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吸引學生,拿什么讓學生喜歡上我的課?”這是我踏上工作崗位后經常思索的問題。于是,我認真?zhèn)湔n、上課、批改作業(yè),雖懷有對教學的熱情,卻總有點力不從心的感覺。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我明白了聽課是我成長的階梯。
那是縣里組織的一次公開課活動,名為“同課異構,打造有效課堂”。我有幸聽了其中的《廣玉蘭》和《最大的麥穗》兩節(jié)課。當時,我就被別具一格的教學流程深深吸引了,不禁感慨,同樣一個課題竟然可以這樣精彩紛呈。課堂中,執(zhí)教者在學生實際的整體觀照下,以敏銳的語文課程眼光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大膽取舍和深度處理,有效整合了課文的閱讀價值和教學價值,內容集中,形式簡潔。反觀自己,其實就是一只井底之蛙,什么也不了解;就是一個被蒙住眼睛去上班的人,在黑暗里徘徊,什么也看不見。這次活動讓我豁然開朗,教師們的一節(jié)節(jié)課就如一雙雙神奇的手,打開了我的另一扇窗:課堂要從封閉走向開放,要突出學生,淡化自己。以后,聽別人的課成了我的一種習慣。在聽課與上課中,我琢磨、反思、模仿、嘗試。我希望通過自己的思索與實踐,尋找到適合學生的正確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和我總能看到窗外鮮活的、富有生機的世界。
一、導入引人入勝
魏書生老先生說:“好的導入語像磁鐵,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聚攏起來;好的導入語,又是思想的電光石火,能給學生以啟迪,催人奮進?!钡拇_,在一次公開課上,實驗小學的黃老師在上《最大的麥穗》一課時就設計了這樣的導入語:“此時此刻,你們知道老師最期待什么嗎?”一石激起千層浪,馬上就有學生說:“課堂上我要認真聽講?!薄拔乙朴谒伎肌!薄拔乙l(fā)現(xiàn)有價值的問題?!薄拔乙e極發(fā)言?!薄拔一卮饐栴}時聲音要響亮?!薄瓕W生們頓時有了強烈的學習欲望和學習興趣。這樣的導入語既俘獲了學生的心,也使學生的認識由模糊走向了清晰。
二、復習注重實效
黃老師先帶領學生重溫了上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但他的復習方法非常新穎。一般的教師大多是讓學生認讀詞語,其實,這種做法只檢查了“認”而忽略了“寫”。黃老師則出示了概括課文內容的三句話,當中出現(xiàn)了上節(jié)課的重點生字的拼音。他讓學生先讀句子,再看拼音,最后寫漢字,還要把每個漢字寫規(guī)范。這個練習不僅考查了學生對上節(jié)課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還將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融入其中,真是一箭雙雕。黃老師的檢查方法也是非常實在、有效的。黃老師利用實物投影儀將兩張作業(yè)紙展示出來,同學生一起批改,哪個字寫得不規(guī)范就友善地提醒學生;哪個字寫錯了就耐心地幫學生糾正,最后給學生打上“星”。剩下的作業(yè)則讓學生互相批改。一個個閃閃發(fā)光的“星星”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發(fā)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復習使學生的認識由實效走向了幸福。
三、細節(jié)演繹精彩
文本是由一個個細節(jié)組成的?!案Q一斑而知全豹”,細節(jié)往往是解讀文本的突破口。細節(jié)可能就是一個看似平常但意義深刻的詞語,可能就是一句樸實無華但意蘊深厚的句子,可能就是一個普普通通但意猶未盡的標點符號……教師要對文本進行深入地研究,發(fā)現(xiàn)細節(jié),把握細節(jié),對細節(jié)作精湛而又深入淺出的點撥,使學生能洞察玄奧。
《最大的麥穗》里有這樣一句話:“這塊麥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們未必能碰見它;即使碰見了,也未必能做出準確的判斷。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們剛剛摘下的?!边@段話中有兩個“最大的”,它們包含了蘇格拉底對弟子的諄諄教誨。黃老師在處理兩個“最大的”含義時,就問了一句:“‘一穗是最大的’‘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學生立即深思起來。教師又說:“這兩個‘最大的’是在什么語言環(huán)境下說的?”引導學生感悟語境。學生立刻恍然大悟:第一個“最大的”是指麥地里確實存在著一粒最大的麥穗;第二個“最大的”指的是弟子們在麥地里見到的,是握在手里的那棵麥穗。這樣學生在明白兩個“最大的”含義后,在下文理解“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這句話中所蘊涵的人生哲理時就能釋然而悟了。把握細節(jié)使學生的認識由單一走向了多元。
四、評價客觀精準
課堂上,教師清新、活潑、感染力極強的語言也會給課堂注入清風活水。尤其是教師充滿人文關懷的評價語言,猶如寒冷的冬天飄然降臨的春風,讓人心中不由得涌起陣陣暖意。有位教師在課堂上經常說一句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就對學生的不同解讀給予了最客觀、恰當?shù)脑u價。用發(fā)展的眼光來賞識學生的點滴進步,讓學生在心理上自然地給自己一個暗示,認為教師在關注自己,這樣學生就會以更大的熱情和更積極的態(tài)度投入到課堂當中,從而正確認識自己,逐步改進和完善自己的學習進程,使學生的認識由自信走向成功。
抽40分鐘,去聽聽課,你就會發(fā)現(xiàn)40分鐘的奧妙真的很多。它既為學生獲得智慧提供了平臺,又為學生獲得成長提供了沃土。教師在課堂上既要有一種“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氣魄,又要把學生視為點燃的火炬,待開發(fā)的礦藏,人生旅途中需要“加油”的跋涉者,像蘇格拉底一樣,對學生善施教化,讓學生的認識在充滿挑戰(zhàn)的“麥地”中落地生根,恣意生長。
(責編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