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其實有個更恰當?shù)钠小段业氖浝掀拧贰?/p>
一個老頭二十年未見老伴,老伴患病不相認了,老頭費心好多年,不見老伴好轉(zhuǎn),結(jié)果終此一生。不能說不感動,只是這感動太過寡淡、刻意。陳道明和鞏俐兩位主演,用他們驚心動魄的演技,撐起了一個陳腔濫調(diào)的故事。年代背景完全可以虛化掉,于影片戲劇內(nèi)核毫發(fā)無損。
失憶這種早被玩濫的梗,成了《歸來》的脊柱,于是我們看到了一部老年版的韓劇。張藝謀用一種最為經(jīng)濟的方式改編了嚴歌苓的小說,也發(fā)現(xiàn)了一種活用歷史的新竅門—“文革”兩個字挑逗了萬千觀眾,同時也是一個什么都可以諱莫如深的擋箭牌。
全片除去開頭女兒丹丹為跳吳清華(《紅色娘子軍》女主角)而大義滅親,還有點反右運動泯滅人性的樣子,整個電影從半小時往后,就是包外殼以“文革時期復(fù)古風(fēng)格”設(shè)計的、揩拭眼淚的餐巾紙。
即使是讀信這樣總算撕開一道歷史口子的情節(jié),也絲毫不交代任何時代背景或陸焉識勞改時的悲涼際遇,反而是談?wù)勀格R產(chǎn)馬駒這樣陽春白雪的內(nèi)容。一味地糾纏于認識與不認識,用對現(xiàn)代生活的關(guān)心把影片偷梁換柱,沒有傾訴,沒有人倫悲劇的根源探究。
《歸來》本是個好題材,陸焉識有可比于《肖申克的救贖》的越獄之行,可比于《荊棘鳥》的隔代矛盾;馮婉瑜也有可比于《柳暗花明》的失憶痛苦;整個電影還站在了“文革”這種輕輕觸碰就讓人虎軀一震的話題禁忌上。
這其中的任何一部分,都能讓故事活起來。但張藝謀玩不來這套,很多人說張藝謀這次冷靜克制,但其實他只是回避了哭天搶地的表現(xiàn)方式,而在戲劇處理上,毫不含糊地堆積一個又一個淚點。
用一個女人無處安放的癡情和一個男人隔窗喊話的無奈感,一次次蹂躪觀眾的小心臟。這是一部試圖用眼淚贏得一切的電影,即便談不上多廉價,也和高級沾不上邊。
如果說感動是種氧氣,那坐在《歸來》的放映廳里有種氧氣濃度過高的醉氧感。也怪不得影片最后的評論會兩極分化,而且這種分化以一種非常詭異的方式進行。
它不單是在歷史片擁躉和韓劇粉絲間分化,它是在前者中用腦補能力進行分化;而在后者中,以“醉氧”程度進行分化。最后,喜歡這部電影的人發(fā)現(xiàn),你喜歡它的原因和怎么和我大相徑庭;討厭這部電影的人也會覺得,怎么你批評它完全沒有批評到我的點上?
面對對影片歷史鋪陳不足的質(zhì)疑,張藝謀回應(yīng):“你們看他在逃亡途中貪婪地吃一只生紅薯,就全明白了,一切都在不言中?!庇霸u人周黎明也高姿態(tài)地說:“該片是陳年佳釀,但不是一口把你灌醉。批評說它太平淡,那是因為,你看到的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其余的部分要靠心去體會?!?/p>
張藝謀和周黎明其實都很好地回答了關(guān)于“看不到”和“看不進”的問題,那就是你看到的電影其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看不進說明你的水平有待提高。
看《歸來》,導(dǎo)演可以說自己欲言又止很委屈,觀眾將近兩個小時翻來覆去看一個親人見面不相識的故事也很委屈,最后雙方理解萬歲,其樂融融地把憤懣傾瀉在管理單位上,把腦補的任務(wù)留給自己。很多知識分子都在腦補的過程,享受到了近來難得的愉悅的觀影體驗。真是無腦補,不歸來啊。
不喜歡這部電影的人,是不是只能說,張大師的歸來風(fēng)情,你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