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教學,其基本出發(fā)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xù)、和諧地發(fā)展。因此,數學教學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guī)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也就是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這就需要教師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學習環(huán)境,將數學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成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讓學生自始至終處于積極的“再創(chuàng)造”氛圍中。
一、引導學生質疑
興趣是學習的動機之一。當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了濃厚興趣之后,就會對學習活動產生一種積極的心理需要,就會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而引起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的最有效策略,就是創(chuàng)設情境來激趣質疑。
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币还?jié)課的初始階段,如果教師能恰當地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頭腦中產生一個或幾個有價值的問題,引發(fā)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欲望,一節(jié)課就成功了一半。
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我首先出示學生熟悉的唐老鴨和米老鼠圖案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并讓學生猜一猜(如圖所示,
A
米老鼠和唐老鴨從A點出發(fā),以相同的速度各跑一圈,米老鼠沿著圓形路線跑,唐老鴨沿著正方形路線跑)誰先回到A點?
學生興趣更為濃厚,并產生出問題:為什么米老鼠會先到呢?從而引出了米老鼠跑的路程比唐老鴨跑的路程短,也就是圓的周長小于正方形的周長。繼而學生提出新的問題,也就是本節(jié)課最終要解決的問題:什么是圓的周長?圓的周成怎樣計算?多媒體演示與教師設問的有機結合,創(chuàng)設出良好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很快進入了數學學習的最佳狀態(tài)。
二、引導學生猜想
學生頭腦中有了問題后,解決問題的途徑、方法是什么?答案又是什么?這些都可以讓學生聯(lián)系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結合教師提供的材料進行大膽的直覺判斷和猜想。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驗證自己的判斷與猜想。
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其實就是教師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數學知識與技能的一種學習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依據某一線索作出直覺判斷,大膽猜想。
如教學“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時,復習了米、分米、厘米之間的進率是10,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間的進率該是100之后,我讓學生猜一猜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間的進率該是多少。這時,學生回答可能是1000,此時我立刻引導學生分組對這一猜想進行驗證,從而獲得了正確結論。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結構的基礎上進行直覺判斷,增強了學生學會了通過猜想結論、驗證結論從而獲得正確結論的數學學習方法。
三、引導學生驗證
知識的獲得是一種主動的認識活動。任何一個新知識的獲得,都必須在學生的積極參與下,經歷認知結構的調整和重新組合,最終把新知識與舊知識融合起來。在學生有了猜想的基礎上,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操作、觀察、分析、推理等,去探究、去發(fā)現、去驗證自己的猜想,進而讓學生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得出對新知識的認識,從而建構起自己新的認知結構。
如在“三角形面積計算”的教學中,我首先引導學生猜想出“三角形的面積與它的底和高有關”。然后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得出“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的結論。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比較拼成的平形四邊形與原三角形之間的聯(lián)系,并通過比較三角形的底和高與原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的關系、由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上述過程所得出的結論,都是學生通過自己親手操作發(fā)現的,是學生在動手探究中得到的信息與舊的認知結構相互作用的結果。這樣的探究過程,有利于學生主動地建構新的認知結構。
四、引導學生創(chuàng)新
鞏固所學的知識,深化學生的認識,并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在這一階段,教師應精心設計練習內容,挖掘提煉創(chuàng)新素材,引導學生打破常規(guī)思考問題,進而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
如在教學“圓面積”時,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在一個正方形內畫一個最大的圓,正方形的邊長是10分米,求圓面積?!睂W生解答完后,我又要求他們繼續(xù)算出正方形邊長是20分米、30分米……時圓的面積,此時學生面露難色,于是我乘機引導他們思考圓面積與正方形面積有怎樣的關系。學生恍然大悟,馬上探究得出圓面積與正方形面積的關系是:正方形內最大的圓面積占該正方形面積的157/200有了這一結論,學生的思維頓時活躍了,立刻想到只要知道圓面積就能直接求出正方形的面積,這時學生都開始主動計算剛才的問題,甚至有部分學生由此及彼,開始思考圓內最大的正方形與該圓又有怎樣的關系。通過這樣的探究討論,學生不僅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探究獲得了許多新知識,更激活了思維,感受到了創(chuàng)新發(fā)現的快樂。
要讓學生“在創(chuàng)新中學”?,教師就要“在創(chuàng)新中教”?,并將這種努力貫穿在每節(jié)課之中。因為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