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天玉
對于品牌、設計師和時尚編導來說,在中國國際時裝周上籌備一場發(fā)布會需要花費多大的時間和精力不用多說。但當一場秀結束之后,我們通常只能在媒體上看到寥寥幾張配圖和文字介紹,少有報道會對設計師要表達的設計精髓“品頭論足”。
當秀場燈光漸漸暗去,似乎也代表著這場秀的傳播走向終結,傳播本要帶來的影響力似乎并不比模特匆匆的腳步停留得更久。
不過,借由明星嘉賓和花邊新聞,或許對一場秀的報道還會在媒體上多占據(jù)一些版面。但這樣的關注對于品牌和設計師而言,不知是喜是悲,人們看的不是設計、不是品牌這些“主餐”,而是次之的“開胃小菜”。
從一場秀的出發(fā)點來看,這樣的傳播效果不是品牌與設計師愿意看到的。為了奪回在秀場傳播上的“話語權”,一些品牌和設計師開始主動出擊。在剛剛過去的巴黎時裝周上,Louis Vuitton將Instagram的官方賬號交給女裝藝術總監(jiān)Nicolas Ghesqui re親自管理,以擴大傳播聲勢。
當微信平臺直播秀場成為現(xiàn)實,時至今日,已經不會有人質疑社交媒體是不是時裝周的傳播利器了,接下來的一個問題是如何更好地運用它。
一些品牌和設計師正在大膽運用社交平臺廣邀各界人士討論秀場點滴,如Tommy Hilfiger在紐約時裝周期間推出一個名為“First Timers”的新媒體項目,邀請在新媒體中具有影響力的一群人參與到觀秀與秀后評論分享中來。
在記者以往的采訪中,也有圈內人認為,做發(fā)布會不要太在意怎么去傳播,因為設計師不是“社交師”,人們最終看的是設計師的設計和品牌的產品??墒?,出發(fā)點即是傳播點,這是任何一場時裝周發(fā)布會對外營銷傳播的基礎。給誰看、看什么,這才是秀場傳播的基調。