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程程
摘要:一首美妙的樂曲總能在某種程度上引起一些人的共鳴,并能喚醒人們內(nèi)心深處的某種感情,給人心靈的觸動。然而無論怎樣的音樂,只有創(chuàng)作者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才能夠給這段音樂賦予靈魂,讓演奏者,聆聽者,與之交融。
關鍵詞:音樂;情感
一件樂器充其量不過是一種可以震動發(fā)聲的器具而已,但真正意義上的音樂卻是有生命有靈魂的,有真實情感的,這一事實我們不可否認,或許有人說只要我們有高超的演奏技藝不就可以創(chuàng)作出真正的音樂了?樂器無論如何最終還只是機械,而人,是有獨立思想,豐富情感的生命個體,如果我們只會死死的,沒有思想,沒有感情的,去演奏曲子,創(chuàng)作曲子,這樣甚至不如機器,但是當我們將自己的情感,以及對樂曲的見解注入音樂時,機械不再只是單純的做重復運動,這時每一個音符便得以升華,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音樂,也是我們長期以來所追求的音樂美。
如果我們經(jīng)常觀看音樂類節(jié)目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總能看到一首歌曲演奏完畢,歌者眼角閃爍著淚花,或者說觀眾席上眾多人淚流不止。然而真正打動人們的更多的不是音樂,而是這樂曲所寄托,或者想表達的某種感情。所以失戀,失落,或者處于低谷的人總想去聽一些悲情歌,卻是越聽越會覺得孤單寂寞冷。我認為之所以會有那么多人癡迷于音樂,那么多人瘋狂去追尋自己喜歡的歌星,恰恰是因為他們從這種音樂中找到了自己一直想找到的那種情感。所以,感情是音樂的靈魂,他甚至可以帶你穿越時間和空間,找到自己心之所向。
音樂是最能表達情感的藝術形式之一。黑格爾曾說:“音樂是精神,是靈魂,它直接為自身發(fā)出聲音,引起自身注意,從中感到滿足……音樂是靈魂的語言,靈魂借聲音抒發(fā)自身深邃的喜悅與悲哀,在抒發(fā)中取得慰藉,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音樂把內(nèi)心深處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動化為自我傾聽的自由自在,使心靈免于壓抑和痛苦……” 貝多芬也說過:“音樂能使人類的精神爆發(fā)出火花。音樂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有更高的啟示?!?而在我們中國的《詩大序》也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薄R簿褪钦f,音樂史一個人情感意志的表現(xiàn),它表明詩歌、音樂、舞蹈都是源自人的內(nèi)在情感表達的需要,而且一個比一個更能表達情感的力度。同時,音樂也常??梢杂脕砗饬恳粋€人的素質(zhì)與修養(yǎng),并使人與人之間得以交往和溝通。
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與莫扎特曾以他們創(chuàng)造出的情感符號征服了全世界。在世界的每個角落,幾乎無時無刻都有他們的音符在流淌,不同膚色、不同信仰、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人們沉浸在他們的音樂之中,內(nèi)心洋溢著共同的喜悅,痛苦,甜蜜與共同的希望。在貝多芬與莫扎特用音樂中深邃而有力的豐富情感征服了廣大聽眾。貝多芬將凝聚在他身上的痛苦與不幸,壓抑與不安,外化為人與命運的搏斗,外化為人與命運搏斗中的寂寞和孤獨,表現(xiàn)不屈不撓的精神和不屈的生命歷程。因而他的音樂也在不斷激勵我們自強不息,把命運握在自己手中。莫扎特音樂的音樂則是明快、優(yōu)美的,莫扎特的音樂之所以會如此,在于它成功地描摹了人類共同的情感與精神狀態(tài),表現(xiàn)了生活中人的本性,符合人的生命與大自然的節(jié)奏與韻律。難怪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死亡就是意味著再也聽不到莫扎特的音樂了!”。在這里,科學與藝術奇妙地相通相融,不論是科學還是藝術,都在揭示關于人與自然的奧秘,它們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是一致的。時而柔婉哀怨,時而沉雄悲壯,作為情感符號,音樂用不同的旋律、和聲與節(jié)奏同音的高低、時間的長短、音量的大小的有機組合,用特殊的語言,表現(xiàn)著人的靈魂,以及人類普遍的精神狀態(tài),惟妙惟肖地傳達著人的感覺、心緒、思索與激情。
欣賞者從音樂中獲得感動或悲傷等的感情體驗,并不是由于標題或文字說明等引起的,而是聽到演奏后的一種感性上的直接體驗。而想要讓聽眾把聽覺感受到的音樂音響轉化為感情的體驗,演奏者就需要通過音樂把情感信息表達出來。很多時候由于聽眾不清楚作品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情感意圖,從而不能正確的欣賞該作品,但是人們能通過作者的情感表現(xiàn),產(chǎn)生自身特有的情感反應。由于音樂的表現(xiàn)手段很特殊,使得它在表現(xiàn)感情的同時,卻不能把感情中所包含的故事和環(huán)境同樣明確地表現(xiàn)出來,這就要求演奏者在對音樂中的感情內(nèi)涵憑借感性進行體驗的同時,同時能夠有意識地運用演奏技巧,表演手段把樂曲感情傳播給欣賞者。
如果演奏者有豐富的情感資源,和表達情感的能力,那么其音樂中的情感常??梢栽谝魳芬酝獾囊蛩刂姓业嚼斫獾母鶕?jù)。然而鋼琴作品沒有需要演奏者在通過對音樂本身的反復傾聽,憑借直感,更準確、更細致地去體驗樂曲的感情表現(xiàn)的同時也要從資料入手,特別是從樂曲產(chǎn)生的社會環(huán)境、作曲家的生活經(jīng)歷、創(chuàng)作意圖、藝術風格等各個方面去進行研究和了解。以求自身先對樂曲感情的正確把握,然后用你高超的表演技術感染欣賞者。著名鋼琴家朗朗先生曾經(jīng)說過:“在演奏中每個音符,在我的腦海里都是一幅畫,我把一幅幅畫連起來就是一部作品”在一場成功的鋼琴演奏中實際上豐富的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因素,情感的表達也將寄托其中。
音與音之間聯(lián)接或重疊,產(chǎn)生了高低、疏密、強弱、濃淡、明暗、剛柔、起伏、斷連等等,它與人的脈膊律動和感情 起伏等等有一定的關聯(lián)。特別對人的心理,會起到難以言表的作用。無需文字和符號,而音樂它可以直接地來反映人們內(nèi)心感情的起伏及復雜的情緒,且不受人種、民族、國家、地域等等限制。因此,不論什么民族、國家、地城、階層的人民,雖語言不通,卻都能通過音樂,人們都能直接感受這種真摯樸素的感情。
音樂還可以給人以美感。它是通過美感,給人以精神愉快,從而達到心怡情悅的目的。因而,它又有一定的娛樂消遣作用。在娛樂的同時,給人以美的享受,美的滋潤,美的陶冶。同時,在接觸正派、高尚、凈潔的音樂中,又無形中會促使人的心地善良起來,精神境界高雅起來,或振奮起來,或起著陶冶性情、鼓動情緒的作用。這對社會安定、社會風尚高雅、社會進步、社會發(fā)展等,它以自身獨特的,潛移默化的形式有著不可估量的積極意義 和促進作用。
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音樂有世界和人類的共性;也有自身民族的,地域的,流派的以及作者的自身個性。并且有它一定的時代特點、群體特點、地方特點、環(huán)境特點、個人特點等等,更有一定的風格特色,因任何藝術都要講究個性和特色,缺少個性特色的藝術,大多是日常稱" 一般化 " 或 " 共性化"或"原始性",或"模仿之作",其感染力就不大,而在今天,普及和發(fā)展音樂文化,也是人人都應該關心的事,并且希望每一個中國公民,都應有馬克思說的有"聽音樂的耳朵"。在選秀節(jié)目日益火爆的今日,我們不能夠僅僅側重對于通俗音樂的研究和大眾喜好的迎合,更重要的是創(chuàng)作能夠給廣大人民提升個人欣賞及審美水平,從而提升個人素質(zhì)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