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掙脫管的枷鎖
青春事件
家長說:
我是一名男孩兒的家長,他今年上初一了,我感覺他到青春逆反期了,總是和我頂撞,弄得我在他面前小心翼翼的。孩子在這個階段真的比較難管,每到發(fā)生沖突、我控制不了他的時候,我就感覺自己有點兒黔驢技窮了。
孩子大了,打不得、罵不得,我說一句,他頂三句,嗓門兒比我還高八度。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把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滿腦子想的都是他的事。
我對他的好都快夠得上嘔心瀝血了,生怕他有什么閃失,可他一點都不領(lǐng)情。
青春期的孩子怎么這么難溝通啊!說不到兩句話就會沖突起來。
我常常有挫敗感,挫敗感和無力感糾結(jié)在一起,我覺得養(yǎng)孩子好難?。?/p>
孩子說:
我也不知道為什么,聽我媽說話就很煩,我不想聽見她說話。
她總是為一些小事來煩我,逼得我冒火、發(fā)脾氣。
我就是認為她說的話沒有道理,還要強制讓我執(zhí)行,不得不吵起來。
我覺得現(xiàn)在的家長都好煩??!只要她在你身邊,你的耳朵就甭想清靜,他們總有的說,還總說些無聊沒用的話。
其實每天在家在學校就那么點事,我都知道該做什么,不用老嘮叨個沒完。
在學校里是枯燥的學習,在家里是無盡的嘮叨,哪兒才是我心靈寧靜的港灣呢?
親子MSN
對孩子說:
也許媽媽完全冷落你、放棄一個月不理你,你才會感覺到有個這樣的媽該是多幸福的事。
我相信,媽媽的做法中肯定有需要批判的地方,那就批嘛,只是人家是長輩,我們必須采取合適的方法,比如可以在媽媽的意見里加入自己的意見,或者可以換個時間專門聊,不在氣頭上火上澆油,等等。
解決問題可以采取三種方式:一是建設(shè)性的方式;二是破壞性的方式;三是不解決擱置在那里。當然第一種是最積極的方式。吵架、頂嘴肯定是破壞性的解決方式,與雙方都無益,肯定不是最智慧的解決方式,你說呢?
也許老媽有很頑固的地方,而又是你很不愿意接受的,可以跟媽媽談條件,或者征得老爸的支持。
對家長說:
是什么逼得孩子已經(jīng)不顧及對長輩的尊敬而要經(jīng)常頂嘴發(fā)脾氣?是什么影響到了做父母的威望?靜思一下。
如果你的某個一貫做法讓孩子無法接受,就要重新思考該怎么做,要懂得改變,而不要墨守成規(guī)。
一些小兒科的事情別一遍一遍地的說,孩子聽起來是很沒意思,那這些事情就讓孩子自己作決定嘛。比如明天要穿什么衣服,睡覺前就自己準備好就行了,媽媽可以不參與,或參與了,也只是提意見的方式,他自己作決定就行了。
他正在學習著如何最大限度地自己做決定,因為他認為自己長大了,可以自己決定自己的事,媽媽就要給孩子一些機會,并最大限度地幫他作決定,而不是一直搶占決定權(quán)。
媽媽的職責不僅僅是給予物質(zhì)層面的照顧,幫助孩子學會解決自己的問題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只想著“控制”他,他一定會逆反、會頂嘴,然后媽媽的控制就要更上一層樓,于是孩子也不示弱,變本加厲地更加逆反,兩個人都在升級,親子關(guān)系就會出問題了。
其實,媽媽如果管的少了,孩子就會對自己多管一些。他不想過分依靠你,可你又死死不肯放手。放手吧!放手,孩子才會長大!
張勤分享
有很多青春期的孩子覺得學校的學習生活是枯燥的,而家里的生活是無聊乏味的,看不慣的事情有很多。這個時期的孩子喜歡關(guān)注一些悲觀的、不合理的、讓他可以批判的事情,父母要善于創(chuàng)造積極的生活氛圍,同時和孩子一起批判那些值得批判的事情,并適時地引導用積極的心態(tài)和善良的角度去看問題,不必用批判的眼光看所有的事物。
好煩,別提學習
青春事件
家長說:
兒子讀初一了,學習成績一直處于中下等水平。老師說,這孩子頭腦靈活,反應(yīng)也很快,就是上課東張西望、心不在焉。我也發(fā)現(xiàn)他做作業(yè)時,坐不了幾分鐘,思想就不集中了,一會兒跑到窗戶口往外看看,一會兒擺弄擺弄玩具,要么就溜出來看看電視,有大人在旁邊盯著他會好一點兒,可哪有那么多時間盯著他呀,有時候需要哄著他才把作業(yè)寫完的。真不知道該怎么辦好……
有時候,跟其他家長聊起來,人家的孩子晚上寫作業(yè)能坐的住,一晚上就出來一兩次,我好羨慕?。?/p>
我不知道他為什么會這樣,就是坐不住,干什么事都不會堅持太久。
我沒有那么多的時間盯著他寫作業(yè),再說,這么大了,老盯著也不是回事啊。
總覺得他好像長大了又好像沒長大,跟他說道理,表面好像是聽進去了,但實際上又沒有什么改進。
孩子說:
別提學習好嗎?好煩呀!學習是最沒意思的事情。
剛開始我也是好好聽老師講課的,可是一不小心就離開老師,自己去一邊胡思亂想了,等我再回過頭找老師時又聽不懂他在講什么了。
學習里面又沒有什么樂趣,干嘛要學習?。烤瓦@樣吧!可是不學又不行,在學校老師盯著,在家里老媽盯著。
雖然我媽媽盯著,我會寫快點,可那也是沒辦法的事,要不趕快寫,她會嘮叨個沒完。
親子MSN
對孩子說:
老師說“這孩子頭腦靈活,反應(yīng)也很快”,這樣的評價應(yīng)該是給聰明孩子的。我相信你是個聰明的孩子。
書本里面有很多很有意思、很有趣的事情,可惜聰明的你還沒發(fā)現(xiàn),趕快抓緊去發(fā)現(xiàn)吧,每一門功課里都有,它會讓你靈動起來。
如果不想聽媽媽嘮叨,就干脆自己的事情自己來,看她還有什么可嘮叨的。
寫作業(yè),完全是你個人的事情,跟爸爸媽媽沒關(guān)系,這是任務(wù),這是你的工作,這個過程不是輕松的、愉悅的,要拿出點勁頭來去漂亮地完成它,這也是成就感重要來源地,這是你的陣地,堅守自己的陣地,好男兒就從這里做起。
對家長說:
我看到的還是一個小男孩的樣子,他才上初一,也正是似大非大的年齡,而正是媽媽要為他變成大男孩做些什么的時候。
看得出來,孩子一方面還很依賴你,希望寫作業(yè)時你陪伴他,另一方面他又不愿意你坐在他身邊不停地“嘮叨”。
還是要陪伴他寫作業(yè),只是要有意識地逐漸減少陪伴的次數(shù),同時也減少“嘮叨”的次數(shù),讓孩子有個逐步適應(yīng)的過程,直至完全不陪伴。這應(yīng)該是在小學就做的工作,既然那時沒做,就從現(xiàn)在做起吧。
還是能看出孩子的幾分幼稚,其實幼稚并不可怕,也是他這個年齡具有的,我們最怕的是:孩子對什么都無所謂。
給他機會,讓他知道自己很重要,是不可或缺的人物。
給他一些責任、給他一些擔子,未來才有可能承受的起生命之重。
給他信任,讓他主動起來,相信自己是有力量的,是可以擔當?shù)摹?/p>
張勤分享
有的孩子到青春期年齡了,但看上去還很小。有些問題表面看起來是單純的學習問題,其實是一個孩子成熟度的問題。成熟的表現(xiàn)就是能更多地讓理智站出來說話,這也是需要環(huán)境歷練的。比如要讓他多經(jīng)歷一些事情,比如要經(jīng)常給一些擔子讓他挑一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讓他學會“操心”,尤其是自己分內(nèi)的事。有時候,大人們管的越多,孩子就越退縮,覺得太多的事不用我管,我沒必要操那個心,于是孩子會生出太多的“無所謂”,太多的“沒關(guān)系”,太多的 “不緊不慢”,因為他知道有大人在那兒頂著呢。
摘自張勤《愛我就請理解我》,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0年。
(編輯 李天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