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黃金周,很多商家選擇了旅游的方式放松心情。然而對于這些在商海中浮沉多年的商人來說,頭腦風暴永遠不會停歇。在“行萬里路”的過程中,他們轉換了思維,開拓了視野,同時也尋找到了一些新的營銷思路。
本期的讀者交流,呈現的是三篇蘊藏著商機的“國慶游記”。
廣州:黃金周是實體店的天下
十一期間廣州的百貨商場非常熱鬧,很多商場都推出了秋冬服飾新品銷售活動,除了服裝以外,珠寶、保健品的銷售也很興旺。
我們之前一直擔心的就是電子商務的風頭太勁,會使實體銷售的難度加大,然而今年的情況卻并不是想象中那樣??偨Y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與線下百貨業(yè)風風火火的氣氛不同,網絡購物平臺黃金周的氣氛遠遠比不上“雙11”、“6·18”等全民狂歡式的購物節(jié)。京東商城針對“十一”的促銷主要在家電類,與今年6月份推出的全品類大促銷相比有所遜色。而淘寶上的節(jié)日氣氛則更為冷清,首頁滾動的幾個促銷廣告中,只有一個與國慶黃金周相關。這些電商平臺可能是想收斂鋒芒,低調過節(jié),也可能是在為下個月的“雙11”電商大狂歡蓄力。另一方面,網絡購物便捷的消費體驗在繁忙的工作日才更突出。在長假里,消費者更樂于和親友一起,走出家門去購物。(北京 王勝利)
日本:差異體現于細節(jié)處
我一直很疑惑,我們的體量規(guī)模、投資成本等絕對不會低于日本,然而為什么我們的百貨不能做成品牌型百貨,為什么我們的服裝品牌無法像日本品牌那樣打入國際?
這次十一在日本旅行,讓我深刻體會到了這個國家的商業(yè)與我們之間最大的差異是細節(jié)。在日本逛商場經常會為商場中的一些設計感嘆:“太人性化了”“太方便了”“我現在正需要這個”。無論是衛(wèi)生間、飲水區(qū)、兒童區(qū),都讓人感到周到而又不累贅。
日本當地導游說,日本的每個購物中心和品牌專賣店,都是經過了精密市場調研和計算才得出的服務模式。每個城市、每個區(qū)域的不同特點,消費者的年齡層、消費水平、心理要素、商場的面積、品牌數量、人員數量等都是精密公式中的一部分。東京和大阪之間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要做細節(jié)的服務,首先要有宏觀的視角,要做到分毫不差,恰到好處,我們還有很多東西要學。(株洲 謝澤清)
紐約:科技元素帶動體驗式消費
很多人說紐約的各種業(yè)態(tài)都走在全世界的前端,今天的紐約就是明天的我們。通過這次紐約之旅,有了更深的體會。我看到的是,即使拋開所有的品牌檔次上的差異,單從銷售模式和購物體驗方面來看,紐約也是非常有未來感和前瞻性的。
從科幻大片到蘋果公司,美國始終給人一種充滿科技感的印象,走進紐約繁華的時尚街區(qū),這個感覺更加鮮明。幾乎完全覆蓋的免費wifi,隨處可見的觸屏下單機器、線上付款專柜,甚至提供地鐵資訊、股票信息、天氣預報、體育賽事等各類資訊的電子屏幕讓人感受到一種信息爆炸式的體驗。一些客流很大的快時尚品牌門店內,試衣間的使用狀況和時間也由電腦系統(tǒng)精密控制,最大程度節(jié)約時間,提升消費者的購物體驗。
總的來說,就是千方百計吸引消費者參與和體驗,都市化、數字科技等驅動的便利正被重新定義。零售商通過提供各種專業(yè)化的信息、咨詢和教育等服務提升自身的權威性和可信度,同時也增加了消費者在店內的停留時間。(虎門 袁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