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將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整合起來,可以有效優(yōu)化數學課堂結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此外,通過將信息技術引入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來,還可以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的知識、能力得到有效增長。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功能,為數學高效課堂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那么,如何在小學數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打造高效課堂呢,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經驗,分析了以下幾點: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chuàng)設生動具體的問題情境,對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教學效果具有重要意義。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好奇心比較強,又喜歡玩、喜歡動,根據這一特點,教師可以借助于多媒體聲畫結合、聲像并茂的優(yōu)勢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想要學習的心理需求,從而提高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比較大的數字的時候,教師可以將生活中大數字制成動畫,以動畫的形式來呈現,學生可以將繁雜的大數字與生活中富有生機活力的畫面結合起來,頓時營造了一種和諧的學習氣氛,學生更容易接受。同時,教師應該在動畫中體現問題,如畫面中的鳥兒飛出飛進數量的計算等。這激發(fā)了學生動腦思考,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我們還可以舉一個例子,在學習三角形穩(wěn)定性的時候,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現生活中的自行車結構、起重機結構、三角形吊臂、屋頂結構等等三角形運用實例,讓學生在圖片中找出三角形,并思考為什么這些結構要做成三角形,在思考之后,學生對于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也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二、多媒體直觀演示,彰顯教學重點、難點
小學數學教學中有很多重點、難點,為了能讓學生對重點、難點進行化解和突破,可以充分發(fā)揮多媒體技術形象化和直觀化的特征,讓豐富的信息、復雜的關系變得清晰化和直觀化,從而讓學生更容易理解課堂教學知識。一直以來,具有較強思維性的數學學科讓很多小學生望而生畏,因此產生了厭學心理。在新課程標準下,多媒體技術逐漸走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為消除小學生的厭學心理,突破教學重點難點產生了強大的推動作用,小學數學教師應該積極發(fā)揮這一作用。例如,在學習鐘表知識的時候,傳統(tǒng)的教學時,學生在教師的講解中很難正確分清24:00,12:00和0.00這幾個時間點,這時可以讓多媒體動畫來實現這一教學難點,讓動態(tài)的時鐘表和生活作息結合起來,學生更容易地學習這一知識點。當然,在時鐘表的學習過程中,運用動畫創(chuàng)設情境,可以讓時鐘和分鐘進行自我介紹,在動畫中表現幾個不同的時間點,然后讓學生思考是怎么得到這一時間點的,通過對比分析,學生可以得出一些利用時鐘表看時間的規(guī)律了,這就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三、利用動靜結合,完成數學學習任務
對于小學生來說,有很多比較抽象、枯燥的知識學生很難理解,文字和圖像的直觀展示也很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這時可以運用多媒體與實踐活動動靜結合的特點,讓學生在動靜結合中濾清學習任務和思路,進而完成學習任務。例如,在學習角的知識時,為了讓學生清楚地理解“角的大小與長短無關”這一知識點,先在多媒體上展示兩組角的圖片,一組是長短一樣、角度不一樣,另一組是長短不一樣、角度一樣,讓學生判斷這兩組角的大小是否一樣,當學生判斷錯誤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將這兩組角打印出來,讓學生在實踐中觀察,在觀察中動腦,并通過觀察角的形狀、特征等,再進行拼角、做角、折角、比角、畫角等一系列實踐活動,讓學生對角的大小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強化這一教學難點記憶。再如,在做“米、分米、厘米的認識”課堂作業(yè)的時候,教師可以先介紹用尺子測量的方法,并顯示一些正確或者錯誤的測量方法讓學生進行判斷,最后再指導學生實際測量,通過這樣的多媒體展示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提高了。從此可以看出,現代的信息技術與實踐活動的有機結合,對于幫助學生了解數學知識規(guī)律,掌握教學知識難點,科學構建數學知識結構,提高實際操作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將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結合起來,還可以從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開展課堂游戲、豐富課堂信息、拓展學生潛能等出發(fā),讓學生的課堂活動變得豐富多彩,拓展學生的思維,實現快樂學習的目的。
作者簡介:李興山(1963—),男,甘肅省山丹縣位奇中心小學,小學高級。研究方向: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