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1948年),尊稱圣雄甘地。他是現(xiàn)代印度的國父,帶領(lǐng)國家脫離了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而走向獨立。甘地是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領(lǐng)導(dǎo)人和印度國家大會黨領(lǐng)袖。他的“非暴力”的哲學(xué)思想,影響了全世界的民族主義者和那些爭取祖國獨立和人間公正的人們。他一生中曾16次絕食,18次進監(jiān)獄,5次遇刺。1948年1月30日,甘地被極右分子刺殺身亡,時年79歲。
1948年1月30日,星期五,這是甘地的最后一天。
當天甘地接待了很多客人。下午4點,甘地處理了這一天最后一個問題也是最棘手的一個問題:桀驁不馴、注重實際的內(nèi)政部長帕迭爾與剛烈執(zhí)著、富于理想的尼赫魯無法合作共事,他提出辭呈,并給甘地送來辭呈副本。甘地說服帕迭爾改變主意,因此耽誤了10分鐘才趕到晚禱會場。
下午5點10分,甘地在兩個養(yǎng)女摩奴與阿巴的攙扶下走向晚禱會場的草坪,平日隨侍左右的兩位關(guān)鍵人物不在場:蘇悉拉醫(yī)生尚未從巴基斯坦返回;負責(zé)保護他的警官因市政部門的職員計劃罷工而被緊急召回警察局。
甘地平日走路時,常把雙手搭在摩奴和阿巴肩上,當靠近人群時他則會收回手臂,然后獨自走上臺階,雙手合十向群眾致意。就在甘地收回雙手即將走向平臺的一剎那,潛伏在此的“國民志愿團”頭目納圖拉姆·戈德森跑到甘地面前,他先向甘地鞠躬行禮,口中低聲說道:“圣父,您好!”摩奴以為此人想要撫摸甘地的腳,伸手禮貌地將他擋開,卻被戈德森用力推開,他從口袋里掏出手槍,頂住甘地赤裸的胸口連開幾槍,殷紅的血立刻染紅了潔白的土布“拖地”,甘地應(yīng)聲倒地,口中喃喃道:“哈伊拉瑪,神?。 边@位終身提倡“非暴力”的老人就這樣死在了狂熱分子的槍口之下,結(jié)束了他那偉大的一生。
甘地被抬進房間,人們把他放在臥榻上,阿巴在血跡斑斑的“拖地”上蓋上被子。人們開始清理他的遺物:一架木紡車,一雙拖鞋,3只小猴雕像,一本《薄加梵歌》,一只懷表,一個痰盂和從耶拉伏達監(jiān)獄帶回來的一個金屬洗腳盆。
由于甘地遇刺極有可能再次掀起宗教大仇殺,印度政府決定全國處于戒備狀態(tài)。18點,即甘地遇刺43分鐘后,政府發(fā)表了一個經(jīng)過審慎推敲的公報,向全國通告圣雄甘地于17點17分在新德里遇刺身亡。
1948年2月1日,新德里成了世界人民寄托哀思和祭奠英靈的圣地。街頭巷尾擠滿了哀悼的群眾,悲傷的哭泣聲響徹街區(qū)上空。
甘地的遺體上覆蓋著白紅兩色布單和獨立印度的三色國旗。為了尊重甘地對現(xiàn)代機械化的厭惡心理,靈車由250名士兵用四條麻繩牽引徐徐移動,送葬行列以4輛裝甲車和總督衛(wèi)隊為前導(dǎo),這是有史以來英國駐印總督的古老衛(wèi)隊騎兵們第一次向一位印度人致敬。
送葬隊伍后面跟著首尾不能相望的不同種姓、宗教、種族、膚色的群眾隊伍。在通往亞穆納河長達8公里的路上,撒滿了玫瑰花與茉莉花。沿途各處的人行道上、河堤上,樹枝上、窗戶上、屋頂上和電線桿上,到處是等候與甘地訣別的人群。整整5小時,人們不斷加入送葬隊伍。在亞穆納河河濱廣場,還有數(shù)十萬群眾等候在那里。
下午4點儀式開始。甘地的遺體被安放在檀香木柴堆上,按照印度教葬儀規(guī)定,頭部朝向北方。當火舌開始吞噬檀香木時,人群中爆發(fā)出排山倒海的哭喊聲。甘地安詳?shù)拿婵捉K于消失在金色火焰與彩霞交織的帷幕后面。他的骨灰12天后撒入一條注入大海的河流之中。
(摘自中國友誼出版公司《非暴力的“戰(zhàn)爭”——甘地傳》 作者: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