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壢事件”發(fā)生在1977年11月19日。起因是國民黨故伎重演,在選舉中不擇手段擠垮黨外候選人。
當年臺灣省桃園縣縣長選舉候選人有兩人:一位是國民黨籍候選人“司法行政部調(diào)查局”官員歐憲瑜,一位是黨外活躍分子許信良。許信良的參選行動得到了黨外的喝彩,當時頗有名氣的黨外人士張德銘、黃玉嬌、呂秀蓮等人利用各自的勢力為其助選,林正杰、許國泰、林清松、邱垂貞等也為其活動。
歐憲瑜,桃園縣人,父親是本縣的警察,本人是縣政府社會科科長兼“司法行政部調(diào)查局”的桃園情報站站長,深受當?shù)貒顸h黨部和省黨部的信任。這位出身于臭名昭著的特工部門的候選人,且不論人品如何,他的政治背景就會失去大量選票。
雙方勢不兩立,劍拔弩張。選情對國民黨一方不利。道理很簡單,與國民黨當局對著干已成為當時臺灣不少民眾的愛好,當局說好的民眾偏不說好,對國民黨的仇視當然轉(zhuǎn)移到國民黨籍候選人身上。國民黨籍候選人想贏,民眾偏要讓你輸。
11月19日,星期六。正逢五項地方選舉(省議員、臺北市議員、縣市長、縣市議員、鄉(xiāng)鎮(zhèn)長),需要選出1318個職位,不同層次、競選席位眾多的選舉一起舉辦,更增加了選舉的復雜性。
清晨,中壢國民小學校校長兼投票所監(jiān)察主任范姜新林,來到設在本小學的投票所監(jiān)督投票。上午10時30分,77歲的鐘順玉和71歲的夫人邱涂菊,因為視力不好,正在商量如何圈選,此時不該進入選民圈票區(qū)的范姜新林來了。范姜新林拿過兩位老人的選票,看了看后說是廢票。此時,黨外派來的捉“鬼”好手邱玉汀則跟隨而來,稱范姜新林故意把油泥抹在選票上,以造成選票作廢。事后,桃園選舉監(jiān)察小組的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確是因為這兩位老人把自己的私章蓋在選票上而成為廢票。
此事引起群眾強烈不滿,長久被壓抑的憤怒情緒一經(jīng)發(fā)作,就難以收拾和控制。下午4時,憤怒的群眾、趕來支持的大學生和圍觀者已把警察局團團圍住。晚7時,情緒激昂的群眾沖進警察局院內(nèi),8輛警車、60輛摩托車被點燃。更有一些人跑到隔壁消防局,從消防車上取出汽油,澆向中壢警察分局樓下的派出所,放火燒房子。部分民眾沖上二樓的指揮中心,警察從后門撤退。晚10時,軍隊開進現(xiàn)場,群眾繼續(xù)對峙。到次日凌晨,在當局宣布范姜新林已送交法辦、許信良已以超過歐憲瑜8萬票當選的消息后,人們才在一種滿足心理下自然散去。
在事件平息后,蔣經(jīng)國數(shù)次發(fā)出指示,在以后提名候選人時,要注意考察學歷高的人,讓劣跡少、名聲好的黨員出場,同時注意修正競選方式,以增加取勝的根本條件和改善國民黨的參選形象。為完成這一轉(zhuǎn)變,蔣經(jīng)國同意“中央黨部組工會主任委員”李煥辭職,改組負責國民黨選舉事務的最高黨務部門——“中央組工會”。
“中壢事件”引起黨外勢力對今后斗爭方式的思考,出現(xiàn)了兩種不同的方針:一是溫和派,認為應該以合法斗爭為主要手段,應當慎用“中壢式”的“街頭斗爭”手段。溫和派以康寧祥、張德銘、黃煌雄為代表;一是激進派,認為“中壢事件”顯示了群眾的力量和民心可用,國民黨方面已不可能在當今的條件下大規(guī)模地鎮(zhèn)壓群眾運動,所以今后應把“街頭斗爭”作為與國民黨斗爭的主要手段。激進派以黃信介、許信良、余登發(fā)、張俊宏為代表。這是黨外運動第一次出現(xiàn)重大斗爭路線的分裂。
1977年的五項選舉中,黨外人士取得了不小的勝利,一舉奪得30%的選票。其中20個縣、市長席位奪得4席、77個“省議員”席位奪得21席,51個臺北市議員席位奪得6席。以后黨外勢力在較長的時期內(nèi)始終保持“30%的選票防線”。在以上選舉中,許信良當選為桃園縣縣長、張俊宏和林義雄當選為“省議員”,這是第三代黨外勢力的主要代表人物開始進入選舉圈,并第一次取得數(shù)人同時當選的勝利。更主要的是,他們作為中青年知識分子當選和在任內(nèi)的高層次問政議政,對于黨外運動的發(fā)展有著關(guān)鍵性的影響,激發(fā)了更多的知識分子和中產(chǎn)階級參政熱情。
(摘自新華出版社《國民黨下臺內(nèi)幕》 作者:王建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