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甲軍
摘要:1978年發(fā)掘于中國湖北隨州的曾侯乙編鐘,以其高度的歷史、科學與藝術價值成為三十余年來中外學者,以及廣大的研究家們借此專研中國(華)文化歷史的一個重要參照和引用對象。但是,對于其文化所包涵的深意、歷史究竟的價值,乃至當下時代的合理開發(fā),運用等都亟需有一個適度的理性認知。
關鍵詞:曾侯乙編鐘;楚文化;歷史意義;創(chuàng)新文明
這里需要解釋的是:我們研究編鐘文化就要清楚“楚”文化的淵源。楚文化理所當然是歸結在中華文化的大思維論之中去探討才是合理的,也是較為合適的。當下,已經不再存有所謂的“曾”-“隋”有別之論。也可以毫不夸張的下一個初步結論,那就是——楚律皆屬周(編鐘文化即是楚文化的物理象征,而“曾-隋”附楚為楚,但其罕有的器物——‘編鐘恰恰是周禮典范下的‘樂之佳顯)。在這樣的認識體驗中,我們也自然秉承了中華文明的主干精神實質。所以,編鐘文化要闡述的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真實的文化歷史、科學的歷史,藝術的、政治高度的文明歷史等,借以展開對由此而產生的直接的、間接的有形或無形的影響力的垂范。我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切實保護好編鐘及編鐘文化,合理利用好編鐘文化資源,做好這種優(yōu)質文明影響下的多樣性偉大工程。
一、編鐘文化的歷史溯源
借考古發(fā)掘及歷史文獻參閱所知,編鐘(這里特指曾侯乙編鐘)文化并不是單就楚文明而言。“曾隋‘一家之論”今已有定論,作為“樂禮器用”的編鐘則恰好為既受楚,更關鍵的是在當時歷史大環(huán)境下的周文化的氣場統(tǒng)領下形成了這種獨尚的文化特色。因此,曾侯乙編鐘只好是遵循著周(西周)業(yè)已形成的編鐘“禮樂”制式規(guī)律而發(fā)展,它應當是歸結在周文化的審視領域來看待更為合理。當然,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和涵蓋性亦適如的說明了編鐘文化能夠代表著楚文明(也即曾隋文明)的歷史關鍵,其核心就是:“曾侯乙編鐘”符號演變下的歷史地域本性。歷史的本性也便成就了編鐘文明的誕生。
當然,這樣逆回溯源的本意并不是一味的一廂情愿,但愿是真正的認識到歷史的真相,能夠借鑒并理性的正確利用資源也不失為一個良好的開端。
二、編鐘文化的歷史影響
作為被譽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古代人類遺產文明,曾侯乙編鐘在出土三十余年來,曾被多學科的技術研究和文化探索,尤其是其音樂(禮樂文明)文化方面的獨絕魅力讓人折服。具體探究其歷史影響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解。
(一)學術層面的研究及運用
學術層面的研究著重是對編鐘本體的對象認知,并加以適當?shù)奶窖泻屠?。其實際意義不能一下子就凸顯的出來,可是隨著對考古成因辨析,古樂律學、古文學、音樂學以及冶金鑄造等方面的滲入,尤其是涉及到楚文明(曾隋文化)方面,可以有效的模擬、復原,并借用這種高度的藝術和科技啟示效應來進一步拓展和延續(xù)編鐘文化的學術素養(yǎng)。直接推動當下的多樣化革新與發(fā)展。
固然,要做好這樣的掘新任務是一項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和犧牲奉獻精神的艱辛工作。而且,這項工作的難度只會隨時間的推移而逐年增加。編鐘文化的潛在力表象會隨著人們的重視程度而有所改變。
(二)實用主義的效用解析
1.“顯現(xiàn)效用”
首先是其音樂價值的文化屬性運用。比如:音樂(器樂)思路、思維的觀念改變,對音樂的審美理論體系建立和修復,技術工藝的基礎性工程提煉的拿捏、取舍。
其次,便是專業(yè)概念上的“考古性復原實踐”,充分沿用曾侯乙編鐘文化的歷史歸屬和地域審美來展開這項極具影響力價值的工作。并借以實際指導而產生此種效用能量的最大化可能。
2.“掘新價值”
顯現(xiàn)的成功案例可以知道有《1997:天-地-人》——譚盾的音樂藝術實踐;還有借用了編鐘所指向的“音樂物器”的直接模仿以及其文化元素的改編應用。這里需要說明的鮮明一些,那便是“樂器論”與“文化價值”的實際實踐化運用。一方面,是在模仿中理解它和掌控它;另一方面便是在相對的理解認識高度中進行適宜改變的模擬化藝術演出的技藝處理。這些也更是編鐘文化在新時代的一個亮點體現(xiàn)。
三、編鐘文化的開發(fā)應用
(一)編鐘文化的開發(fā)利用原則
1.以點帶面。做到依托湖北,定位隨州,著力塑造以編鐘音樂之鄉(xiāng)的魅力內涵建設,牢固樹立尤以“炎帝神農故里”的核心,盡可能做到‘聚點至局面的褶褶生輝。
2.觀念突破,科技創(chuàng)新。尤其是隨州本土的地緣性觀念要有突破,抓住時代的脈搏,試以新科技的力量做到讓編鐘文化在新時期的新生命綻放。
(二)編鐘文化的繼承理念
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文化遺產,曾侯乙編鐘作為了編鐘文化中極具代表性的‘性格因素,這種物象的顯現(xiàn),既是歷史的真理積淀,亦是時代的精神標桿。它是中華文明的集中別證,也是一脈相傳的歷史化了的基因傳續(xù)。
(三)編鐘文化的時代警示
一個時代的縮影,留給世界的不僅僅是模糊的片段,某些時候,集合起來的發(fā)掘、發(fā)現(xiàn)都會瞬間發(fā)生在歷史的節(jié)點上。編鐘文化的保護不能僅僅只是包含在口頭上,口號上的宣傳也不是純粹的“文明化”的刻意包裝,應當就是需要切合實際的夯實原則,扎扎實實地做好基礎服務,提升地域文明的文化品位和內涵素質。既要能夠通力合作,又要能夠化整為零;既要突破傳統(tǒng),又要能夠劈浪前行。
編鐘文化是屬于中國的,中華民族的瑰寶(歷史財富),亦是屬于世界的、人類共同的精神囤積。隨州人民需要以放開的心態(tài)、更寬廣的胸懷廣納天下“音律”,而達“曾隋為一家,楚律本周屬”的大同心懷,也許會是更為光明顯卓的文明之路。
【參考文獻】
[1]俞偉超,楚文化考古大事記-序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2]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編鐘研究[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