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學評論中,常常會有這樣的評價:文章寫得張弛有度。這是指作者對文章的情節(jié)內(nèi)容駕馭熟練,收放自如,使文章節(jié)奏恰當,顯得不拖沓。其實,這也是我們語文課堂應該追求的境界。前段時間,我聽了幾位特級教師的課。課上,特級教師對教材的解讀、對學生的引導、對問題的設(shè)計、對節(jié)奏的把握,如弓之開合,不平淡不夸張,恰到好處。這樣的火候是值得我們靜下心來細細咀嚼的。
一、對文本的深度解讀和建構(gòu)——使課堂富有文化的張力
文本的解讀和建構(gòu),不僅僅是指教師潛心審視和領(lǐng)悟文本的內(nèi)在意義,進行教學內(nèi)容的設(shè)計和意義的預設(shè),更指在課堂這一個特定的教學情境中,教師帶領(lǐng)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感知、品讀和推敲,讓學生與同伴、文本或作者以及自我的多維度的對話、碰撞和交流的過程。
武鳳霞老師在教學《我和祖父的園子》時,沒有按部就班地教學這篇課文,而是以作家茅盾評價蕭紅《呼蘭河傳》的一句話“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景畫,一串凄婉的歌謠”為線索,安排教學環(huán)節(jié)。這樣的設(shè)計非常巧妙。首先,“敘事詩”環(huán)節(jié)簡潔地讓學生找找課文中作者寫了哪幾件事,用提煉的方法代替冗長的讀和講,因為這部分對學生而言并沒有難度。接著,是欣賞“風景畫”。這部分武老師讓學生給找到的畫面擬題目。這讓學生先學會感知和品讀畫面。最后,是文章的難點,即這個園子在蕭紅心目中的位置和對她的深遠影響。武老師設(shè)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在這個園子中,我們感受到的是一首快樂的、自由的、開心的歌。而作家茅盾為什么說這是一首凄婉的歌呢?”這個強烈的對比一下子讓學生談起了蕭紅坎坷的一生。他們更能明白童年那份自由自在的珍貴,明白那個園子不僅僅在蕭紅的記憶里,更深深地烙在了她的心田上。這樣的設(shè)計和處理,把對這篇文章整體內(nèi)容的感知、語言文字的品味以及思想情感的體會都恰當?shù)厝诤显诹艘黄穑炔环爆嵱植蛔鲎?,妙不可言?/p>
二、對學生思維的串聯(lián)和反芻——讓課堂充滿自由的張力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工作的中心在很大程度上應該是傾聽,而串聯(lián)孩子們的知識應該是教學的核心。王文麗老師就懂得這樣做。在教學《輕叩詩歌的大門》組詩中的《月之故鄉(xiāng)》這首小詩時,她這樣設(shè)疑:“還有兩句詩是這樣的——‘低頭看水里,抬頭看天上。’你想把它們放在哪個位置?”妙就妙在“你想放在哪”,而不是問“應該放在哪”。于是學生開始興奮地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在交流之后,王老師都要求學生把自己重新編排的這首小詩再深情地誦讀一遍。這時,在完整的誦讀過程中,有的孩子自然地發(fā)現(xiàn)自己編排的問題;當然也有孩子堅持自己的意見,與老師和同學碰撞出思維的火花。事實上,這兩句詩放在好幾個位置都是通順且合理的。接著,王老師又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你想給這首小詩起一個怎樣的名字?”這引起了學生非常積極的討論和交流。有的學生說:“月亮和故鄉(xiāng)?!蓖閭儎t反對說缺少詩意;有的學生說:“月之情。”其他孩子則反對說這樣忽略了“故鄉(xiāng)”;有的學生說:“看月思鄉(xiāng)?!庇械膶W生說:“望月思鄉(xiāng)?!边@時王老師讓學生比較“看”和“望”,看看哪個更恰當。經(jīng)過探討,一個學生說:“‘望’字更能表達對故鄉(xiāng)的濃濃的思念之情,而且還有期待的意思?!贝蠹叶己苷J同。在這各抒己見、探究辨析的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把學生的思維進行串聯(lián)和反芻,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入認識和有效建構(gòu)。
三、對問題的分享和探究——促課堂蘊含智慧的張力
從語文教學來看,探究性學習要求學生在研讀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發(fā)掘語言文字蘊含的美、蘊含的情,從而培養(yǎng)他們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張學青老師的課堂就能給我們這樣的啟發(fā)。在教學《三棵銀杏樹》這一課時,她很有意識地設(shè)計了層層遞進式的探究性學習的環(huán)節(jié)。在讓學生初步感知了課文內(nèi)容之后,她拋出這樣一個問題:“那關(guān)鍵在于夏季。究竟有沒有寫呢?”這就需要孩子們沉下心來好好地閱讀文本、走進文本。當然,孩子們都是很會讀書的,他們很快能從“廣大的綠蔭”“樹蔭下停泊”這些細節(jié)之處感悟這就是在描寫夏天的場景。但張老師并不滿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讓學生思考這樣的問題:“寫四季,我們一般都按春夏秋冬的順序來寫,而文章的順序卻是冬、春、夏、秋,然后再回到冬。作者為何要做這樣安排呢?”一陣沉默之后,有個學生說:“因為像小牛奶頭一樣的小粒在冬天赤裸的枝干上已經(jīng)有了,這其實是葉子的萌芽,所以就從冬天開始寫起?!蹦苡羞@樣的理解,其實已經(jīng)很不錯了。但是,我們孩子的潛能總是無限的。在教師機智的引導下,他們的回答越來越精彩——有的說:“從冬天的敗落寫到春和夏,比較漂亮而且能給人予希望?!庇械恼f:“從冬天開始再到冬天結(jié)束,我感受到了銀杏樹的生生不息。”有的說:“因為文章還有一條線索,是枝、葉、花、果。要寫枝肯定是冬天裸露的時候?qū)懫?,這時的特點是最明顯的?!蹦憧?,孩子們總能帶給我們驚喜。在這樣智慧迸發(fā)的瞬間,孩子們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篇好的文章要有清晰的思路。就這個環(huán)節(jié)而言,學生不僅在細節(jié)上感悟了文字,而且從大局把握了謀篇布局的特點。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