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剛
高中政治經濟生活的學習過程中,由相關經濟理論所引申出來的計算題是學生們普遍反映難度較大的一類題。這類題目設置的依據(jù)是教學標準中對學生調動和運用知識這方面能力的要求。基本上每年的高考中都必然會有一道計算題出現(xiàn)。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很多學生對于計算題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掌握得十分不理想,面對計算題束手無策。不僅學生在這方面問題頗多,而且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覺得這類題的教學很困難,大多有有勁兒使不出的感覺。
事實上,經濟學計算題的解答并不需要過多的定理及推論過程,只需要具備初中的代數(shù)基礎知識和一部分生活常識即可。解答經濟學的計算題,其實無需用高中數(shù)學的思維方式進行,否則會走入簡單問題復雜化的認識誤區(qū)。在實踐中,很多學生包括一部分教師,就是在解題時沒有注意到這一點,才將原本很容易解答的問題演化成了神秘而不可琢磨的思維難點。因此,在對待計算題時,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必須首先樹立一個觀點:只要讀懂題意,理清思路,運用一些初中基本的代數(shù)常識,計算題是非常容易解決的!下面,就目前在高考中出現(xiàn)過的幾種典型題型結合實例進行分析并對解題思路作一定說明。
一、商品價值量變化情況的計算
教材中關于商品價值量最容易出計算題的地方,就是考查商品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的反比關系。在這個問題上,學生最容易犯錯誤的地方,就是將“反比”錯誤地理解為做“做減法”。針對這一現(xiàn)象,教師可以遵循以下思路進行教學:
1.教師必須向學生反復強調所謂的正比和反比,只能理解為乘除關系,而絕對不能理解為加減關系,這是正確解答這類題目的基本前提和核心思想。
2.向學生表述清楚,所謂增加百分之幾,就是在原數(shù)基礎上乘以百分之一百幾。例如,所謂勞動生產率提高20%,就是指在其原有基礎上乘以120%。這一點只要是具備初中代數(shù)基礎的學生都應該能理解接受。
3.再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所謂成反比,簡單理解就是在一個數(shù)值乘以一個變量的同時,與其成反比的相關數(shù)值應同時除以這一變量。例如,a與b成反比,則是當a乘以120%時,b應同時應除以120%。這一點雖然是常識性問題,但恰恰是很多學生思維誤區(qū)所在,也是造成這類題目難以解答的關鍵原因。當這一步完成時,解題的主體部分實際上也就完成了。
以下題為例,對以上解題思路進行驗證:
(2009年全國卷二)2008年某國生產甲種商品100萬件,每
件商品價值量為6元。如果2009年該國生產甲種商品的勞動生產率提高20%,其他條件不變,則甲種商品的價值總量與單位商品的價值量分別為( )
A.720萬元,6元 B.720萬元,5元
C.600萬元,5元 D.600萬元,6元
解析:商品價值量與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勞動時間成反比。生產甲種商品的生活勞動生產率提高20%的表述換一種理解,就是在原有基礎上乘以120%。與之成反比的單位商品價值量,就應該除以120%。即6元÷120%=5元。再考慮到產品產量的變化情況,本題答案應該選擇C選項。
二、因貨幣流通情況所造成的物價變化類型題目的計算
對此類題目學生遇到的一個問題便是很多讀不懂題意,對題目所表達的很多關鍵詞,如:升值貶值、通貨膨脹率、通貨緊縮率、貨幣價值等的基本意思把握不清,因此,很難將其與教材知識或生活經驗結合起來,進而理清答題思路。對此類題目的教學,教師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讓這些表述生活化、通俗化,以利于學生的理解把握。對于此類題目,教師可以考慮遵循以下思路進行教學:
1.向學生強調,所謂的貨幣升值或貶值,本質上講就是單位貨幣“購買力”的上升或下降。因此,當需要研究貨幣幣值變化時,應該用商品來描述貨幣而不是用貨幣來描述商品。
2.通過簡單實例,讓學生記住一個死觀點,即紙幣超發(fā)率,物價上漲率,通貨膨脹率這三個數(shù)值本質上是一回事,完全可以同義理解。
3.當需要對紙幣幣值變化后的物價狀況進行演算時,不要被生活經驗所造成的固有思維所束縛,對商品數(shù)量可以做分數(shù)化理解。關于這一點含義,本文將在隨后的實例中進行解釋。
以下題為例,對上述解題思路進行解讀:
(2008年全國卷1)假設2007年某國一單位M商品,其價值用該國貨幣表示為15元。如果2008年生產M商品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50%,且該國的貨幣價值下降(貶值)20%,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2008年一單位M商品的價值用貨幣表示為( )
A.12元 B.12.5元
C.18元 D.18.75元
本題第一步要先計算出如果貨幣不貶值,商品價格的變化情況。這一步比較簡單,很容易算出應該為10元。當貨幣貶值20%時,我們可以理解為,單位貨幣的購買力下降了20%,也即是單位貨幣能購買到的商品數(shù)量下降了20%。這時最重要的一個思路關節(jié)點便出現(xiàn)了。根據(jù)上文所提到的思路(3)的觀點,我們可以這樣思考:貨幣貶值前10元能購買到一件商品,貨幣貶值20%后,10元錢只能買到0.8件該商品。用算式表示即:10元=0.8件。將算式顛倒過來,那么一件商品的價格,通過簡單運算即可得出結論,為12.5元。
三、匯率變化題型的計算
匯率即兩種貨幣之間的兌換比例。由于立足點不同,在同一關系中,匯率可以有兩種表達方式。例如,在描述美元與人民幣的匯率關系時,如果站在美元匯率角度,可表述為1美元=5元人民幣;如果站在人民幣匯率角度,則可表述為100元人民幣=20美元。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對于哪種匯率用哪種表述方法理解很不到位,再加上匯率漲跌的信息后,不少學生便出現(xiàn)了思維混亂,不知從何下手的尷尬局面。對于這類題目的教學,教師也應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方式。既要讓學生死記部分內容作為知識儲備,也要學會靈活應對題目信息。此類題目的教學大致可遵循以下思路來進行。
1.先讓學生在觀念中明確這樣的信息:在表示哪種貨幣的匯率時,就將哪種貨幣放在兌換公式的左側,哪種貨幣匯率升值,就意味著該種貨幣“更值錢”。這樣學生在分析信息時就不會陷入思維誤區(qū)了。
2.在涉及匯率升值或貶值時,可將升值或貶值的那種貨幣想象成商品,將和這種貨幣兌換的過程想象成購買這種商品的行
為。而貶值和升值,就可以順理成章地想象成這種商品的漲價或跌價。
3.要特別向學生強調,兩種貨幣的升值貶值關系,只能用乘除法來表示,而決不能用加減表示。
以下題為例,對上述解題思路進行解讀:
2005年全國卷Ⅲ-25,小張曾在網上看中了標價為5歐元的一件小飾品,那時的匯率為1歐元=10元人民幣。一個月后,歐元升值了5%。此時,用人民幣購買這件飾品,小張要比一個月前
A.多支付人民幣0.5元 B.少支付人民幣0.5元
C.少支付人民幣2.5元 D.多支付人民幣2.5元
解析:解決本題的關鍵,就是要判斷出歐元升值所表達的含義。歐元升值,就意味著歐元更值錢。此時可以將歐元想象成商品,對于人民幣而言,其價格上漲了5%。所以一歐元的價格就變成了10.5元人民幣。再判斷出答案為D,就很方便了。
以下再提供一個實例,可供老師們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訓練時使用:
請問如果原本美元對人民幣匯率為1美元=8元人民幣,后來人民幣對美元升值25%,則意味著美元對人民幣貶值了多少?
解析:人民幣對美元升值25%,可以理解為在用美元購買人民幣這種商品的過程中,人民幣價格上漲了25%,即8元人民幣這種商品的價格上漲到了1.25美元,用算式表示為8元人民幣=
1美元漲到了8元人民幣=1.25美元。現(xiàn)在變換一下角度,將美元想象成商品,美元對人民幣貶值可理解為美元這種商品價格下跌了,要求降價的幅度。原先1美元的價格為人民幣8元,現(xiàn)在1美元的價格為人民幣6.4元。由8元下降到了6.4元,美元這種商品跌價了20%,結論便出來了。
四、個人所得稅的計算
個人所得稅實行超額累進制稅率。學生在做這類題目時,最難以理解的地方就是對累進制的計算方法認識不清,把某個階段部分的稅率當成了整個應繳納部分的稅率。本文在此提供一種對教師和學生而言都非常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方法,對這類題目的計算非常有效。
將去除起征額后的應稅部分用一根縱軸表現(xiàn)出來,在這條軸上將幾個累進節(jié)點標注下來。然后根據(jù)這條縱軸表現(xiàn)出來的情形,對每一個階段所應繳納的個稅額,依據(jù)對應的稅率(稅率一般在題設中會明確告知)分別進行計算,最后將結果相加即可。以下題為例:
我國現(xiàn)行稅法規(guī)定,工資薪金收入的個人收入所得稅“起征點”為3500元,應納稅所得額中,不超過1500元(含)的部分,稅率為3%;超過1500元至4500元(含)的部分,稅率為10%;超過4500元至9000元(含)的部分,稅率為20%。某人月工資為12000元,則每月應納的個人收入所得稅為多少?
解析:在輕松算得應納稅額為8500元后,可借助以下圖形來完成個稅計算:
■
上圖的優(yōu)點就在于,讓學生對于“……的部分”這樣的關鍵提法能準確、迅速而直觀地進行認知,并且能夠為隨后的計算提供極大的便利。這一方法在教學中被證明是幫助學生理解個人所得稅計算方法的最有效的途徑。
當然,以上內容只是對目前在高考中出現(xiàn)的典型例題的解讀和反思,而這兩年以來,高考出題方式也在不斷創(chuàng)新,之后的高考中出現(xiàn)新的形式的計算題的可能性是存在的。這要求教師必須根據(jù)變化的情況,不斷探究,更新方法。不過,不論出題方式如何變化,理清思路,化繁就簡,分步進行,應該是解決這類題目永遠應遵循的原則。
(作者單位 武漢市黃陂區(qū)第六中學)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