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癥又稱抑郁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征,是心境障礙的主要類型。臨床可見心境低落與其處境不相稱,情緒的消沉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自卑抑郁,甚至悲觀厭世,可有自殺企圖或行為,甚至發(fā)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顯的焦慮和運動性激越;嚴重者可出現(xiàn)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
近年來,我國抑郁癥患者逐年增多,并有向青少年群體蔓延的趨勢。
據(jù)山東省的一項抽樣調(diào)查顯示,在山東省初中、高中階段學生中,只有6.35%的學生學習焦慮水平較低,表現(xiàn)出中等學習焦慮的學生占34.02%,高焦慮水平的高達59.63%。學習壓力過大是青少年心理抑郁的重要因素。
高三學生抑郁引悲劇
憂郁癥病患是自殺率高的一類族群。近年來,由于家長的過高期盼以及學業(yè)的壓力,憂郁癥病患的年齡呈越來越年輕的趨勢,甚至波及到小學生。
近日,溫州某高中一名高三學生的自殺事件引發(fā)全國關注。當時整個班級正在上課,男生突然從位置上站起直走到窗邊,直接跳出窗外。而他所在的教室位于教學樓的五樓,男生在被送往醫(yī)院急救的途中死亡。據(jù)了解,這名高三學生自殺前患有嚴重失眠、行為異常等表現(xiàn)。
高三正是人生中面臨巨大壓力的一個時期,青少年正面對即將到來的嚴酷考驗,家長不應僅僅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更應重視青少年的心理情緒變化,避免悲劇上演。尤其是家有青少年病患的家長,應更加留意,充分陪伴。憂郁癥病人很需要身邊人的包容、允許。當事人做的一些東西,即使是不對的,其身邊人也得允許他去做,然后跟他談、跟他溝通,肯定他,進而有效協(xié)助他。另外,病患本身也要做很多運動,才有望走出憂郁癥幽谷。
孩子兩大表象應警醒
憂郁癥的癥狀包括行動遲緩、睡眠障礙或睡太多、對有興趣的事失去興趣,做事提不起勁,不想工作、不想與人接觸,對人生有很多負面想法、失去信心、害怕等。在醫(yī)學上,以上癥狀只有數(shù)個同時出現(xiàn),連續(xù)兩周,才可判斷為憂郁癥。若發(fā)現(xiàn)孩子有以上癥狀,父母需帶孩子看醫(yī)生,并非只是致電輔導中心。而且,憂郁癥患者必須要吃藥,以緩解病情。
當孩子出現(xiàn)以下兩大表象時,家長應提高警惕:
1.突然說“我想開了”更要小心
一般人或內(nèi)向的青少年,長期郁郁寡歡,突然有一天,對著身旁的人說:“我想開了”,反而要小心他們走上絕路。
心理學家指出,這有兩個可能,一是真的想通了,其二則已做出輕生決定。意圖輕生者,可能都有一套計劃,向親人朋友交代各種東西的處理方式,即是一種征兆。想要結(jié)束自己生命的人,將會經(jīng)過害怕和考量階段,如果親人朋友或輔導人員此時介入,大有可能改變對方的決定。反之,一旦當事人做出決定,旁人以為他已走出低谷,想要再介入就有不小的難度。
2.“一定可以”,未必可以
青少年的心理變化大,讓人難以捉摸,因此父母需要將心比心,在與孩子溝通時,把自己當成是青少年人,嘗試理解他們的心態(tài)!許多父母都忽略了這個部分,忘了孩子需要的是無形的愛,并非物質(zhì)。因此,為人父母者應用心體會孩子的想法。
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往往會為孩子的前途設想周到,并且鼓勵他們一定可以做到,這對青少年來說,可能出現(xiàn)反效果。不要讓孩子當Super Boy或Super Girl,應讓他們專注在有興趣和有潛能的領域,而且父母需要讓孩子明白,勇敢和努力向前,不一定只有成功,也會有挫敗。不要對孩子說:“你一定可以的”,雖然這是一種鼓勵,但也是壓力,最重要是讓孩子知道能否承擔結(jié)果,并且告訴他可能會面對的情況。
幫助孩子走出憂郁癥的方法
13至21歲是人類的青春期,也是人格發(fā)展期,此時的青少年正在尋找個人的定位與價值。這時,他們?nèi)绻麩o法肯定自己,找不到生命意義,累積已久的負面情緒就會爆發(fā)出來。如果他們認為生存在世上不重要,可能就會輕視生命,用死解決問題。
若孩子不幸患上憂郁癥,父母切莫認為孩子患上精神病而恥于求助,父母必須開明地面對、處理與解決問題。
1.讓孩子多多參與課外活動
不擅于溝通或性格孤僻的青少年,輕生幾率比一般青少年高。因此,家有類似孩子,父母應該給予孩子更多鼓勵,并且盡量安排各種活動,讓他們學會和人互動。除了參與學?;顒樱詈霉膭詈⒆佣嘤H近大自然,或者參與生活營,也能使內(nèi)向青少年發(fā)現(xiàn)結(jié)交朋友的樂趣,調(diào)整思想和心態(tài)。更重要的是:親子應該緊密溝通,例如父母使用繪本說故事、討論報章上的一些話題,交流彼此的想法等。此舉是要引發(fā)孩子思考,以及幫助他們表達自己。
2.加強父母與孩子的溝通
青少年患抑郁癥的原因與家庭有一定關系,而父母與孩子的密切溝通,也將大大有利于孩子抑郁情緒的緩解。父母和孩子關系越親密,孩子遇上難題時,父母就會成為傾述對象,這將能幫助較為內(nèi)向的孩子,解決許多不如意的事。作為家長,應及早為孩子建立這個觀念:“即使全世界不要我,還有父母”。他們?yōu)榍啻浩跓?,不只是朋友知道,父母也可以和他們一起面對?/p>
3.讓孩子多在網(wǎng)上與人溝通
除了父母,朋友也是青少年抒發(fā)情緒必不可少的對象。
目前,年輕人喜愛在社交網(wǎng)站上互動,這也是輔導人員協(xié)助青少年的切入點,教育青少年對輕生警覺,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有輕生傾向的朋友,勸告他們向?qū)I(yè)輔導人員求助。青少年在網(wǎng)絡回應和鼓勵朋友,這種間接的互動,有時比面對面更有用。一般青少年面對師長和父母,心理上會有一定的壓力和沖擊,但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即使是內(nèi)向或不擅溝通的青少年,朋友在微博或QQ空間的留言,可能會改變他們的某些決定,包括輕生意圖。
青少年面對問題,原本是想“殺死”問題,結(jié)束痛苦,并不是想要結(jié)束生命。他們卻誤以為生命停止后,問題也就不見了。遇上不能解決的問題,青少年內(nèi)心充滿是痛苦和無助,他們需要向值得信任的人說出內(nèi)心感受。因此,試著引導他們表達內(nèi)心的想法,聆聽他們的心聲,以防止他們出現(xiàn)輕生念頭。
4.建議學校安排心理輔導老師
中學生和大學生不只要面對課業(yè)壓力,還要面對許多選擇和決定,使他們成為輕生風險群體,尤其是后者,輕生幾率高于前者。內(nèi)向和不擅結(jié)交朋友的學生,遇上難解之事,更加不易逃脫情緒漩渦,如果沒有可談心的朋友在身旁,又沒有其他渠道可以及時求助,可能就此走上輕生一途。因此,學校配備心理輔導室和心理輔導老師是極有必要的,如果發(fā)現(xiàn)學生的情緒不妥,應該及時讓輔導老師進行心理干預,引導學生走出抑郁陰影。
(編輯 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