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師視角研究英語國際語的教學框架,以應對當前全世界非英語國家英語教學所面臨的挑戰(zhàn),對我國基礎教育英語教學具有重要意義。該框架包括英語國際語體系、教學內容與預期教學結果。筆者全面闡述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界定與區(qū)分教學內容與教學預期結果,為大綱的設計者與教材編寫者提供了一個嘗試性方案及其理據(jù)。
一、問題的提出
在英語盛行的21世紀,誰在說英語?在當今世界,非英語母語者已經(jīng)遠遠超過了英語本族語者,英語權威的中心也已經(jīng)從本族語者轉移到非本族語者身上(Graddol, 1997)。英語作為世界語言,不僅屬于本族語者,而且屬于所有能夠有效運用英語的人(Lee, 1981:1)。作為非英語本族語者,我們需要回答以下三個問題:我們該學習什么樣的英語,我們應該遵守什么樣的交際規(guī)則,我們應該學習什么樣的文化?
二、 英語通用語的教學框架
掌握英語要通過語言、文化和語用三個方面進行教學。
語言教學內容包括本族語變體、非本族語變體和本土化特征;教學的預期結果是培養(yǎng)教學對象具備成功的交際能力。在這個教學階段,要注意學習者學習水平的差異。教學分為三個階段:初級階段開始本族語變體教學,注重語言的理解和表達;中級階段進行非本族語變體教學,注重語言的理解;高級階段進行本土化特征教學,注重語言的表達。
文化教學內容包括本族語文化、非本族語文化和本土文化。文化學習的預期結果是培養(yǎng)跨文化能力,包括對文化差異(語言理解技能、多元思維視角和文化知識的敏感性等)的敏感性、對文化差異的寬容性(同情心、平等態(tài)度等)、處理文化差異(語言表達技能、澄清/協(xié)商策略、解決問題的意愿等)的靈活性。
語用教學內容包括普世通用規(guī)則、本族語規(guī)則、非本族語規(guī)則;語用教學的預期結果是生成恰當策略的能力,包括關注通用語交際的動態(tài)性、不可預測性等。
三、本框架的優(yōu)勢
上述英語通用語的教學框架明確了語言的3個子系統(tǒng)(語言、文化和語用),區(qū)分了教學內容與預期教學結果;既不完全同意以本族語為標準,又不同意拋棄本族語標準;考慮了英語通用語使用的復雜性和動態(tài)性,融合了全球化與本土化兩種需求,具有較為獨特的優(yōu)勢。
編輯 吳婷 郝星培 羅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