟件平臺的研發(fā),一期選取山東博物館館藏1000件文物進行了數(shù)字化采集處理。項目的最終目標是,建立一個全省文物信息化采集、管理和展示的綜合應(yīng)用平臺,加強合理利用,推動文物在保護和利用中“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