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云
摘要: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根據(jù)學生需要在適當?shù)沫h(huán)節(jié)和內容中融入法制教育,使學生受到法制教育,成長為知法、守法、護法的合格公民。
關鍵詞:初中語文;法制教育;融合
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的學科,工具性強調其其中語言知識部分交際和思維的功能,而人文性則強調要讓學生通過語文學習而獲得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上的積極提升。法制意識是當代人文精神不可或缺的內容之一,因此語文教學要義不容辭地承擔起法制教育的任務來,要在語文教學中有機地融入法制教育,讓學生受到相應的法制教育,形成法制教育,使其懂得是非,能辨善惡美丑,樹立起正確的法制觀念,自覺地做一個知法、守法和護法的合格公民。
語文教學如何承擔法制教育的任務呢?誠然,語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不是法制教學,所以要避免把語文課上成法制課。最好的做法是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相時相機地根據(jù)內容情境等融入法制內容,使學生在學習到語文知識,增長語文能力的過程中同時伴隨性地學習到法制內容,形成法制意識。筆者在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中,一直致力于探索出合適的法制教育滲透策略,總結了一些心得,現(xiàn)不揣淺陋分享于此,望能拋磚引玉。
一、充分了解學生法制教育需求,確定要融入的法制教育內容范圍
初中階段的學生,普遍進入了青春期,他們生理上開始趨于成熟,但心理上卻還很稚嫩,所以容易沖動。加上道德意識淡薄,法制意識缺乏,就很容易做出一些違背道德或法制的事情,比如早戀甚至過早地涉足性生活,講哥們義氣與人爭執(zhí)打架等?,F(xiàn)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即便是來自農村家庭的孩子,家中兄弟姐妹也不多,所以往往也被父母乃至祖輩珍愛有加。所以很多孩子在稚嫩的基礎上還顯得嬌氣,有的學生面對進入中學后的大量作業(yè)和升學壓力,動不動就產生輟學的思想。根據(jù)這些現(xiàn)實情況,筆者認為,語文教學中應融入道德內容和《憲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刑法》、《義務教育法》等法制教育內容,讓學生知道相關的法律內容,避免因沖動觸及法律。
比如在執(zhí)教杏林子《生命,生命》一文時,引導學生認識到生命的價值,讓他們對生命產生敬畏之心,懂得珍重自己和別人的生命;執(zhí)教《聞一多的說和做》時,注意融入了言行一致的思想,讓學生懂得言出必行的道理,要做一個守信的,有擔當?shù)娜?;在?zhí)教《送東陽馬生序》一文時,融入義務教育法的內容,并引導學生認識到讀書機會的寶貴。在教育機會上,筆者還特別結合自身的經歷和周邊學生熟悉的人的一些經歷,讓學生充分了解學習機會的來之不易,鼓勵他們把握機會好好學習,不要動不動就吃不得苦而萌生輟學念頭。當然,初中語文教材中涉及的文本和內容很多,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語文老師有心,就一定能把生活中常遇到的一些法制內容融入到教學之中。只是選擇內容時盡量考慮學生的現(xiàn)實需求,將最急迫需要的放在前面,其他的放在后面。
二、聯(lián)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知法守法
青春期的孩子容易沖動,并且由于不知法而容易犯法。生活中這樣的事例并不鮮見,教師可以引用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從中受到教育。比如筆者在執(zhí)教《孔乙己》時,引導學生討論“竊書算不算偷書”的命題。經過學生一番討論后,筆者展示了一個案例:某學生騎自行車到網吧上網,出來時發(fā)現(xiàn)自己的自行車不在了,于是順手取了別人的自行車騎著回學校。那么該學生算不算偷別人的自行車?學生就此問題又展開了討論。有的認為應當算偷,因為他騎回來的車不是他自己的;有的則認為不算偷,因為他是因為自己的車不在了,為了方便回學校,才不得已取別人的車來騎的,過一段時間他也許要還別人。待大家討論得熱烈之時,筆者將《刑法》中關于盜竊罪的定義展示了出來:“盜竊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秘密地竊取數(shù)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边@定義中的“數(shù)額較大”,最高人民檢察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的《關于辦理盜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中有說明:“盜竊公私財物價值一千元至三千元以上、三萬元至十萬元以上、三十萬元至五十萬元以上的,應當分別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規(guī)定的‘數(shù)額較大、‘數(shù)額巨大、‘數(shù)額特別巨大?!笨吹较嚓P定義和解釋以后,學生們對問題的關注更深了,意識到是否定性為盜竊罪還與所盜之物的價值有關。那么如果那學生所盜的自行車價值低于一千元,是否他就完全沒罪了呢?也不是,價值低的物品,不適用于《刑罰》,但適用于《治安管理處罰法》。至此,學生已普遍意識到,非法占有他人財物,哪怕價值很小,也是違犯法制的,要受到法制的制裁。再回到課文中,孔乙己竊書也就是偷書,就是非法占有他們財務的行為,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違反了《治安管理處罰法》。
三、圍繞法制內容組織作文訓練
作文是初中語文教學必不可少的內容,進行作文訓練時,也可以考慮融入法制教育。比如可讓學生描寫生活中知法守法護法的榜樣人物,通過一些守法的事件來塑造人物。在學生的生活中,要找這樣的人物并不難,不管是老師還是鄰居,他們都可以找出不少。不過要抓住這些人物守法的事件來寫,就不那么容易。教師可指導他們對人物進行采訪,了解他們曾經經歷的一些事件,分析他們在事件中遵守的法律內容,掌握他們當時內心的想法。同時,教師還應當指導學生查閱相關的法律文本,充分了解法制內容。在作了充分的調研了解以后,再組織他們寫作,就會顯得容易很多。
除了生活性的法制內容外,其他如資源環(huán)保方面的法律也應當引導學生關注。比如農村的學生,可以讓他們了解《森林保護法》《森林防火法》,讓他們懂得保護森林資源;還可讓他們了解《珍稀動物保護法》,讓他們知道珍稀動物保護的重要性。知道這些內容之后,可組織學生練習寫作有關森林保護和動物保護的文章。筆者布置的一次作文任務中,一學生寫了其村里的護林員,寫得有聲有色,而且通過護林員之口,融入了不少《森林保護法》的內容。
語文教學中融入法制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限于篇幅,此不再一一詳述。總之,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根據(jù)學生需要在適當?shù)沫h(huán)節(jié)和內容中融入法制教育,使學生受到法制教育,成長為知法、守法、護法的合格公民。
(作者單位:貴州省遵義縣沙灣鎮(zhèn)中學563115)
的結合部分,就可以對數(shù)學思想進行結構上的選型。例如在函數(shù)和方程的思想中,其不僅體現(xiàn)出了函數(shù)、不等式、方程等方面的轉化,還對分數(shù)討論思想中的局部和整體轉化思想進行了描述。在這一數(shù)學思想方法中,所有數(shù)學構建的問題在處理的過程中,都可以從中探尋中一種簡便而又容易采取的移項法則,進而更好地開拓學生不同的解題思路。
3.從案例和解題教學中對數(shù)學思想方法進行綜合的應用
數(shù)學教學之中,其是通過解題來進行的,而解題的進行又是從案例中實施的。那么,在案例和解題教學中數(shù)學思想方法運用就需要從兩個方面來進行。一方面,通過解題和反思活動,從一些具體的案例和數(shù)學問題中對解題的方法進行歸納,另一方面,在解題的過程中,從數(shù)學思想方法的角度出發(fā),對題目解決的定向、轉化和聯(lián)想功能進行充分的發(fā)揮。而這種以數(shù)學思想為指導的教學方法,就可以使學生對數(shù)學知識和方法有一個準確的了解,進而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就可以更加的靈活。案例教學的實施需要從其典型性、啟發(fā)性和創(chuàng)造性上出發(fā),并在分析和思考的過程中將具有代表性的數(shù)學方法和數(shù)學思想展示出來,以此來提高學生在數(shù)學學習中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在解題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舉一反三的思維創(chuàng)造能力,而且從各種方法中探尋最為簡單的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這樣,學生在一些問題上從簡單到復雜、從特殊到一般的推論性思維就可以形成,而在這個問題上學生所進行的大膽聯(lián)系,也間接地培養(yǎng)了他們思維的廣闊性。與此同時,教師還要注重對學生解題后反思能力的培養(yǎng),不斷地對解題中的經驗進行總結,這樣可以從中提煉出更好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
4.在教學中逐步滲透數(shù)學思想方法
數(shù)學知識發(fā)生的過程也是其思想方法產生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是一個逐步構建的過程,其貫穿到數(shù)學知識的整個學習之中。首先是數(shù)學概念的掌握,從數(shù)學思想方法的角度出發(fā),其不僅是思維的基礎,也是思維的形成結果,那么在教學中就需要注重對概念產生背景、形成過程和對其的鞏固加深的逐步實施。而在各種規(guī)律的揭示過程中,教師需要將數(shù)學思想方法逐步深入其中,以此來引導學生不斷地通過感性直觀的背景材料來對問題進行概括和論證。數(shù)學問題的化解作為數(shù)學教學的核心內容,其最終目的的實現(xiàn)需要從數(shù)學知識、數(shù)學思想和實際問題的解決三個方面進行。而這種以分散式逐步集中強化數(shù)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方式,其對學生數(shù)學思想方法的理想認識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還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的效果。
綜上所述,在初中階段學生數(shù)學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對知識的形成過程予以講解,還需要注重教學中數(shù)學思想方法的蘊含,這樣才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能力。而從本文的分析中也可以看出,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數(shù)學思想方法教育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為學生數(shù)學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了重要的力量。
(作者單位:貴州省遵義市第二中學56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