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材一般都具有典范性,題材多樣,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這是學生英語學習的基礎;只有扎扎實實地學好用好教材,在掌握教材知識的基礎上再進行有效拓展延伸,積累、感悟、思考并融會貫通,才能整體提高學生的英語素養(yǎng)。因此,我在平時的教學中,總是緊扣教材,以本為本。充分利用教材上的資源,指導學生正確使用英語教材,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本人覺得這點在教學中越來越重要。因此整理出來,和同行們共同探討。
一、引起學生對教材的注意
根據(jù)心理學特點,人們對新事物或變化中的事物容易引起注意,會對它特別感興趣。要使學生
充分利用教材就必須讓學生注意教材,對教材上的內容感興趣。教學中,我們利用教材上的熱點(敏感點)出現(xiàn)或變化,來刺激學生的神經元,讓學生引起注意。例如,5B Unit10 中的插圖,是一副十分美麗的圖畫,讓學生處身于大自然中,學生感到新鮮,容易一起注意。教師還可以利用圖中的小昆蟲來增加動感和趣味性。
二、激起學生對教材的興趣
根據(jù)心理學理論,我們知道任何發(fā)生變化的事物都會一起人們不同程度的注意,但注意是短暫的,無意的。要使學生對教材的無意注意轉向有意注意,必須在學生產生短暫無意注意的時候,激起對教材的興趣。如何使學生對教材產生興趣呢?
1. 應用舉例。在學生無意注意產生的同時,教師適時地一些學生特別感興趣的應用事例,喚起學生的求知和嘗試沖動。例如,高年級學生對香港警匪片中的“Yes, sir”“Yes, Madam”最熟悉。因此,在教學5B Unit6 A PE lesson時,教師可先說”Yes, Sir”來激起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尋求什么場合什么時候使用“Yes, sir.”。這時,他們就會自覺地從教材中去尋找。
2. 設置疑問。這是常用方法,可分為:
(1)課前設置疑問。就是在對話開始前,設置疑問,存下懸念。這種方法對話中有很多出,他們均位于每篇對話的開頭。
(2)借用單元題目,引發(fā)學生急于知道結果的強烈心情。例如,5B中10個單元就有8個可作為問題。如Unit4 An English Friend教師可設問:Whose friend is English? Is the English friend a boy or a girl?等等。同樣4B 中的Unit6 Lets go by taxi.和6B中的Unit 1 Who's younger?等。
三、指導學生利用教材上的內容
在學生對教材產生興趣,有一種使用教材尋求知識的沖動后,教師應根據(jù)教材特點進行指導,讓學生使用教材,用好教材。具體做法是:
1. 充分利用課中插圖。英語教材上的插圖很多,而且反映了本科的主要信息。因此,根據(jù)課中插圖所反映的情景,知道學生看明圖意,化解課文中的難點顯得尤為重要。學生的朗讀、理解、背誦均離不開插圖的提示。
2. 充分利用課后《補充習題》的內容。在《補充習題》上附著每課的練習題,它是用來讓學生鞏固知識、運用知識和檢查學習效果的。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些內容,可使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有明確目的,知道自己學習這課要達到什么程度,學習些什么內容。同時對預習、復習、理解課中內容及檢查自己的學習效果,都有很大的幫助。
3. 充分利用課文錄音。英語教材的另一個特點是每課均配有朗讀錄音帶。教師應指導學生充分利用教材及教材錄音,來訓練學生的語音語調。有了錄音帶學生能獨立地利用教材進行朗讀訓練,而且語音語調正確,語句感情色彩豐富。
4. 充分利用分單元詞匯表。英語教材后面有兩張詞匯表,其中一張是根據(jù)課本上單詞出現(xiàn)的先后順序排列的。因此,教師應指導學生充分利用詞匯表中詞匯按序排列的特點來閱讀和熟記課文。
四、指導學生歸納教材上的知識
學習的目的是運用。因此,知識點要經常性地分析與歸納。平時經常指導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要點、難點、疑點,并對這三點加以分析,歸納出有規(guī)律性的東西來,這樣才能到達舉一反三的效果,才能達到靈活運用知識的目的,才能起到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我平時常采用:
1. 順求法。根據(jù)教材中的編排體系進行歸納。即第一次遇到則做記號,第二次遇到抄錄比較,第三次遇到則尋求相同之處,第四次遇到則分析特點,第五次遇到則歸納總結。例如,5B Unit9 The English Club的English,England,Chinese,China等的教學。第一次出現(xiàn)是在3A Unit11 A boy and a girl中Im an English girl.和Im a Chinese boy.第二次出現(xiàn)是在3B Unit 1 My school bag 中的Whats this in English?和Whats that in English?教學中幫學生把上面幾句抄錄在一起,并作比較。第三次出現(xiàn)是在4A Unit4 I like…中的Whats this in English?和Whats that in English?第四次是在5B Unit 1 A new term中We have Chinese, English, Maths and Science.這里出現(xiàn)的Chinese 和English為科目名稱。第五次出現(xiàn)是在5B Unit3 Hobbies中,I like collecting Chinese stamps.到此,再進入到5B Unit 9 The English Club的學習,則歸納總結出國名、語言及國籍的形容詞。
2. 逆求法。當發(fā)現(xiàn)問題時,回憶以前學過知識中的相關內容,并匯總后分析總結。
3. 討論法。即當一位同學發(fā)現(xiàn)問題,則其他同學充分利用手種的教材,一起來尋找出現(xiàn)的知識點,一同分析歸納總結。
五、利用教材,引導學生創(chuàng)新地運用知識
教材上的內容會讀會背還不能說達到了教學的目的,教材僅是一個范例,積極引導學生利用教材上的內容,開拓創(chuàng)新,最終達到脫離教材進入實際應用,才是教學的真正目的。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常采用下列方法來使學生逐步擺脫教材。
1. 仿造法:即根據(jù)教材上的句子、對話或課文,學生進行替換練習或根據(jù)自己實際情況來仿造對話課文。平時我們常采用替換練習來訓練學生對句子結構的熟練,使學生適應不同情況下的句子內涵。也可采用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模仿教材上的對話來進行pairwork等形式,訓練學生的實際交際能力。例如,4A Unit6 Whose gloves? 學生可根據(jù)課堂中的實際情況相互模仿練習。
還可采用根據(jù)學生自己的實際情況,模仿教材上的課文,寫短文的方法來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
2. 特例法:借用課文中的某張插圖,進行看圖說話;借用課中出現(xiàn)的短語,進行供材寫作;借用課中或課后的詞匯,用所給的詞匯寫一段話。例如,6B Unit 7 A letter to a penfriend F部分的插圖和提示信息,依照本單元E部分的課文進行看圖說話等。
3. 創(chuàng)意法:即把所學對話或課文中的場景、內容、人物、體裁等的某些方面進行改變,讓學生創(chuàng)出新的對話或短文來。例如,對照5B Unit8 At the weekends,創(chuàng)出介紹自己的周末活動或創(chuàng)出了解朋友的周末活動的對話。
總之,英語教學中在不斷吸引學生對英語感興趣的基礎上,在不斷提高學生閱讀量的同時,教師用好教材,選好課外讀物,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片極濃厚的英語天地,任他們遨游,教會學生從學會到會學,使他們的英語能力在不知不覺、潛移默化中得到培養(yǎng)和提高。
作者簡介:戴敏華,江蘇省常熟市世茂實驗小學,小學高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