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成家
村中間有片空地,平日放電影、搭臺子唱戲、開大會等在這兒聚集,能容得下兩三千人,算得上我們村的“文化廣場”。
秋葉落后,天氣一天比一天涼,待把紅苕、玉米收進倉,油菜、麥子等播下,接下來就是清清閑閑地過冬了。冷天長夜最寂寞,晚飯后已然是一片漆黑,幾聲犬吠遠遠近近,房前屋后少有人影,于是,便有說書藝人走鄉(xiāng)串村來說書。
聽到晚上有說書的消息,這天的晚飯各家比平日早開鍋。吃罷飯嘴一抹,瞧著天已黑下來,往往連鍋碗筷都來不及洗刷,便擒只小板凳,牽兒抱女,匆匆奔“廣場”去。那兒早聚足了一大堆人,靠前邊的墻上高高掛了個大氣燈,滋滋地叫著,亮煞人。燈下是張長方桌,桌上放著茶杯、折扇、醒木等。
等待已久的說書藝人出場了。說書藝人往桌前一站,定定神、清清嗓子,開場醒木一敲,全場頓時安靜下來。開腔的句子,都很激昂,在充足的底氣中,瞬間攝住了我們的靈魂。隨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有時激昂,有時哀婉,有時亢奮,古代的故事,地老天荒的愛情,神靈鬼魅的輪回,讓村民們聽得如癡如醉。有時說到節(jié)骨眼兒上時,醒木“咔嚓”一聲,似乎是一種提醒,聽者或受教育,或受啟發(fā),也引思索,做人的道理也從這樣淋漓中得到體悟,似乎任何人無法分享。
那時,我最喜聽的是《西游記》《楊家將》《岳飛傳》《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名著故事。聽完的第二天,總有幾個小伙伴聚集一起議論昨天的情節(jié),為受欺壓的人憤憤不平,為可憐不幸的人落淚,痛恨作惡多端的惡棍,佩服正直信義的大俠,更幻想著自己能成為本領(lǐng)高強之士去消滅人間的丑惡……正是這些故事,讓幼小的我認識了人間的真善美、假惡丑及仁義信。
書說得好的,會一連住上幾個星期。他們常去串門,家家熱烈歡迎,將紅棗、花生等拿出來接待。說得不好的,只消一夜,次日便領(lǐng)錢走人。記得有一年,村里來了個說書人,說了30多個夜晚,百姓們挽留了一天又一天,后因年快到了,他答應(yīng)人們過完年再來,過完年后不多久,那個說書藝人得腦溢血過世了,人們聽后傷感得不敢相信。村長派人騎車百余里去赴喪,也有自愿去的百姓,不能去的人家拿了雞蛋、糖米、紙錢等讓人捎上。
80年代初期,電視開始進入農(nóng)村,于是每晚全村人圍坐在“廣場”一起看電視就成了我們共同的愛好。而說書藝人也從村人的視野中慢慢消失,再也看不到說書藝人到村里說書了,漸漸的,人們也淡忘了那些曾與我們零距離接觸、帶給我們精神需求和文化享受的說書藝人了。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許多傳統(tǒng)文化正在消失,民間說書就是其中之一。但在我內(nèi)心深處,一直對說書藝人充滿了敬意,在那個近乎沒有任何文化娛樂活動的年代里,正是他們說的故事,如雨露甘霖一樣滋潤著我們焦渴的心田,給我們單調(diào)的生活增添了溫暖的色彩。
農(nóng)村農(nóng)業(yè)農(nóng)民·A版2014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