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鴻平
受過專業(yè)繪畫教育的人都知道,自近代西方寫實繪畫引入中國之后,學院美術教學始終和寫實密不可分,雖然畫家的創(chuàng)作手法有很多選擇,但求真寫實始終是最基礎,但也是最難的一種手法。當更多的年輕人在不斷放棄寫實而反復“實驗”以尋求變革之際,吳甲明卻用他的畫筆,執(zhí)著、勤懇、砥礪,甚至滿懷喜悅的悄悄開拓他的寫實水彩風景畫疆土。
甲明生于廣西浦北,家鄉(xiāng)民風淳樸,山清水秀,民藝事象更是豐富多姿,自幼受其影響喜歡圖繪,后考入廣西藝術學院跟隨李紹忠教授學習水彩畫,在水色淋漓間抒寫家鄉(xiāng)一草一木而不知疲倦,常常穿梭于田間村落,忘情于山水,怡性于繪畫。在校期間,就已多次入展和獲獎于各類專業(yè)美展,為同級藝術生之翹楚。碩士畢業(yè)后,依然孜孜不倦,2011年攻讀第二屆中國水彩國際高研班,受教于黃鐵山、王維新、蔣振立、周剛、劉壽祥、柳毅、東富有(日本)等名師后,畫藝大進。
我與甲明相交已四年有余,既是同事亦算知己。甲明秉性耿直,熱情爽朗,每有新作,必去拜讀,交互中獲益良多,近日有幸一覽他近幾年數(shù)十幅水彩風景精品,感懷無端。品讀甲明作品,有幾點感受:
首先作品均用寫實手法,對景寫生,以家鄉(xiāng)自然風光為主。蘊籍含蓄,小中見大,一泓清泉,一條山路,一幢老屋,情之所至,有感而畫。比如《竹園村之路》秋雨過后,陽光初露,通往村落的小路泥濘滋積,形象真實但又不細筆勾畫,即是自然景物的真實寫照,又給了人們些許暗示,使人產生無限遐想。
其次是作品“靜中欲動”。甲明風景畫初看一個“靜”字躍然眼前,沒有宏達的敘事,也沒有喧鬧的陳訴,但細看之后,每幅作品都暗含著向外的張力,蠢蠢欲動。比如《走過小水塘》、《湖邊》、《靜夜》等作品,湖水、月夜雖靜,但周邊樹叢、云煙激流涌動,向外四射,而又受制于根,皆在嚴謹?shù)挠霉P、變化多端的設色中表現(xiàn)出來。
三是技藝嫻熟,熟練的運用沉淀法產生出顆粒狀的肌理已經成了他作品的一個重要特征。黃鐵山老師反復強調,作為一個水彩畫家,應該老老實實地學手藝、長功力。甲明銘記師訓,潛心作畫,不論是飽受風霜、滄桑古拙的老樹,還是斑駁風蝕的巖石,都在不斷地實踐中產生出了獨特的韻味。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從藝者必須要有“十年磨礪出青鋒”的毅力才能有所成就,甲明深諳此道。近年來更是背著畫夾“行萬里路”,不斷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拓展自己的視野,相信不久,甲明定能用絢麗繽紛的水彩,在他的創(chuàng)作之路上有新的突破,攀登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