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一代中國人,家庭里電器的脫胎換骨,最初都是在日本產品的籠罩下。記得20世紀80年代初期,從日本訪問回來的親戚送給我一部很小巧的日本“索尼”錄音機學英語用,那是我平生第一次接觸日本電器產品,當時中國國產的錄音機有磚頭那么大。我家里使用的第一臺電視、冰箱、錄像機、數碼相機、筆記本電腦等,幾乎都是日本的產品。松下、索尼、東芝、三菱等日本株式會社,都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名字。日本電器的性能、質量、精巧和使用方便,是很多其他國家的電器都無法比擬的。
我很想知道在日本人的腦海里,印象最深的中國產品是什么?當我就此問題詢問熟悉的日本朋友時,他的回答簡短而使我愕然:“中國大蔥”。我問為什么,他說中國的大蔥不太辣并帶甜味,做菜香,白色的蔥頸很長,而且很便宜。我聽后默然,心想中國的大蔥和日本的電器,大概就是中、日之間在經濟技術上的實際差距,這比我預想的要大得多。
但我不理解的是,為什么中國的味道很好的大蔥在日本市場上賣得比日本大蔥要便宜很多。中國大蔥在日本批發(fā)價是103日元,比日本國產大蔥的200日元便宜得多。不僅中國大蔥價格是日本國產的半價,中國鮮香菇價格更是日本國產的1/3。
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價格偏低的現(xiàn)象一直存在,有的說是因為中國人自己的惡性競爭。在貿易會上,同樣的中國產品,為了出口創(chuàng)匯,這家賣1元,那家就降到9角。像大蔥這樣的中國產品,價格便宜自然與中國勞動和生產成本低廉有關,但消費者的市場選擇,考慮的都是產品性價比,不會去考慮和計算產品的生產成本。中國的大蔥質良價廉,而且包裝都是按日本批發(fā)商的要求特制的,在這種情況下,日本的高價大蔥還能賣得出去,肯定有其他的心理因素在影響價格,這就是產品信譽,或者說對“日本制造”的國民信任。日本消費者會認為,日本的大蔥雖然比較貴一些,但屬于綠色產品,而中國的大蔥保不準會使用化肥、農藥和污染的水。
日本由于國土狹小,除了米能自給自足外,幾乎所有蔬菜水果以及肉類都要大量從中國、菲律賓、美國、韓國、墨西哥、印尼、新西蘭等國進口,其中中國貨種類最多,價格也最便宜。日本的國產牛肉價格比進口牛肉高好幾倍。超市里的日本產食品,都印有“國產”的字樣。而在中國,情況正相反,一般都是進口貨貴,國產的便宜?!斑M口貨”在中國幾乎就是高檔商品的代名詞,市場上存在的大量“水貨”,都是國產商品假冒外國名牌。
在日本的日用品市場上,到處都能看到來自中國的商品。從服裝、鞋帽、箱包到不銹鋼制品和玩具,日本市場上的中國商品有直逼韓國商品的趨勢。日本家庭主婦的消費觀念,也在變化,十幾年前使用中國商品,那是生活檔次低的表現(xiàn),現(xiàn)在已經完全不同了。
不過我還是搞不懂,中國已經有那么多外匯儲備,2003年達到了4000多億美元,僅2003年一年,就增加了1000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國際上還在施壓讓人民幣升值,外匯的儲蓄利率又那么低,大量的外國熱錢都往中國跑,中國的一些商品還不計成本地“出口創(chuàng)匯”干嘛?例如在日本的百元店(類似美國的1美元商店),從中國進口的一次性木筷,100日元一大袋,發(fā)達國家都立法禁止采伐自己的樹木,中國森林覆蓋率那么低,仍然在采伐樹木制成這種極廉價商品出口換匯,真不知怎么進行的經濟社會核算。有些日本人甚至嘲諷地說,買中國的一次性筷子當原料制造成高檔紙張再賣到中國去都能賺錢的,因為原料好。
不過不服也不行,日本的產品不僅質量好,經久耐用,工藝精制,而且制造商肯動腦子,在產品的每一個細節(jié)上都充分地為消費者考慮?!叭毡局圃臁本褪且粋€品牌、一種商標,一種具有高額收益的無形資產和知識產權。中國人總以為自己只是在電腦芯片之類的尖端技術上不行,實際上是精益求精的職業(yè)精神就有差距,人家追求的就是一點一滴上的絕活。中國高檔裝修市場上的衛(wèi)生陶瓷需求量大,但高檔賓館和家庭裝修用的衛(wèi)生陶瓷卻都是美國公司的“美標”系列產品和日本公司的Toto系列產品。這衛(wèi)生陶瓷還能比衛(wèi)星上天的技術高?何況中國還是號稱有幾千年制作歷史的陶瓷大國,可中國制造的衛(wèi)生陶瓷,用不了多長時間就會出現(xiàn)跑、冒、滴、漏,你讓消費者怎么辦?
日本制造商為消費者著想是很用心的,一個簡單的方便面發(fā)明的過程就很能說明問題。小小的方便面可能沒有多少技術含量,但代表了一種方便消費者的職業(yè)精神。如今全球方便面年銷量達到400億份以上,方便面在日本被評為20世紀日本十大名牌產品之首。
中國的制造商可能至今也沒有真正理解,制造品牌蘊含的巨大差距,并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而且中國為這種差距付出了巨大代價。如果不真正理解中國大蔥與日本電器差距的意義,“中國制造”就很難超越自己。
中、日之間的發(fā)展水平還有半個多世紀的差距。2000年中國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855美元,只相當于日本1964年的水平?!岸?zhàn)”后日本已經被炸成一片焦土,當時日本的人均GDP與剛解放時的中國大致相等。用日本1955~1973近20年的發(fā)展與中國1978年改革開放后的20余年比較,也會看到,1955年人均GDP與1978年中國相當的日本,在經過不到20年后人均GDP就達到4000多美元。而中國2001年人均GDP還不到1000美元。這種快速增長下的巨大發(fā)展差距,說明中國還是要扎扎實實地做些事情,不要外國人一說什么“中國世紀的到來”,自己就飄飄然起來,也跟著說不著邊際的“超越”大話。
(摘自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生活和文本中的社會學》 作者: 李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