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反壟斷調查一石激起千層浪。據國家發(fā)改委消息,將對存在壟斷行為的企業(yè)依法進行處罰。
這些年,由于一些海外車企對進口車銷售、經營鏈條上的全面壟斷,國外高檔汽車在中國的銷售價格普遍高于國際市場水平的數倍甚至10余倍,個別進口車整車配件零整比甚至高達讓人觸目驚心的1273%。有專家表示,每年中國消費者在購買國外汽車上多花的“冤枉錢”保守說也不下1000億元。
海外車企和經營公司罔顧中國法律的規(guī)定,以及其在歐美市場的規(guī)范習慣,肆無忌憚地在中國漲價掠錢,嚴重扭曲了市場,侵害了中國消費者的權益,理應得到相應的查處,但這背后的許多問題仍值得我們好好反思。就像洋奶粉,這些年洋奶粉在華的暴利經營一直受到詬病。一罐在國外售價不超過100元人民幣的洋奶粉,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后,價格打著滾兒翻番,卻依然供不應求。這背后除了洋奶粉價格壟斷外,主要是國產品牌信譽低、缺乏競爭力和國人對洋品牌盲目追捧所導致的。
汽車業(yè)也存在類似問題。這些年,中國汽車雖然通過“以市場換技術”,自主品牌獲得了不少進步,但在市場競爭面前,不少國內車企往往更顧眼前利益,忽視自主研發(fā),要么以質糙、價廉競逐低端市場,要么通過模仿、拷貝方式追求快速賣車,要么淪為國外大品牌車企的代工企業(yè)。核心競爭力不足,產品質量不過關,自然就難被國人信服,也不會受到國際市場的垂青。
國內進口車價格遠高于國際市場,除了價格壟斷,國人的消費觀也需進行反思。近年,進口豪車品牌以年均超30%的增長率占領中國市場,人均收入不高的中國已經成為全球頂級豪車賓利和勞斯萊斯的全球第二大市場,寶馬、奧迪、捷豹路虎和奔馳S級的全球最大市場。
目前中國市場上確有不少富人,他們“只買貴的,不買對的”,愿意一擲千金來追求那些在一般人看來并不實用的奢侈品以裝點門面。不要說有些人的錢的來歷本身就值得追問,縱然是通過合法途徑掙得的,也該反思一下自己的花錢方式。他們在揮金如土的時候,不僅許多錢花得太冤枉,還難免被人笑話。比如,Jeep在美國是個很親民的品牌,多數車型售價合人民幣均不足20萬元,但該車被不法車企炒作、忽悠后,來到中國后價格就地翻了幾倍,成了和寶馬、奧迪一樣的“豪車”,這讓許多美國人都覺得可笑和不可思議。
(摘自《中國青年報》 本文 作者: 劉道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