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唐朝時期有大唐樂國和大唐詩國之稱,詩樂同時發(fā)展至歷史的頂峰階段,詩樂本就是同根同源,唐詩無論從描繪的景色人物事件,詩文格式、還是韻律等方面均體現(xiàn)其音樂之美。
關(guān)鍵詞:同源;音樂表現(xiàn);音樂性
一、詩樂本同源
我國著名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收集詩歌總集三百余首,包含修辭手法“賦”“比”“興”每一首詩都有其唱法,但是古代時候記錄方法不夠嚴謹,大多的曲譜已經(jīng)丟失,所留下的只是文字內(nèi)容供我們欣賞與品味。
“六藝”是我國古典教育所倡導(dǎo)的,即禮、樂、射、御、書、數(shù)。在這六者中,我們姑且不說樂是排在第幾位,但是“樂”在此所指為:音樂、詩歌,可見,詩與音本為同宗同源。
二、唐朝的詩與樂
(一)大唐詩國
唐朝素有“詩國”之稱,其有如此高的成就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首先,李唐的統(tǒng)一使得各個分裂的名族得以結(jié)合,交流更加密切。
再次,唐朝的政治清明,百姓無憂無慮,經(jīng)濟進一步平穩(wěn)上升發(fā),讓更多的人得以將個人的思維重心從如何生存轉(zhuǎn)移到了如何生活,把個人的精力轉(zhuǎn)移到文學創(chuàng)作和音樂創(chuàng)作上來。
唐詩可分為古體詩和新體詩,自唐代起對詩的平仄、對仗、押韻等均有嚴格的要求,并有平仄譜的出現(xiàn),詩人多以譜作詩,雖然有一定的限制,但并未束縛詩歌的美相反,使得詩歌更具有節(jié)奏美、韻律美、音樂美。
(二)大唐樂國
同樣的,唐朝的經(jīng)濟繁榮帶動了唐朝的音樂藝術(shù),每每提到唐朝時候,腦海里總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音樂是唐朝永恒的主題。唐玄宗李隆基的《霓裳羽衣曲》就是典型的代表。音樂在唐朝可謂是從宮廷到百姓人人喜之,宮廷內(nèi)設(shè)有教坊的機構(gòu),其功能類似于梨園,用來排演歌舞、百戲。
(三)唐詩入樂,樂入唐詩
唐詩入樂有著其歷史基礎(chǔ),也成長于他的社會背景,自漢代時期就有樂府的出現(xiàn),樂府又兩者含義,原指漢代管理音樂的宮廷機構(gòu),在漢武帝是成立,主要負責收集編纂各地民間詩歌音樂,整理創(chuàng)作表演音樂,后來,人們把從機構(gòu)收集的詩稱之為樂府,到了唐朝,部分詩歌的曲譜內(nèi)容已經(jīng)失傳,但是這種形式流傳了下來。
(1)詩通過樂來傳誦
在薛用弱的《集異記》里有這樣一個故事,王之渙、王昌齡、高適三人同去酒家吃酒,聽到有人在唱文人墨客的詩句,他們打賭看看是否有自己的作品,果然,那歌唱以此種形式傳誦了他們?nèi)说淖髌罚牭阶约旱淖髌繁淮蠹覀鞒?,三人相向而笑,在唐代很多詩人的作品就是以這樣的手法發(fā)表而被人們家喻戶曉的。
(2)樂通過詩來名揚
詩人在詩興大發(fā)之際往往通過一些典故來表達作者的內(nèi)心所想及故事情節(jié)。
劉禹錫有一首《夜聞商人船中箏》中“揚州市里商人女,來占江西明月天。”里的“江西月”便是一首曲子,此曲通過這首詩被數(shù)人知曉。
(3)詩與音樂的結(jié)合相融切合,相輔相承。
王維的作品可以稱作“詩中有樂”的代表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秋雨初晴,眼前鳥兒歌唱,清泉奏樂,在絲絲作響的秋風里,遠處傳來溪水與石頭的擊掌聲,與衣服的拍打聲,和洗衣的少女們的歡聲笑語,頓時,小船劃過,蓮花間輕盈的碰撞。婉若和清脆的歌聲在舞蹈,魚兒也竄來竄去,共同鳴奏著一首動人的樂章。
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涼州詞》是一首家喻戶曉的邊塞詩,描繪了一場壯士高舉美酒,揮發(fā)士氣的振奮人心的豪邁之曲將士手里的夜光杯相互碰撞,清脆而堅定,軍中的琵琶聲也忙著來勸酒,將士們或站著或臥著,一曲曲凱歌回蕩于軍營之中,早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心理刺入聽著的內(nèi)心,哽咽的聲音回蕩在紙上。
三、唐詩中音樂的表現(xiàn)
(一)喻聲于聲
喻聲于聲再次的意思是用另一種聲音來表現(xiàn)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
其最具有代表的是白居易的《琵琶行》“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作者在描寫琵琶所散發(fā)出的音樂起伏時運用的是我們時常聽到的珠子墜落的聲音,鶯鳥的叫聲,清泉的流水聲……形象而切合的表達出彈琵琶人的技藝高超。
再如,李煜《浪淘沙》“窗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用淅淅瀝瀝的絲敲打著窗戶的聲音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亡國痛的心聲。
(二)以形繪聲
李欣的《古從軍行》中,“行人刁斗風沙暗”在邊關(guān)掛的昏天暗地的風沙中,軍人們背著刁斗艱難的前行,“公主琵琶幽怨多”是兼用典故聯(lián)想到征途中展示一定充滿幽怨,意在表達邊塞生活的疾苦。
四、唐詩的音樂性
(一)唐詩結(jié)構(gòu)的韻律美
首句仄起入韻
書 憤
②仄仄平平仄仄平 早歲那知世事艱,
④平平仄仄仄平平 中原北望氣如山。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 樓船夜雪瓜洲渡,
②仄仄平平仄仄平 鐵馬秋風大散關(guān)。
③仄仄平平平仄仄 塞上長城空自許,
④平平仄仄仄平平 鏡中衰鬢已先斑。
②仄仄平平仄仄平 千載誰堪伯仲間。
平仄為漢語發(fā)音中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的二元歸納法,將上聲和去聲歸納為仄音,陰平和陽平歸納為平音,文中平仄相對,例如,“樓船”為平平,“鐵馬”為仄仄,平仄相對節(jié)奏起伏有規(guī)律,同時這首詩中的“山”、“關(guān)”、“斑”、“間”押an韻,使得全詩朗朗上口,像是歌曲一樣,一氣呵成。
(二)唐詩的音樂感染力
韓愈詩《聽穎師彈琴》中“浮云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p>
用“浮云”“喧啾”等描繪琴音的感染力,試著去聆聽浮云依依柳絮時起時落,嘰嘰啾啾百鳳朝凰,羽光翻浪,影影綽綽兀立在喬木上,畫面美,琴音更美。
(三)唐詩的音樂性表達內(nèi)心的情感
李白《贈汪倫》一詩中“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李白在即將離開的時候聽到岸上汪倫的送別歌聲,表達出作者對汪倫的不舍,對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誼。讀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睍r心中一陣悲涼,體會出李白和村民之間深厚的友情,讓人既不舍又感動。
作者簡介:侯彩宏(1989.10-),女,陜西榆林人,陜西師范大學,2013級碩士研究生,美術(shù)學院,美術(shù)環(huán)境藝術(shù)設(shè)計專業(yè),從事環(huán)境藝術(shù)設(shè)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