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二千多年前,馬其頓國王率領軍隊出征印度,途中無水,士兵們口渴難耐。于是,國王命令士兵去尋找水源,但士兵找回來的卻只有一杯水,這時,國王并沒有獨自將這杯水喝下,而是端起它,充滿信心地對全軍將士說:“水源已經(jīng)找到了,我們只要前進,就一定能找到水!”話音剛落,國王便把那杯水潑在地上,將士們精神為之一振,不顧干渴,跟著國王繼續(xù)前進。
國王簡單的一句話,竟讓將士們士氣大增,在絕望中看到希望。這樣的故事,或許我們聽過很多。在這些故事里,故事的主人公常常在某一句話的激勵下,轉危為安,最終絕處逢生,完成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又或者,在某一句話的鼓舞下,克服重重困難,最終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中國古語有云:“一言興邦,一言喪邦”,關鍵時候的一句話竟能影響國家興亡,足見語言的影響力。
我們不禁要問,一句話的影響力真的有這么大嗎?
一句話的效力
2014年,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運動機能學院的卡莉·普里布教授和凱文斯賓克教授在一項研究中發(fā)現(xiàn),簡單的一句話,即便是毫無依據(jù)的,也能提升人們在體育運動中的表現(xiàn)。
研究者在一個塑身運動場所中招募了68位參與者,參與者將要完成兩組平板支撐(類似于俯臥撐,但是用雙肘撐地),并且,在每一組里,參與者都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堅持到最長時間。
第一組支撐運動結束后,參與者有3分鐘的休息時間。實驗中,關鍵的地方在于,在這3分鐘時間內(nèi),研究者對其中一半的參與者說,“80%的人在第二次支撐運動的時候,時間都比第一次長至少20%”,當然,這句話是研究者們編造出來的。我們都知道,運動過后由于血液中產(chǎn)生乳酸等代謝物,導致肌肉酸痛,因此再次嘗試時,表現(xiàn)會下降。但是,當權威人士站出來告訴你一個顛覆常識的觀點時,想必多數(shù)人只會表示贊同,后來的調(diào)查也表明這些參與者總體上是相信這句話的。對于另一半的參與者,研究者并沒有告訴他們?nèi)魏涡畔ⅰ?/p>
戲劇性的結果出現(xiàn)了,收到信息的參與者,他們的第二次支撐運動時間比第一次增加了5%(第二次平均支撐時間為99.79秒,第一次平均支撐時間為95.82秒),而沒有收到信息的參與者,在第一次支撐運動后,由于體力下降,時間減少了18%(第二次平均支撐時間為76.38,第一次平均支撐時間為90.09秒)。
你瞧,僅僅是一句話,就令兩組參與者產(chǎn)生了截然不同的表現(xiàn)。由此可見,一句話的影響力不可小覷。
值得注意的是,實驗中,參與者接收的信息是研究者編造的,然而不知情的參與者卻在這句話的影響下,得到了極大的激勵,最終提升了運動表現(xiàn)。這個實驗或許可以讓我們反思,話語的真實性真的如此重要嗎?我們慣有的做法是,通過獲取知識不斷對接觸到的信息進行過濾,保留事實,摒棄謬誤。然而,當我們在用真實性標準篩選信息的時候,我們是否還應當參考信息的有益性?比如說個人的想法,想法的真實客觀固然重要,但有時候,一個錯誤但有益的想法會比一個真實的想法更加重要。
聰明VS努力
一句話能十分顯著影響成年人的行為,對于青少年,其作用更是舉足輕重的。在另一個實驗中,心理學家們發(fā)現(xiàn),一句簡單的贊揚,說得好會提升孩子的自信,說得不好則會適得其反。1998年,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家克勞迪婭·穆勒做過一項著名的實驗。實驗中,參與者由128位10歲和11歲的孩子組成,這些孩子將要完成一系列的數(shù)學題。
在完成第一組簡單的習題后,研究者給每位孩子一句贊揚語。一些孩子受到的贊揚是智力層面的,比如“你做得真好,你很聰明”;另一些則是努力層面的,比如“你做得真好,你一定很努力?!?接著,研究者讓孩子們嘗試做一組更難的題目,這時,受到不同贊揚的孩子們產(chǎn)生了截然不同的表現(xiàn)。
曾被稱贊努力的孩子們非常愿意嘗試用新方法解題,他們更加努力,失敗的時候,他們會認為是自己不夠努力,而不是不聰明。而之前被稱贊聰明的孩子們則非常害怕失敗,他們傾向于選擇自己已經(jīng)掌握的題目,當問題變難的時候,他們更容易缺乏耐心。也就是說,夸孩子“你很聰明”的結果是孩子的焦慮水平上升了,而自尊心、動機和表現(xiàn)都下降了。
另外,當研究者讓孩子們寫下這次經(jīng)歷時,一些被稱贊聰明的孩子出現(xiàn)了撒謊行為,他們夸大了自己的分數(shù)。孩子們的這一切差異,都是源于那一句贊揚話語的不同。因此,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當老師表揚學生時,往往會說“你很努力”,而不是“你很聰明”。
幫手VS幫助
心理學家們還發(fā)現(xiàn),大人們?nèi)粝胱屪约旱暮⒆赢a(chǎn)生更多的利他行為,對孩子說的那“一句話”也大有講究,一句“做一個幫手(helper)”比起用動詞形式“幫助(helping)”效果要好得多。
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華盛頓大學以及斯坦福大學的幾位研究者對加利福利亞北部的一個幼兒園進行了調(diào)查,研究共找來了51個孩子,平均年齡為4歲7個月。這些兒童被隨機分配至三個組,三個組分別為名詞形式組、動詞形式組以及基線組。名詞形式組的孩子被指導為“做一個幫手”,動詞形式組的孩子被指導要“幫助”他人,基線組的孩子則沒有提及“幫助”或“幫手”。分別為三個組的兒童念完指導語后,研究者設計了一系列需要兒童幫助的情景。
結果發(fā)現(xiàn),“幫手”組兒童比“幫助”組兒童多了29%的幫助行為,而“幫助”組兒童與基線組兒童的表現(xiàn)幾本沒有什么差別。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不僅僅是成人,兒童在某種程度上也開始思考自己是什么樣的人。我們從孩提時代開始,便開始常常被教育要做一個好男孩或好女孩,那時我們已經(jīng)對于名詞形式所暗示的積極身份有了一定的敏感性,也希望建立一個良好的形象。當孩子被稱作“幫手”的時候,這樣就被賦予了一個身份,并且是一個積極的身份,“幫手”之于“幫助”的優(yōu)勢就在于此。
仍然是一句話之差,產(chǎn)生的影響卻大相徑庭?!傲佳砸痪淙瑦赫Z傷人六月寒”,有的時候,我們根本無法預料自己的一句話會對他人造成多大的影響。簡單的一句話,可能會激勵溫暖他人一生,也可能會變成一生都難以釋懷的不快記憶,所以,從現(xiàn)在開始,注意你的言辭,說話也是一門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