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中策
[摘要]目的:探究自體顆粒脂肪游離移植在面部美容中的臨床應用療效,為臨床上提供更為合理的治療方案。方法:回顧性研究我院2010年2月~2012年4月,81例面部局部凹陷性畸形患者,其中觀察組采用自體顆粒脂肪游離移植的方法,對照組采用硅膠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0.74%,對照組患者治療的有效率為85.52%,兩組患者的治療效率之間沒有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為移位(0%)、排斥反應(0%)、局部紅腫5.56%、局部硬結3.70%明顯低于對照組14.81%、18.52%、29.63%和22.22%,P<0.05。結論:自體顆粒脂肪游離移植在面部美容中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以及較少的副作用,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移植;自體顆粒脂肪;硅膠;面部美容
[中圖分類號]R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4)02-0106-03
面部美容手術顯得越來越受歡迎,進行該手術的患者數(shù)量也逐年增加,對于有面部凹陷或者皺紋老化的患者,可選用合適的材料進行填充手術,以改善癥狀;而填充材料種類繁多,各種材料的治療效果不盡相同,自體顆粒脂肪游離移植是一種采用自體生物材料進行面部美容的方法,其操作簡單,無免疫排斥反應,材料來源豐富,逐漸被廣大患者和臨床醫(yī)師接受[1]。本文通過分析81例患者的臨床資料,探究自體顆粒脂肪游離移植在面部美容中的臨床應用,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0年2月~2012年4月我院收治的81例患者,按治療方法分為兩組。對照組采用硅膠進行治療,共27例,男性3例,女性24例,年齡23~47歲,平均年齡(36.43±5.82)歲;觀察組采用自體顆粒脂肪移植的方法進行治療,共54例,男性6例,女性48例,年齡24~48歲,平均年齡(37.25±7.24)歲。所有患者均經(jīng)過我院??漆t(yī)師檢查,其中面頰部凹陷33例,顳部凹陷29例,鼻唇溝凹陷19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情等基本情況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硅膠作為填充材料進行治療。觀察組采用自體顆粒脂肪作為填充材料進行治療,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1.2.1術前準備:術前應向患者詳細講解手術具體過程,交代手術并發(fā)癥以及可能需要再次進行注射,做好與患者及家屬的溝通工作。根據(jù)患者面部凹陷的部位和程度以及面積,對需要進行移植的顆粒脂肪數(shù)量進行估計,然后在手術填充部位做好標記。
1.2.2 抽吸自體顆粒脂肪:選擇患者股內(nèi)側或腹部作為供區(qū),用生理鹽水加利多卡因進行局部腫脹麻醉,然后在需要注射部位做一小切口,將直徑為2mm的吸脂針與注射器相連接,回抽形成負壓,從進針點進入皮下脂肪層,并到達淺筋膜淺層,放射狀抽取脂肪然后用抽吸針連接20ml注射器在患者供區(qū)皮下脂肪層進行緩慢地顆粒脂肪抽吸,完成后進行包扎[2]。
1.2.3 純化自體顆粒脂肪:所抽取的脂肪顆粒混懸液可分為腫脹液、破碎的脂肪顆粒、脂肪顆粒以及液化的脂肪油。除去腫脹液與破碎的脂肪顆粒,并采用干棉簽吸除脂肪顆粒表面的油層,最后在生理鹽水中靜置,完成純化后放入注射器中待用。
1.2.4 注射移植自體顆粒脂肪:于患者面部凹陷部位進行局部麻醉,用12號針頭注射器對患者進行自體顆粒脂肪移植。先用注射器在凹陷部位刺入皮下,先刺通多條隧道,呈扇形,然后再沿著隧道均勻地注射顆粒脂肪,變注完之后應輕柔局部,使得顆粒脂肪均勻分布于皮下,避免出現(xiàn)硬結[3]。
1.3 療效評價標準:對患者的治療結果進行評價,顯效:凹陷區(qū)飽滿平整,面部對稱;有效:凹陷區(qū)基本平整,面部基本對稱;無效:凹陷區(qū)不平整,面部不對稱。并比較兩組患者移植體移位、排斥反應、局部紅腫、局部硬結的發(fā)生率[4]。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 SPSS l5.0軟件分析,采用正態(tài)分布數(shù)據(jù)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數(shù)據(jù)對比采取χ2校驗,定量資料采用t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數(shù)據(jù)采用秩和檢驗,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兩組患者的195個治療部位治療效果的比較:觀察組4例脂肪吸收過多,進行了再次注射;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0.74%,對照組患者治療的有效率為85.52%,兩組患者的治療效率之間沒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1(典型病例如圖1~4)。
2.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的比較: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為移位(0%)、排斥反應(0%)、局部紅腫5.56%、局部硬結3.70%明顯低于對照組14.81%、18.52%、29.63%和22.22%,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3 討論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越來越多的人對美有更高的追求,面部美容手術逐漸在臨床中開展起來,且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通過面部填充術可以修補患者因先天或后天各種因素而造成的面部凹陷,從而改善面部容貌,增強患者自信心[5]。
用于修補的人工材料的相容性較好,降解率低,但其形態(tài)和手感與面部正常皮膚組織有較大區(qū)別,治療效果一般,且容易出現(xiàn)紅腫、硬結等并發(fā)癥;異體生物材料容易出現(xiàn)免疫排斥反應,而且材料的降解率較高[6];而自體顆粒脂肪是一種自體生物材料,其來源豐富,降解率較低,無免疫排斥反應,是一種較好的面部美容填充材料,本次研究也是為了探討其臨床應用價值[7]。
根據(jù)本次研究筆者發(fā)現(xiàn)雖然自體顆粒脂肪游離移植的手術操作較簡單,但仍需要注意以下問題,由于該手術常需要進行多次注射,術前一定要與患者做好溝通,讓患者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對顆粒脂肪抽吸量要有準確的估記,由于脂肪具有一定的降解率,所以應適當提高20%~30%的顆粒脂肪量。在選擇脂肪供區(qū)時應選擇患者大腿內(nèi)側或腹部,因為該區(qū)患者脂肪豐富,且脂肪顆粒較大,易抽取,能夠保證顆粒脂肪的完整性;抽吸脂肪時采用注射器低負壓進行抽吸,減少對顆粒脂肪的損傷,抽吸脂肪后用生理鹽水進行純化靜置,并選擇中間部分的顆粒脂肪進行移植;因為這部分顆粒脂肪的完整性較好,可提高顆粒脂肪的存活率,降低顆粒脂肪的降解率[8]。在對面部凹陷區(qū)進行自體顆粒脂肪注射時應選擇多條隧道進行注射,且要緩慢均勻注射顆粒脂肪;為保證治療效果,可實現(xiàn)用注射器進行皮下隧道穿刺,然后在以穿刺的隧道中進行顆粒脂肪注射,注射過程應緩慢,并適當輕揉注射區(qū)域,使顆粒脂肪均勻分散,避免局部形成硬結腫塊[9]。自體顆粒脂肪注射移植具有一定的降解率,所以應超量注射,必要的時候可行多次注射,一般間隔2~3個月再行下次注射。整個手術過程應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以防止患者出現(xiàn)感染等并發(fā)癥[10]。
本文通過分析81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通過對比采用硅膠進行填充的治療方法和用自體顆粒脂肪進行注射移植的方法的治療效果,探究自體顆粒脂肪游離移植在面部美容中的臨床應用,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0.74%,對照組患者治療的有效率為85.52%,兩組患者的治療效率之間沒有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為移位(0%)、排斥反應(0%)、局部紅腫5.56%、局部硬結3.70%明顯低于對照組14.81%、18.52%、29.63%和22.22%,P<0.05。
綜上所述,自體顆粒脂肪游離移植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其來源豐富,手術操作簡單,無免疫排斥反應,對于面部凹陷進行填充效果良好,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安彩霞,喬星,普雄明.自體顆粒脂肪移植住美容外科的應用探討[J].中國美容醫(yī)學,2009,18(12):1727-1728.
[2]張俊,牟行蓉,肖峰,等.自體顆粒脂肪游離移植在面部美容中的臨床應用[J].口腔醫(yī)學研究,2012,28(7):685-686.
[3]石蕾,章慶國,謝洋春.自體顆粒脂肪注射移植在面部年輕化手術中的應用[J]. 中國美容醫(yī)學,2008,17(5):625-626.
[4]劉成勝,石蕾,黃元生,等.自體顆粒脂肪移植面部輪廓整形[J].中國美容醫(yī)學,2011,20(4):532-535.
[5]梁杰,趙坤,吳志賢.自體顆粒脂肪移植矯治顏面部凹陷[J].中國美容醫(yī)學,2010,19(4):470-471.
[6]鄭泉洲.自體脂肪顆粒注射移植美容術臨床觀察[J].中國美容醫(yī)學,2008,17(3):337-339.
[7]李青峰.自體脂肪移植臨床原則與問題[J].中國美容整形外科雜志,2010,21(9):513-514.
[8]李科成,唐祝軍,黎小間,等.自體脂肪顆粒移植的關鍵技術環(huán)節(jié)的進展[J].中國美容整形外科雜志,2012,23(2):115-117.
[9]Sterodimas A,de Faria J,Nicaretta B,et al.Cell-assisted lipotransfer[J].Aesthet Surg J,2010,30(1):78-81.
[10]Wetteran M,Szpalski C,Hazen A,et al.Autologous fat grafting and facial reconstruction[J].J Craniofac Surg,2012,23(1):315-318.
[收稿日期]2013-10-18 [修回日期]2013-12-29
編輯/張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