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新課程改革非常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課堂教學成為課程改革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追尋理想的聽課、評課方式,幫助教師改進課堂教學的步驟和模式,實現(xiàn)教學設計的不斷優(yōu)化和成熟,離不開扎實有效的觀測評價手段. 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有效轉變,樹立課堂教學的“學生主體”地位,真實落實課程目標的顯性和隱性目標,都需要立體化的觀課評課標桿. 通過對一節(jié)課的全方位觀照,打造優(yōu)質高效的課堂教學形式. 小學數(shù)學課堂觀測與評價的價值在于診斷學生數(shù)學學習過程,幫助教師提升教學思想,樹立全新的教學觀念,改革教學過程設計,最終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發(fā)展,使得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扎實、豐實、有趣、高效.
一、有的放矢,深刻把握觀課評課的主題
進行課堂教學的觀測和評價之前,我們首先要讓上課教師對自己教學的過程做建議性的陳述和匯報,借此明確教師教學的主要內容和教學手段,幫助上課教師進一步尋找其中的價值性因素和存在問題. 只有明確了觀測的主題,教學評價活動才是有意義的.
比如,一位老師嘗試合理分配課堂教學的時間,盡量壓縮教師講授的時間,力圖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達成. 帶著這樣的設想,他設計了“認識公倍數(shù)”一節(jié)課. 教師首先讓學生對“公”進行解釋,有學生認為表示性別,有學生認為表示尊稱. 教師出示“公有”一詞,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理解,學生明白“公”還可以表示“共同”的意思. 在此基礎上,學生自學教材,重點討論“怎樣求兩個數(shù)的公倍數(shù)”,最后組織練習.
在進行課堂觀測之前,我們明顯地感受到這樣的教學確實是在拓展學生自主學習的環(huán)節(jié)上下了工夫,但是,對學生的探索研究環(huán)節(jié)缺乏應有的引領和幫扶. 于是,我們在課堂觀測時,著重從學生的合作學習的梯度和獨立學習的有效度上進行把握,瞄準“學生的探索是否能拾級而上”“是不是借助于自學達到了基本弄懂的要求”“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在做什么”等問題開展針對性的研究. 有目的性的課堂觀測活動總是從問題開始的,帶著問題進行觀測,用事實說話,這樣的實踐研究就是真研究.
二、明確立場,科學選取觀課評課的視角
有了明確的觀測主題是不是就會產(chǎn)生科學的教學評價行為呢?當然不會. 科學實用的評價結果還需要觀測者有“為了誰”“依靠誰”的課堂教學立場,即我們課堂觀測的主體是誰?我們進行課堂觀測的目的是為了什么?
比如,一位老師教學“倒數(shù)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時,教學怎樣求一個數(shù)的倒數(shù)時,讓學生討論0的倒數(shù). 有學生認為0沒有倒數(shù),課堂觀察人員留意到,盡管學生不能很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是,他們的思考極富價值:因為很多自然數(shù)的倒數(shù)都是以這個自然數(shù)為分母,分子是1的分數(shù),而0不能為分母,所以0沒有倒數(shù). 通過課后交流,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的這一想法是老師沒有預設到的. 學生能積極思考,大膽發(fā)言,這得益于教師民主平等的教學風格. 以往我們的課堂教學預案都是為教師上課而設計的,很少有關注學生活動、思考的預設過程. 帶著這樣的思考,我們可以組織有目的性的課堂觀察活動,重點調查了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是怎樣想的,他們的想法是不是和老師預設的一樣,他們還需要怎樣的幫助,讓觀測活動為學生的學習服務.
影響教學觀測價值判斷的思想主要有建構主義理論和后現(xiàn)代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學習者積極主動的探索過程,學生在知識的建構與完善中不斷成長. 后現(xiàn)代主義思想則更加關注學生認識的多元性和過程性,提出了學生學習的個性化特征,強調給學生發(fā)展一定的自我空間,主張因人而異,關注學習訓練過程中個體的情感與態(tài)度的發(fā)展. 應該說,以上教學思想都是課堂觀測的基本要素和基礎性理論,直接影響著我們對一節(jié)課的評價導向.
三、二度開發(fā),著力詮釋觀課評課的意義
課堂觀察,其最終目的是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轉化教師的教學思想和觀念,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指導,讓學生既能學會,又能會學.
一次,圍繞“師生課堂操作的規(guī)范性”問題,我們聽一位老師課前說課“認識時分”. 老師先帶領學生回憶了5時、11時等整時的表示方法,并讓學生在鐘面上撥出上述時刻. 由于教師過分地強調“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的結論性策略,而忽視了操作過程性的指導和觀察,將鐘面上時針和分針逆向旋轉,不科學. 再后來,老師將鐘面上時針撥至8和9之間,教學“幾時多”的相關內容,由于先前的錯誤性操作影響,會讓學生很難辨別出是“8時多”. 課堂觀測人員及時指出了這一問題,教師立即調整,糾正了錯誤.
課堂教學觀測和評價是評價者從教學的價值觀或價值信念出發(fā),對課堂教學行為和效果的一種價值性判斷. 教學實踐表明,課堂教學觀測和評價是細微的教學研究活動,每一次觀測活動只能側重于教學中的一個方面,從不同的維度提出觀測的結論,制定科學的整改措施,落實發(fā)展的方向. 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觀測要重點圍繞學生的“學”進行研究,不僅僅要突出教學的有效性,更要在學生學習過程的狀態(tài)表現(xiàn)上有所關注,要圍繞學生是否學得有興趣,是否有探索的欲望,是否經(jīng)歷了數(shù)學發(fā)現(xiàn)、抽象、概括、推理、建模、應用的過程等方面進行專題觀測評價,努力構建生態(tài)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