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人們對美國容易有的誤區(qū):一個是認為美國只有物質文明,沒有精神文明,美國的強大就是軍事、經濟、科技各方面高度發(fā)達;另一個是美國的歷史特別短,沒有什么文化底蘊。這兩點都不對,特別是前一點從理論上講就是錯的。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富強,沒有精神資源只有物質資源是不可能的。
認為美國的富強之路只有物質文明,沒有精神文明,不但是很大的誤解,而且對我們自己有害。另外,說它歷史特別短,是一個沒有根底的國家,也不對。因為作為現(xiàn)代的民主共和國,美國是最老的。美國獨立比法國革命早13年,所以應該說民主制度的共和國,美國是元老。法國大革命的《人權宣言》,還是參考了美國的《獨立宣言》。何況美國立國之前,作為美國人最早的主體——歐洲移民,在這塊土地上生息已經有200年的歷史了。美國有些大學,包括哈佛大學,比它的立國時間還要早。
那么美國的精神資源是什么呢?實際上還是從英國《大憲章》、歐洲文藝復興、宗教革命、啟蒙運動傳過來的自由主義精神。等于是歐洲現(xiàn)代化的一個接力棒,而沒有歐洲中世紀天主教和封建王朝的歷史包袱。所以一開始美國就是一個現(xiàn)代的民主共和國,這是它很大的一個優(yōu)勢。
就精神資源而言,自由主義對它的發(fā)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所謂自由主義就是憲法用條文規(guī)定下來的幾個要素:根據天賦人權的原則確立的信仰、言論、出版、結社自由,這四大自由是最根本的自由。還有一個就是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這也還是歐洲人斗爭了多少年得來的,是對皇權、教權而言的,不允許教會、國王以及當?shù)毓賳T剝奪平民的財產。這幾個根本的概念確定了美國發(fā)展的基礎。
在這個人人擁有基本權利的基礎上,每個人盡量發(fā)揮自己的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有的人比較能干,勤奮聰明,就發(fā)家致富了,成功了;有的人差一點,或太懶,或腦袋不靈活,或沒有抓住機會,社會就開始分化。當然從歐洲過來的移民本身基礎就不一樣。有的人已經受過高等教育,有的人本來就是文盲,或教育程度較低,就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作。但是早期美國有一個特點,它是從東部開始的,可以盡量向西開發(fā)。最早的13個邦在東海岸,但是它西邊有廣闊的天地,沃土千里。東部容不下了,沒有發(fā)展的機會了,就向西走。所以在開頭的100年,美國有所謂“新邊疆主義”,就是不斷開荒,到了一塊地方,圈一塊地,就開始在那里奮斗。當然這個奮斗還是非常艱苦的。我曾經翻譯過一本書叫《啊,拓荒者!》,里面生動地描述了第一代移民的拓荒生活。他們也是靠天吃飯,遇到連續(xù)幾年旱災或者風災,人們幾乎活不下去了,就只好跑掉。也還有人堅持下來,后來就成功了。他們是自愿從舊世界——歐洲跑過來的,如果吃不了苦,就不來了,沒有人逼著你非來不可。這些來的人,有一個優(yōu)勢:就是基本上都有冒險精神,有吃苦耐勞的準備。要是懶漢或者特別保守因循守舊的,根本不會來。這也是美國的一個優(yōu)勢。
美國接過了歐洲已經發(fā)展了好幾百年的接力棒,把最先進的生產力和思想理念帶到這片土地,立國的政治思想也是從歐洲來的。它的建國理論基本上是英國約翰·洛克的思想,是撿了現(xiàn)成的。但是有的民族撿了現(xiàn)成的,卻不好好發(fā)展,又走了歪路。而美國人撿了這個現(xiàn)成,根據它的新條件,又向前繼續(xù)創(chuàng)新。這是美國早期的自由主義精神資源。
自由主義精神最符合市場經濟的原則,所以它可以充分發(fā)揮市場經濟的優(yōu)勢。市場經濟就是平等競爭,優(yōu)勝劣汰。在市場上優(yōu)勝劣汰,你的產品要是比不過別人就虧本了。你要是有新發(fā)明,馬上成本降低、質量提高,當然就好了。還有你發(fā)現(xiàn)了新的資源,你有眼光和魄力,趕快去占領資源去開發(fā),如洛克菲勒家族去開發(fā)石油,一下子就發(fā)起來了。多數(shù)人憑借自己的勤勞、智慧,還有眼力和機會發(fā)家致富。當然在這個過程中,競爭十分激烈,也很無情。當初那些白手起家的人,很難表現(xiàn)出對弱者的仁慈,開始是不會有的。在這種激烈的競爭中,生產力大大發(fā)展,造就一大批富有階層。因此,過了幾代以后,貧富的差距就拉開了。
還有一點,它有基督教的傳統(tǒng)。到了蠻荒之地,自己感覺到遠離人類的文明,為了避免自己變成野蠻人,每到一個地方先做三件事:一是建立教堂。教堂是精神寄托所在,沒有教堂,不做禱告,靈魂無處安放。當?shù)亟烫玫哪翈熓裁炊脊堋<依锘閱始奕?、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等等,總可以根據《圣經》的精神來引導和化解,所以教堂非常重要;二是建立學校。小學教育的普及,歐洲從十八九世紀就有了,兒童完全不受教育的很少。到一個地方,先建立學校,讓小孩上學;三是建立郵局。郵局是與外界聯(lián)系的途徑,以免自己這塊地方閉塞、孤立。從一開始,這三樣是必備的。這是他們賴以立足的根基。至于法院、警察局、地方政府等,都是后來的。開始時簡直無法無天,就像我們看的西部電影里,誰有本事誰就能占領這塊地方。再有本事,就變成了這個地方的頭。所以警察局也好,市長也好,都是自己選出來的,大家特別服這個人,就把他選出來管事。但又與原始部落的頭頭不同,因為他們已經有了憲法,有了治國理念,有了新的民主程序。不管建立什么政府,怎么出來的,還得按這套程序,選舉、議會、討論、舉手這些都得有,在一個地方逐漸建立起秩序。從無序到有序,慢慢地就有了一定的規(guī)矩。建立小學后,開始建立中學。如果暫時沒有大學,想深造的人就離開家鄉(xiāng)到別處上大學,這是美國早期的發(fā)展過程。
補充一個內容,關于新聞事業(yè)發(fā)展的問題。新聞自由是開國元勛之一的杰斐遜大力主張的。美國雖然有四大自由的保障,但是出版和新聞的自由,還不是一開始就完全建立起來的。它繼承了英國原來關于新聞的法律,英國有兩條當時管制言論的法律:一條叫誹謗國家罪。所謂誹謗國家,就是你攻擊政府政策或官員本人到一定程度,可以根據這條法律算一條罪狀。還有一條是出版社登記制度,也就是成立出版社得先經過政府的批準,不是什么人想成立出版社、出錢印書,就可以的。想辦報紙、雜志也得事先登記,也就是政府有審批權。但這還不是出版國有,可以私人辦,只是必須經過批準。美國開始也拿這兩條來掌控出版言論。
杰斐遜是第三任總統(tǒng)。在他還沒當總統(tǒng)之前,就竭力反對這兩條。他認為新聞輿論和出版都不應該加以限制,誰想辦報或出版,無須政府批準。在他的努力之下,經過好多爭論和斗爭,實現(xiàn)了真正的新聞出版自由。一是取消了建立出版社必須向政府登記的法律,也就是取消了審批制;另一條是取消“誹謗國家罪”。可以有誹謗罪,但沒有誹謗國家罪。意思是說你要是誹謗我,我可以告你,唯一構成罪名的依據就是看事實。比如你說我偷東西,那你得證明我是偷了,如果我確實被證明是偷了,就不是誹謗,否則就是你誹謗。但是誹謗的對象是平等的,總統(tǒng)和平民都按這個法律。并不因為他是總統(tǒng)或政府官員,就有另外的法律,還是看事實證據。如果某人或某家報紙說總統(tǒng)貪污了,首先法院得去調査,舉報者要舉證,唯一的依據就是看是否屬實,對象沒有區(qū)別。這樣保證了新聞自由。
新聞的一條主要功能是傳播信息。杰斐遜曾說民主要在老百姓知情的基礎上才成立。你要是根本不知道,比如選舉,這個人你根本不了解,就給你一個名單讓你選,這個不叫民主。你必須要有知情權。第一個知情權是,我納的稅,政府花到什么地方了,這是最重要的。國家很多事情,公民必須要有知情權。所以報紙是十分重要的?,F(xiàn)在寄印刷品比寄信的郵資要便宜,成為全世界的慣例。這條規(guī)矩是哪來的呢?是富蘭克林當郵政總長的時候定的。原來還不只是便宜一些,而是完全免費,就是郵局傳遞報紙刊物是免費的。因為到了一個蠻荒之地開荒,遠離已經發(fā)達的城市,只能通過報紙來了解外部的信息,所以就定出郵局免費提供報紙刊物的規(guī)矩。每一個郵局,放好多免費提供的報紙,當?shù)鼐用窨梢噪S便取,這樣就免于變成封閉的社會。
這幾條原則,現(xiàn)在看起來非常普通。但在開始制定時是有相當?shù)纳钜獾模驳於嗣绹鳛橐粋€公民社會的形態(tài)。公民享受充分的權利,包括信息權,可以沒有后顧之憂地發(fā)揮自己的力量去從事生產,發(fā)家致富。以后逐步制定了有關財產的法律,例如欠債必須還,如果不還,就有各種法律強制你還。以后又有《破產法》,等等??傊U鲜袌鲈诒容^健康的情況下,通過平等競爭來發(fā)展經濟,同時不斷地拓荒、開發(fā)。例如哪個地方聽說發(fā)現(xiàn)金礦,很多人跑到那里去,出現(xiàn)“淘金熱”,有的人淘到,發(fā)財了,有的人沒有。人們一波一波看起來無序地奔著財富而去,卻逐步建立起有序的社會。
這是美國早期,從開始立國到1868年南北戰(zhàn)爭結束,也就是前100年左右的發(fā)展情況。
(摘自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美國十講》 作者:資中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