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校辦學與國際先進教育理念接軌,是優(yōu)質學??沙掷m(xù)發(fā)展的必由之路。成都市龍江路小學分校以“開放、合作、共享”的教育國際化理念為引領,以培養(yǎng)具有國際意識、國際交流能力、國際競爭力的優(yōu)秀人才為追求,通過加強師生對外交流與合作,以“中英課堂碰撞”“藝術、科技教育共享”“社區(qū)點亮生活”為主題,豐富與建設滲透國際理解教育的學校“快樂教育”課程,以推進教育國際化為支點,撬動學校整體辦學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理念引領;交流合作;課程共建;提升辦學水平
一、以“開放、合作、共享”的
教育國際化理念為引領
成都市龍江路小學分校位于三國文化勝地武侯祠旁,學?,F有學生1100余名,教師73人,中高級教師占80%以上,其中獲區(qū)市級以上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及優(yōu)秀教師稱號70余人次,學校師資力量雄厚,設施設備完善優(yōu)良,教育環(huán)境優(yōu)美,鐘靈毓秀的人文環(huán)境潛移默化地陶冶著師生的性情和品格。學校秉承“快樂教育”這一辦學理念,讓每個孩子成為有用的、快樂的、幸福的人,教育教學成績斐然。特別是近幾年來,學校在推進教育國際化進程中,取得了突出的辦學效益,獲得了“全國青少年優(yōu)秀科學教育實驗基地”“四川省青少年智能機器人活動實驗學?!薄八拇ㄊ⌒W智能機器人活動十佳學校”“北師大外語教學實驗基地”“四川省綠色學?!薄八拇ㄊ】萍冀逃痉缎!薄俺啥际行oL示范?!钡仁鈽s,被譽為成都市新優(yōu)質學校。
學校辦學與國際先進教育理念接軌,是優(yōu)質學??沙掷m(xù)發(fā)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從2005年以來,學校開始引入外籍教師任教英語。學校用國際視野來觀察、思考、把握教育與發(fā)展教育,用世界眼光優(yōu)化教育,努力培養(yǎng)具有國際意識、國際交流能力、國際競爭力的優(yōu)秀教師與學生。在推進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中,整合國際課程和資源,讓教師用國際化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快樂地教學,讓學生在快樂的學習體驗中提高國際交往和競爭的綜合能力,逐步形成了 “理念引領、交流合作、共建共享” 的學校教育國際化特色。
二、形成多元開放的中外教育交流合作機制
加強師生對外交流與合作,開展國際教育比較研究,充分吸納優(yōu)秀世界教育思想與經驗,并為我所用。2010年,學校成為成都市首批“中英校際連線”學校,與外籍學校建立了比較穩(wěn)固的友好關系,每年的師生互訪不僅有益于雙方的相互學習、增進了解、加深友誼,而且我們以“教師的世界課堂”和“學生的世界舞臺”為主題,培養(yǎng)了大批的優(yōu)秀教師與學生。
1.教師的世界課堂
學校設置了國際理解教育教師培訓課程,通過開設“全員英語語言培訓”“國際交流禮儀培訓”“赴英國擔任漢語教師”“赴香港擔任漢語志愿者”“參加海外研修班培訓”“設立學校海歸工作室”等課目,讓教師認識、感受、走進、實踐“世界課堂”,培養(yǎng)高水準的國際理解教育教師隊伍。目前,教師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得到普遍提高,全員教師均能用英語進行對話與交流。到海外進修學習的教師有9名,參加國際交流與合作活動的教師達到100%。李蓉、唐嘉奕等教師先后到英國進行了為期一年的漢語教學工作,王蓉、夏娟等教師在重大國際交流活動中現場執(zhí)教國際教育研究課,并深受好評。學校先后請6名外籍教師擔任雙語教師,邀請英國校長克萊爾女士等10多名外籍人士到我校訪學。
2.學生的世界舞臺
豐富的國際交流合作平臺,為學生們提供了鍛煉自我、成長自我、展示自我的機會。2010年至今,我校學生以互訪、錄影、電子郵件、寫作等方式參與中外交流活動達20000余人次,參與面為100%,并有近30人次參加國際競賽,并取得優(yōu)異賽績。2011年4月, VEX世界錦標賽——機器人工程挑戰(zhàn)賽在美國佛州的迪斯尼體育主題公園舉行。來自美國、加拿大、中國、俄羅斯、日本、韓國等13余個國家,400余只隊伍,1800多人參加了本次比賽。由于沒有設置小學組,我校作為為數不多的小學隊伍參加了中學組的比賽,和各國的中學生精英同場競技。比賽時,學生們分工合作,靠著扎實的英文功底,和不同國家的聯隊溝通,和比賽評委對話,最終獲得了此次比賽中學組冠軍,以及機器人最佳設計獎。學校機器人代表隊已連續(xù)三屆獲得世界機器人競標賽冠軍。
三、共建課程,共享快樂
豐富與建設滲透國際理解教育的“基礎學科課程”“校本拓展性課程”和“校本實踐性課程”的學??鞓方逃n程,讓學校優(yōu)質課程成為學生快樂成長的土壤。學校在與英國哈爾佩尼雷恩等學校簽署的合作交流項目中,共建課程是一項重要合作內容。雙方共建了“中英課堂碰撞”“藝術、科技教育共享”“社區(qū)點亮生活” 三大主題系列課程,在教育教學中滲透國際理解教育,以課程為載體,培養(yǎng)具有國際意識、國際交流能力、國際競爭力的優(yōu)秀學子(見圖1)。
(一)開展“中英課堂碰撞”教學研討活動,建設滲透國際理解教育的基礎學科課程
學校以中英課堂交流為載體,通過與英國哈爾佩尼雷恩友好學校開展“交換雙方教材與書籍”“現場開展中英課堂碰撞(同課異構)”等項目的教學研討活動,改變教師教育教學觀念,優(yōu)化學科課堂教學。學校與外國學校教師圍繞主題“家”“食物”以及“環(huán)境保護”,開展了“同課異構”活動,通過課堂碰撞與深度研討,用比較研究的方法,發(fā)現我校的優(yōu)勢與不足,從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學形式等方面優(yōu)化課堂教學。 以語文學科為例,簡單介紹一下中外課堂教學特征的差異(見表1)。
課堂教學碰出對中英教育的文化背景、教育理念、教學模式的深層思考,以此探尋基礎教育階段學校課程建設的途徑和方法,共同努力,達到共建課程、共享課程的目的。來自英國的主講教師克萊爾表示:“因為之前擔心學生們的英語水平,因此在教學設計中盡量用簡單的詞匯去替換復雜的關鍵詞,但沒想到同學們的英語水平超出了我的預想,學生的積極性很高,課堂效果非常好?!?/p>
學校按照英國小學教室原樣創(chuàng)建了全市首個英式教室。教室里任何一個裝飾都不是簡單的展示,而是具有一定教學功能的重要課程資源。我們通過這樣一個平臺和教學環(huán)境,引入英國的教學方式,實現國外教學資源的共享,讓學校教育真正與國際教育接軌。在中外課程共享共建中,我校不僅在形式上,而且在教學課程改革中邁出了嶄新而堅實的一步。
(二)共享中外藝術、科技教育,建設滲透國際理解教育的校本拓展性課程
1.音樂藝術文化交流
每學期,學校與外國友好學校以“我們的節(jié)日”為主題,定期交換節(jié)日活動、運動會等視頻,與英國等外國學校師生對比不同的音樂、藝術形式和效果,促進文化交流,學生了解不同的藝術形式,培養(yǎng)師生的藝術鑒賞力。
2.國學經典誦讀交流活動
中方學校進行經典誦讀及中國傳統(tǒng)禮儀展示,英方友好學校由漢語助教教授簡單的國學三字經,體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通過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差異,學生學會了尊重并認同他人的文化。
3.機器人教育交流
與英國哈弗彭尼學校開展機器人合作項目,交流兩校機器人制作發(fā)展情況。
(三)以“社區(qū)點亮生活”為主題,建設滲透國際理解教育的校本實踐性課程
校際連線“社區(qū)點亮生活” 把國際元素引進各個課程領域,讓學校享受到由此帶來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幫助學生培養(yǎng)文化意識,世界公民意識,語言溝通和信息溝通技術能力。學校立足于龍小分校所在的蜀漢社區(qū)三國文化,以雅俗共賞的錦里為切入點,體驗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和諧共處,理解成都獨特的休閑文化所蘊含的包容、和諧、宜居的城市文化。只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激發(fā)學生對所在社區(qū)的自豪與熱愛,啟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從而對社區(qū)生活提出建議。
通過課堂指導,讓學生們走進社區(qū),了解社區(qū)的蜀漢文化。美術、音樂課堂指導學生學習傳統(tǒng)民間文化藝術形式,英語和計算機課程指導學生與英國友好學校的交流,綜合實踐課指導學生對社區(qū)改進提出構想并走進社區(qū)溝通實施等。學校通過整合社區(qū)與學校,整合美術、音樂、體育、英語等課程的資源,整合英國的綜合課程建設經驗,共同協(xié)作完成了綜合性的開放課程,并圍繞這一課程成立了包括社區(qū)人員在內的涵蓋多個學科的綜合課程小組,以深入挖掘資源。
課程實施流程如下:走近社區(qū),了解錦里——了解代表著錦里中蜀漢文化的民間藝術——嘗試學習民間藝術——用民間藝術手法創(chuàng)造藝術作品——發(fā)現生活中的遺憾——再創(chuàng)作——放眼社區(qū),給社區(qū)提出相應的改進計劃。
在教師們的指導下,孩子們走進錦里參觀、攝影、與民間藝人交談、與游客交流等,初步了解了學校所在社區(qū)的蜀漢文化。在校園里,開展了以蜀漢社區(qū)文化為特色的校園活動——蜀漢文化周,繪畫、十字繡、皮影、剪紙等蜀漢文化展,成都小吃美食節(jié)。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們對民間藝術形式有了濃厚的興趣,并在教師和藝術家的帶領下,學習用錦里中的剪紙、刺繡、皮影等民間藝術形式來創(chuàng)作反映社區(qū)文化的藝術作品,改造了學校的廢舊凳子,完成了呈現錦里的建筑及生活風貌的藝術品展覽;與川劇藝術家溝通,初步嘗試進入川?。灰浴拔遗c社區(qū)”“我的理想社區(qū)”等為主題,對所在的蜀漢社區(qū)發(fā)表感言、展開思考,并從小學生的視角對社區(qū)生活提出建議,對社區(qū)改進提出相應的計劃,并與社區(qū)溝通協(xié)商共同完成社區(qū)改造。例如,制作了錦里的明信片、參與社區(qū)文化墻的設計、為“錦里”招牌糾錯字、和錦里合作開展“地震三周年,感恩與您同行”活動等。
在課程的建設和實施過程中,教師們整理出了校本教材,全體學生系統(tǒng)地學習《民間傳統(tǒng)藝術》 :一、二年級學習川劇臉譜,三年級學習制作傳統(tǒng)玩具,四年級學習剪紙,五年級學習皮影,六年級學習刺繡。全校普及英式板球課,讓英式板球成為學校的特色課程之一。
通過共建國際理解教育課程,教師不僅對開放的教育有了進一步理解,對綜合實踐課程的建設積累了一定經驗,也在該項目中增進了對外國文化教育的理解,與外籍教師共享最佳教育實踐成果,提高了中外教師的專業(yè)水平。多元開放的課程,豐富了素質教育內容與學生的學習背景,增添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更加自信與快樂地學習,促進了學生的綜合素質發(fā)展。
總之,成都市龍江路小學分校在“武侯教育要爭創(chuàng)教育國際化的先導”這一背景及有利條件下,以國際理解教育理念為引領,不斷地嘗試與摸索,培養(yǎng)了一大批優(yōu)秀教師與優(yōu)秀學生;在參與到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師生開闊了眼界,適應國際交往和競爭需要的能力及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外語應用能力、跨文化溝通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質都較為突出,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影響,可謂碩果累累。但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在教育國際化的道路上,我們才剛剛起步,需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特別是在與友好國際學校項目合作的基礎上,還需在廣度上求發(fā)展,在深度上求品質。
編輯 李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